作者:許道清
「宗教創傷」一詞是我無意中從美國網頁中讀到,這是對於受到宗教創傷的人,可以透過所提供的專業心理治療師,來尋求心靈治療與重建。當然,網頁內容並沒有針對哪一種宗教。
那麼,宗教創傷的定義為何?從網上所參考的資訊,我將它補充如下:
宗教創傷的定義
宗教創傷(Religious Trauma)是指個人在宗教環境及其相關事件中,遭遇心理、情感或身體上的傷害,導致身與心長期的痛苦,並且與其相關功能的受損,又產生情緒反應而形成創傷壓力症候群或複雜性創傷。
宗教創傷的來源
這種創傷可能源自教義壓迫、極端教義、宗教虐待、靈性操控、儀式羞辱、權威濫用或群體壓力(或排他性群體)、性別或性傾向壓迫,並影響個人的自我認同(自我價值崩解)、情緒調節(心理產生焦慮、憂鬱、罪惡感、羞愧感、恐懼)、人際關係(社交退縮或社交孤立)、以及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發展、婚姻、宗教觀與世界觀的停頓與瓦解,例如,對神、宗教、靈性失去信任,甚至出現信仰解離或完全拒絕宗教。導致在這過程中內耗個人的時間與精神,並損耗財力及累積財富的能量。而讓人生因此蹇滯,沒有適當的開展,人生體驗與生活品質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
那所謂「長期」是多久?短則數年至數十年,長則是一輩子,直到個人的宗教創傷被療癒為止。
台灣社會缺乏對宗教創傷的重視及討論
在台灣社會,過去並沒有這樣針對宗教創傷來做廣泛的探討與治療。畢竟台灣的宗教信仰以撫慰人心為主,台灣人心善良,又善於服從宗教權威,一旦遭受宗教創傷,往往被以各種理由來批責該人背離宗教信仰與團體規範,導致遭受宗教創傷的個人往往投訴無門,只能自我默默承受宗教創傷,在宗教法人團體中的個人權益,往往因此被無情忽視與踐踏,而無法伸張。換句話說,錯,絕對不是在宗教法人團體;錯,也是錯在個人沒有遵守宗教規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這種觀點絕對有被心機人士所操縱的空間,不僅遊走於法律邊緣,甚至有可能逃避法律制裁。
隨著台灣近三十年自由開放的社會,各種新興宗教出現,於宗教中的斂財、詐騙與性侵等案件也時有所聞,甚至有的宗教創辦者被司法判刑確定。過往的宗教司法案例,往往是出現人命死亡,或有具體的斂財事實,或性侵等證據,司法檢調才會介入偵查,而最終對加害人判以刑罰並解散該違法團體。台灣宗教自由所衍伸的問題,除非自己警覺,或有確實的不法證據來提告對方,否則,政府與司法也很難介入管理與制裁。這就像家庭暴力一樣,許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隱忍,除非受害者對加害者提起告訴,否則政府與司法單位也不會介入處理。
宗教創傷的加害者是需要心理諮商與治療的人,該議題往往被台灣社會所忽略。
在我觀察與閱讀許多心理相關文章,我發現一點,會去尋求心理諮商的人,往往是心靈受傷極深的人,並且有這樣自覺的人。心理治療師往往在諮商與治療這一群人,並將過程與結果探討與歸納之後,著作成書或上節目通告。這對社會大眾的確受益良多。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去觀察,我們又會發現一點,其實真正需要去做心靈治療者,反而是加害者。這些加害者,往往有著高度強烈的自戀情結及操控他人的心理需求和慾望,再者,這些控制欲望會讓加害者有著強烈的暴力傾向,包括有形的肢體暴力與無形的精神暴力。所謂,有形的肢體暴力,包括用任何器具或物品暴打受害者,甚至,包括性侵;所謂,無形的精神暴力,包括,冷漠對待或刻意忽視受害者,或用詭異的理由來與受害者斷絕關係,或將他驅逐,或情緒勒索受害者,或對受害者強烈的精神騷擾,或對其經常性的言語辱罵,或貶低人格,或威脅恐嚇,或干擾或控制受害者個人的生活自主權等等。
宗教創傷的加害者,他們的操控與暴力,往往用冠免堂皇的理由包裝。
這些操控與暴力,往往會用冠免堂皇的理由來包裝,例如,「我是為你好」。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加害者,內心往往有著強烈的自卑與恐懼,甚至以折磨他人為個人的樂趣與滿足,但是,他們卻用種種虛妄的言辭與行為來包裝。他們的內心其實有著強烈的貪瞋癡的慾望,想要去滿足。許多宗教的加害者,往往屬於這一種類型的人。可惜,社會大眾眼盲心盲,看不清楚這些宗教的加害者才是有著嚴重心理病根的人。這些宗教加害者外表與職業都看似正常人,甚至有妻有子,又多金,又有強烈的表現表演欲望,甚至有的才華與文采都還不錯,藉以來展現自己的富貴榮華與權力,許多人就是在這種迷炫夢幻的宗教及個人崇拜中迷失自己,而成為被操控者,成爲宗教受害者,最終形成個人的或群體的宗教創傷。
世界各種宗教的教義都具有被用於操控社會大眾的可能性。
我不是出家人,但是,我個人推測,在佛教出家團體,應該也有個人受到宗教創傷的個案,這些個案並沒有成為司法案件,而是受害者自己默默承受與療傷,他們或許也正遭受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所傷害。就我個人對世界各種宗教的了解,我認為,這些宗教教義確實可以被有心機又不肖的人所利用,來操縱人心與操控社會大眾,進而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而這些宗教教義確實可以被許多話術所包裝。但是,初學者若不察或缺乏獨立思辨能力,就容易被這些話術所操控與牽轉。
宗教被放大的權威性,往往會被有心機的人用來壓迫那些弱勢的人,或用來排擠那些質疑權威或不順從或挑戰權威的人。如果宗教的受害者沒有自我覺察、獨立思辨與省思,這些受害者有可能用其一知半解的宗教或佛法知識,或再加以主觀意識去扭曲宗教或佛法概念及其義理,而成為宗教的加害者,去傷害其他人。這就如同家暴的加害者,許多研究指出,這些家暴的成年加害者,在他們的幼年都曾經是家暴的受害者。
針對佛教相關的宗教創傷及如何心靈重建來做探討-以「被宗門驅趕或逐出佛門」為例
以下我針對佛教相關的宗教創傷及如何心靈重建來做探討。在網路留言或一些文章或一些影視劇情,我們會看到或讀到類似的情節,在某個佛教團體或宗門,有修行者或突然不遵守佛教戒律,或突然破戒,或突然做了什麼令該佛教團體或宗門不滿意或不高興的事,然後,該團體或宗門的主事者,無視這位修行者曾經如何在該佛教團體或宗門中誠意修行,如何長期為該團體或宗門奉獻與付出,該團體或宗門的弟子中就有人提出這樣的意見或主張或決定:「將此人逐出佛門」。
所謂「無視」,就是連「深入」關心該個案的修行問題及其身心狀態、了解個中原委、並且任何諮商與溫和的商量餘地等等,都沒有做。講白一點,這叫做「無情」。這叫做沒有慈悲。從心理學上來說,某種程度這也是一種精神暴力。當主事者一旦將此修行者驅逐,從此就拒絕此人進入該團體或宗門的道場。這叫做「無智」。您們認為,這樣做,對這位修行者,會不會構成一種宗教創傷?如果角色替換,換位思考,如果您是這位被驅逐又被拒絕進入道場的虔心修行者,您們會不會有受傷的感覺?會不會經歷一連串的宗教創傷?
當然這裡的前提指的是,這位修行者是一位虔心的修行者,能夠自我反省與檢討。因此,對有誠心的修行者而言,才有所謂的宗教創傷的問題;對於沒有誠心的修行者,他犯了佛教戒律,或被各種理由逐出佛門或宗門或寺院道場精舍,自然沒有所謂宗教創傷的問題,為什麼?因為他不會自我檢討,故也不會感到內疚與羞愧。再者,如果品性不佳,不守佛教戒律,又違犯世間律法,因而被逐出佛門,也沒有宗教創傷的問題,因為,這種人絕對是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我個人認為,犯了佛教戒律無法構成被逐出佛門的理由,為什麼?因為那必須看他犯的是什麼戒,犯戒的動機及心態,以及犯戒的嚴重性及傷害性,還有佛門宗門對他的容忍度及接納程度。在佛教經典中,我未曾讀到釋迦牟尼佛因為那個弟子犯戒而將他逐出佛門或僧團。為什麼?想一想?悟一悟?
釋迦牟尼佛對僧團弟子最嚴厲的懲罰-默擯
即使像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嫉妒與權力慾望,而背叛及數次謀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將他逐出佛門或僧團,還於【妙法連法經】中授記他,歷劫於三惡道中受盡苦報之後,來生必定成佛。我於佛教經典中讀到,釋迦牟尼佛對於僧團中不受教的弟子,最嚴厲的懲罰只有「默擯」。「默擯」的意思就是安安靜靜地放棄他,就是不動聲色地任他於僧團中自由來去。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因果自負」,他自己所造的不好的業因業果,讓他自己去承擔。
佛法界本質-無宗、無派亦無門
犯五逆罪的提婆達多就是被釋迦牟尼佛「默擯」的弟子之一,提婆達多最後自行離開僧團,另外創建一個新的僧團,由他主導並倡導素食。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吃素,眾生供養葷素,他都吃,他本身並沒有倡導素食。所以,於佛門中吃葷犯戒,這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再者,虛空法界皆是佛法界,三界六道皆是佛法界,佛門在哪裡?宗門在那裏?我們能將人逐出於那裡?想一想,悟一悟,就明白,人與佛陀的心量差異在哪裡。
因此,我們必須自我開拓修行學佛的知識,並廣納修學各種宗派及法師的上乘教法,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自己必須深入研讀佛經。了解佛陀真正的教義。當然,世間的常識及知識亦不能荒廢,仍是需多加吸收,於自我的觀念才不會陷入封閉與守舊,甚至是固執的狀態。這才能避免自己被一些宗派或宗教法人團體或精舍道場寺院,用他們一知半解的佛教知識,用他們看似有修的狀態所欺瞞,而對我們進行控制與操縱,甚至是折磨與虐待。
凡人自挾佛教宗門權威以排擠他人,實不可取,如此心量,如何弘揚佛法?
又再從其他角度來探討,固然一個宗教法人團體草創初期必然艱辛,錢脈人脈短缺,必定需要少數幾位主事者或幹部或弟子出錢出力才能完成。然而一個宗教法人團體能夠興旺,必然是群心群力,眾力合成。即使像是小小螺絲釘、微不足道的個人都是不可或缺。您看那空中大型巴士的飛機,一個小小螺絲釘鬆動,就可能造成整架飛機完全解體墜落,造成無數死傷。
今天當宗教法人團體興旺起步,有人就升起傲慢心而目中無人,像在割韭菜一樣,隨意將弟子割捨。甚至搞出什麼結界、辟邪來阻擋惡人進入道場。那麼,惡人又如何定義?惡人通常也認為自己在做善事,是大善人。又那些被宗教法人團體逐出宗門的人是否也列入惡人?是否也被這樣貼上標籤,所以拒絕他們進入道場?
再者,一個宗教法人團體立宗立派,即自以為是,自挾宗派法門權威以排擠不順己意之他人,以排擠不順從宗門權威之他人。佛教經典中,佛陀曾經創立什麼宗派法門?我所了解的佛陀,既無宗亦無派。凡人自挾佛教宗門權威以排擠他人,實不可取,如此心量,如何弘揚佛法?
辜負弟子微薄之力,即是辜負諸佛菩薩之慈悲護持,即是辜負自身之佛性。
再者,弟子誤信宗門有廣大心量,足以弘揚佛法,足以廣度眾生,因而以虔誠之心,出錢出力,供養精舍道場寺院,即使微薄,亦是一份心意,用於護持宗門、法人團體及精舍道場寺院,望其接引更多同修,同時護持修行人,期能共證佛果。然而,一旦弟子不順從主事者之意或權威,即無情將其棄絕與割捨。這不僅辜負該弟子之心意,更辜負廣大眾生對此宗門之信賴與崇敬,更甚者乃辜負主事者自身之佛性,及十方諸佛菩薩之慈悲護持。您告訴我這樣的宗教團體有什麼智慧與慈悲,有什麼智與德?
總而言之,一個宗教法人團體內部主事者或幹部,起了貪瞋癡慢疑五毒心,又辜負眾生虔誠修行的心意,又動不動就棄絕並割捨弟子,您認為,這樣的宗教法人團體會興旺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相當迅速。為什麼?動不動就棄絕並割捨弟子,這某種程度已經在做斷人慧命之事。這有多嚴重?這是缺德之事,必會影響個人的福德與未來的命運(這個未來還包括下一世及未來幾世),以及這整個宗教團體的運勢。這種情況,除非主事者或幹部個人深自懺悔,才有可能扭轉局面。
對被棄絕的弟子所造成的傷害-信願行的崩解。
動不動就棄絕並割捨弟子,這有可能造成被宗教法人團體棄絕的弟子,最後對佛教信仰的崩解與不信任。他可能從此不再信仰佛教。佛教講「信願行」,這個「信」就徹底崩毀了。就算信仰佛教,可能不再積極修行學佛,這個「願」就崩毀了;可能不再深入了解佛陀教學的深意,那麼這個「行」也崩毀了。
以淨空法師曾經被道場驅趕為例說明
凡有道場的地方必有爭議及爭端。已經圓寂的淨空法師在講法時提到,他學釋迦牟尼佛不建道場,所以,他一生沒有自己的道場,他遵守他的老師給他的教導,一生以講經教學為個人真誠修行之路。那一個國內國外的道場請他去講經教學,他就去哪裡安住。這即是真誠修行者護持道場,護持眾生,這也必受十方諸佛菩薩之慈悲護持。
剛開始道場可能沒有多少人來聽經,他講經教學一段時間後,來道場聽經的人愈來愈多,道場興旺了,聽經的人所供養的錢財資源也多了,之後道場的主事者就請淨空法師離開。講白話一點,就是用方法將淨空法師驅趕。淨空法師就提到,貪圖名聞利養,果報在三途,就算每天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果報必定在三途。
我推想,當年淨空法師第一次遇到這種被道場驅趕之事,一定感到非常錯愕與難過,或許也深受宗教創傷。不過他經歷太多次,看多了,他的晚年竟是平靜輕鬆地在談這些往事。想必他走過宗教創傷並心靈重建。他老人家八十幾歲至九十歲講華嚴經,講淨土註解,真的是用人生修行經驗,德行與功力在講。令我深深景仰與佩服。聽他講經,對宗教創傷之後的心靈重建,會有極大的幫助。
以密宗噶舉派祖師帝洛巴被道場驅趕為例說明
歷史上被寺院道場驅趕的人,還有密宗噶舉派祖師帝洛巴。帝洛巴是印度人,生於孟加拉地區,約於西元988–1069,帝洛巴年輕時在某一寺院謹守戒律修行學佛,廣修各種經教,程度已為寺院教授資格,廣受信徒供養。有一日夜晚他在寺院的屋頂上望著星月沉思並讀經,如此精進修行,忽然聽到空行母於虛空中無聲之聲,指示他將手中經典毀壞,從屋頂丟下。他遵照執行。
院僧人因此認定他違犯戒律,因而將他從道場寺院驅逐。我不清楚帝洛巴當年是否因此而承受宗教創傷,他因被寺院道場驅逐,而開始過著流浪四方的苦行之旅,在這過程中,他也曾經當過搗芝麻的工人,賺取微薄收入,用以維持生活,也在印度各地尋訪上師,學習密續與瑜伽法門,也曾在墳場禪修十二年,最終他獲得金剛總持的灌頂與教法,創立大手印法門。他的教法與成就,傳承至今,我們在台灣或在美國或在世界各地可以連上網路的地方,也能知曉並學習他的教法。而當年驅逐他的寺院道場今何在?已經不知埋沒、荒蕪於蔓草間千百年,無人知曉其遺址所在,更不知該寺院道場到底傳授了哪些法門,僧人又有那些成就。
被宗門無情拒絕所造成的宗教創傷
宗教創傷有各種因緣,此文我僅就佛教「誠心的修行者被寺院道場驅趕,或被驅逐佛門,或被逐出宗門」來作探討議題,各位讀者可於參考後,聯想其他,或舉一反三。
「誠心的修行者被寺院道場驅趕,或被驅逐佛門,或被逐出宗門」在個人心理上屬於一種被拒絕的狀態。在我們人生經驗裏,我們可能經歷過一些被拒絕的情況,例如:小時候想要學習美術,被媽媽拒絕。想要吃什麼好吃的糖果,被媽媽拒絕。這可能不會造成我們心裡有什麼創傷,因為還有很多選擇可以滿足我們。其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並不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挫敗,也不是一種自我認同與價值的崩解與否定。
但是,在男女深愛的情感中被拒絕或被分手,在誠摯對待友人的情感中被拒絕或被忽視或被背叛,或在職場上非常用心投入,卻慘遭雇主裁員。這種往往會在個人內心造成突發性的嚴重衝擊,並進而形成創傷症候群。「誠心的修行者被寺院道場驅趕,或被驅逐佛門,或被逐出宗門」則類似於這種被拒絕的狀態。因為誠摯的修行者往往與寺院道場、宗教法人團體、佛教宗門,都有著深厚且長久的情感連結。一旦該修行者被無情對待並加以拒絕,則足以構成一種人際關係的挫敗,也足以構成一種自我認同與價值的崩解與否定,亦即尊嚴與自信心遭受嚴重打擊。而這樣的心理挫折,足以造成個人精神耗弱,而形成創傷症候群。並可能造成如前面於宗教創傷中所定義的或提及的任何挫折與特徵,於此不再重複,請自行參考定義說明。
為什麼被拒絕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傷痛?
有專研心理學的作者提到:「在心理學上,被拒絕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反應,與人類對「歸屬感」的基本需求密切相關。這種傷痛不僅影響情緒,也可能動搖自我價值與人際互動模式(即因信心崩解及自卑,而造成社交退縮或社交孤立)。」為什麼被拒絕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傷痛?心理學家 Leary 和 Baumeister 提出「歸屬需求理論」,認為人類天生渴望被接納與重視。當這種需求遭到威脅時,會引發一系列負面情緒:
即來自於一種失落感的悲傷;
對幸福感及未來,感到不確定的焦慮;
覺得被不合理對待及不被理解而憤怒;
以及質疑自己的價值與能力而感到羞愧與自我懷疑。
「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家」是個人第一個也是最有歸屬感的地方。所謂有「歸屬感」,就是能夠讓我們在身與心都感受到安全,受到庇護,能夠在此安住。寺院道場、宗教法人團體、與佛教宗門,就是類似於「家」的地方,對於誠摯的修行者來說,這就像是第二個「家」,甚至可以說是個人慧命的家,是讓人感到有歸屬的地方。一個真誠帶領眾生修行的寺院道場、宗教法人團體、與佛教宗門,必是引領眾生前往這樣的宗旨:「食如來食,穿如來衣,住如來家,行如來行」。這即是我們修行學佛最終的理想目標,一種安心的歸屬感。
「如來」是什麼意思?
那麼,「如來」是什麼意思?「如來」是佛及世尊的別名。即是佛十種名號之一。這十種名號的意思必須一起看並且融會貫通,才是佛的全貌。所謂,凡聖一體,佛的全貌,才是真正的聖,否則,都還在凡夫與菩薩階段之間游走。請參考如下:
阿難白言。云何如來。佛告苾芻。我昔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是我從淨空老法師的講經教學中聽到,令我印象深刻。淨空老法師提到他年輕時出家,曾於某處寺院暫時安居,該寺院以帶領信徒拜經懺為寺院收入來源。因此邀請淨空法師參與,作為法事人員。淨空法師拒絕,因為他遵從他的老師所交代,一生以講經教學為主,不做經懺佛事。當時的寺院皆以拜經懺為主,沒有人在講經教學。因此,沒有一家寺院願意收容他。當時的他就這樣被各寺院驅趕。最後,是一位居士收容他,供養他,讓他居住在該居士的家裡十幾年,從此才真正開啟講經教學修行之路。
從他所講述的內容,可以些微體會他當年被寺院道場拒絕的失落心情。這應該也是一種宗教創傷,只是當時沒有這種名詞。我想,他一定從中深思許多問題及心法。因此,他於講經中經常提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想必這是他內心深有所悟。他亦曾提到,他講經教學的一切內容都沒有著作權或智慧財產權的宣告,這些內容,皆是佛陀所傳承,眾生皆可引用,甚至是複製,這都沒有所謂侵權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淨空老法師的修行境界及其心量之廣大弘遠,真正是無私無我,用真摯的心,修行學佛,弘揚佛法。相較於那些棄絕弟子的宗派法人團體及精舍道場寺院,其高下立見。
宗教創傷如何心靈重建?
我將它歸納幾個重點如下:
參考並遵循「四依法」,此出自佛陀於【大般涅槃經】所教導的「四依法」法門,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修行準則:
●「依法不依人」
佛陀於【大般涅槃經】開示:「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又佛陀於【長阿含經·遊行經】開示:「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
如來法性能生一切佛法。
故「依法」當依「一切佛法」,當依「如來法性」,當「依經、依律、依法」。亦指修行者當以釋迦牟尼佛親自法授且集結於經典(經藏,律藏)的「大小乘佛法」為依止。如來法性的根本即是空,即是清淨、平等。即是覺性本空。此性本性無為,涅槃寂靜,但並非死寂。如來法性能生一切佛法。如來法性亦是大圓鏡智,能直觀映照一切。
如我們前面所提到,佛陀所開示的一切佛法,皆有可能被不依如來法性的人,做出不如法的見解,進而對眾生做出不如法的開示,或進而操控信眾,貪求利養,以依道生活,而圖謀己利。故我們當明白,切勿盲目依賴世間某個人或某個宗派、教派、精舍、道場、寺院不依如來法性的教授、見解、言詞辯解、行為、名望和權威展現。
人為所設,必是生滅法,非真非實,亦非常。
世間宗派及精舍道場寺院皆是人為所設,故有人為的主觀意見、人事要求及規範準則,而這必參雜個人主導性思維的利己思想。這不一定是罪惡。只是這樣的規範準則是否合乎佛陀的教導,必有令人質疑的地方。因為,既是人為所設,即是有為法,必參雜虛妄法,必是生滅法,非真非實,亦非常。因此,必須明白這些皆不是可以真正歸依的所在之處。這些引領初學的無知者或許沒有太大的傷害,但是對於深發菩提心並願意確實遵循佛陀教法的資深修行者,則有相當的傷害。因為,依道生活,圖謀己利,貪求利養的有為法,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真正的菩提道。換句話說,對其個人及對眾生來說,這些都變成是菩提道上成佛之路的障礙。
●「依義不依語」
佛陀於【大般涅槃經】開示:「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姦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飢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語所不應依。」此段落佛陀所開示乃針對出家眾。在家中亦可以參考。
「如來常住不變」的真實義理,是修行學佛依止的核心。
這意指覺悟並了解「如來常住不變」的真實義理,才是修行學佛應該依止的核心。修行者應明白,語言文字只是方便用來理解並覺悟如來常住不變之佛法深義,切勿停留在任何文字語言裝飾的表象。既之當進而將如來常住不變之佛法義理,落實於內觀及外觀之修行生活中,從中驗證其真實性。這是避免落入文字語言表象的障礙。文字語言只是幫助理解如來佛法真義的方便與工具。
文字相是生滅相。
如果執著於文字語言表象,例如,華麗不實的言辭包裝,話術的運用,那麼就容易被人為所利用,並誤解佛陀的深意而墮入邪見之中。末法時代,多有出家眾或在家眾利用佛陀無量諸經,以貪取諂媚的言辭及行為,從事欺詐眾生以求個人利養的現象。這我們自己當明察分辨。千萬不要被這些無恥又欺詐之人嘲笑我們無知又智商低,所以很好被他們所欺騙。
以佛陀經教為深入研讀的重點
此外,一些佛教研究文獻及論述參考即可,因為這些有極大部分都在文字相上牽轉,且是「用識」大於「用智」在轉,讀者通常還沒讀完,就已經昏轉。故當以佛陀經教為深入研讀的重點,自己親自思惟體會,才能於生活中「用智」轉,真正落實佛陀教法的深意。
佛陀親自法授的佛教經典皆為後人集結並為翻譯所作,佛教歷史衍變及經典深澀的言辭及義理意趣,必須依賴後人之人為講說及解釋,凡夫大眾才足以明白。然而,既是人為,必參雜個人主觀意見,甚至是妄見及誤解,若此人心雜心妄不純,即仍然深具「貪瞋癡慢疑五毒心」,則在講說及註解佛法上,必然有用話術的行為及任何操作佛教佛法的空間,用以操縱信徒的心理及控制信徒的行為等等,作為謀私的工具與方法,而非用於公益之運用。
因此,當我們有心修行學佛,若任何法師或上師,不是啟發眾生以佛教經教的深刻含義為依歸,當有所警覺及辨思。警覺及辨思的基礎在於,自己必須深入研讀佛經,並參考各種法師及上師的言教及身教。同時,必須具有世間常識及知識作為判斷依據,例如,法律及心理學。佛法不離世間覺,佛陀無論修行或講經說法,都不是獨自一人,身邊都有弟子跟隨。即使是現代法師及上師,其講經教學的言辭及行為,亦不能違背政府民間的法律規範,例如,不能有威脅、恐嚇、騷擾及霸凌弟子或信徒的言辭及行為。
以十善業道為基礎的言論,都是自由的。
又無論是佛陀本身或弟子本身,他們的行動及言論在十善業道中都是自由的,換句話說,以十善業道為基礎的言論,都是自由的。這比我們現代人都還要進步。這一點要特別記住與了解。因為有些法人團體或精舍道場寺院,往往設定一些框架來限制或禁止信徒的言論,讓人感受到恐懼及壓抑,這絕對不是佛陀言教及身教的本意,也違背當下民主自由與創新社會的進步意涵及思惟。
佛陀也經常到民舍化緣,或接受民舍長老的供養,於民舍對眾生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佛陀雖然現出家相,但是,他也不是都待在叢林或寺院,他甚至還帶著弟子們周遊各國,親自到皇宮接受國王或王妃的供養,被招待甘饌美食,並為國王及大眾講說佛法。這如果我們多讀經就能推測及明白。
護持僧眾弘法志願即是護持自己。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法師能以汽車代行,能以手提電腦作為輔助弘揚佛法之用,我有親友納悶,出家法師不是應該苦修苦行,四大皆空嗎?不是應該穿草鞋行走四方嗎?為什麼還能坐高級汽車?為什麼還能手提名牌電腦?這是對出家僧人及佛教佛法的不了解,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思想封閉的年代。這些身外之物,只要不是用詭計貪婪而得,有些出家僧人的親眷或是信徒會主動供養他們。這些物品在現代皆可以作為方便弘揚佛法之用,並無不可,這是方便的運用之一。這只要我們研讀【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即可推測及明白。例如,我們現在能夠透過網路社群學習佛陀經教及聽聞眾多法師開示佛法,這也得需要這些法師及工作人員使用電腦及現代影音設備才行。這些也都需要成本開銷。
又在當代社會,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經營精舍道場寺院,確實需要成本開銷,如果沒有眾生在勞力及財力上的護持,確實很難完成弘揚佛法及度化眾生的宏願。我窮苦出身,年輕時,經濟掘据不佳,即使如此,只要我有去精舍道場寺院,我通常以歡喜心主動佈施錢財,多寡不一。我深信:護持僧眾弘法志願即是護持自己。
然而,精舍道場寺院收受眾生財利及勞力的護持,是否貪求利養,視為個人經營所得,納為己有,還是能夠供養眾生,與眾生共享,真正用於護持及度化眾生,則是各憑良心。因果報應通常迅速,護法菩薩及眾生都在看著。
●「依智不依識」
佛陀於【大般涅槃經】開示:「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此在強調修行者應依止自他(十方諸佛、眾生及自己)本來之如來法身真實功德智慧,而非世間自他之妄想分別心識。
如果聲聞無法深刻理解「如來殊勝功德」,也不知道「如來就是法身」,這樣的聲聞所產生之識見則為淺薄,不能依止。
「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如來方便之身即是人類肉體之身,即是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這是具有實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六識」的生滅之身,亦是無常識生,具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變異之身,這樣的肉身化身則不應依止。因為,其對於佛法的認知與識見,不見得是真實的,這些都具有人為操控的空間,甚至可能用「扭曲不實的見解去辨解」,或「用話術去包裝」,因此,不值得我們信賴及依止。
眾生皆具如來法身,只是尚未證知。
世尊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自己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即是大圓鏡智,即是法身。眾生皆具有如此法身,只是尚未證知。眾生,就是無論您今天信仰的是什麼宗教,例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您都是眾生之一。又無論身形為何,例如,貓、狗、蛇、狐狸等,也是眾生之一。
人類用意識想「如來法身」,怎麼想都無法了解。
所謂「如來法身」,自己尚未證知之前,無法了解諸佛如來法身為何,又為何如來法身是常住不變,這人類用意識想,怎麼想都無法了解。如來法身唯有自己親證才能了知,親證如來法身之人,絕對不敢自欺欺人,亦不敢妄語。為什麼?它無法用言語文字去完全解說,若能解說,也只能解說其中一二。這其中非常奧妙,絕對不是迷信。所以,為什麼佛陀說這是「如來密藏」。這個原理就是佛陀於經典中開示「非內非外,亦內亦外」,這麼奇怪又看似矛盾的原理真的很難想透,目前的科學更無法研究證明。
所以,眾生是否證果,是否證知如來法身,只有十方諸佛如來法身知道,及這位證知如來法身的修行者知道,餘者其他人,沒有一個人知道。因為,一位證知如來法身之人,他的外表跟平常我們看到的無異,就是一個凡人肉身化身,也會胖瘦,也會老病死。諸佛如來法身包括住世親證如來法身的上師。也就是說,這位親證如來法身的上師及其親傳的證知如來法身的弟子,彼此心照不宣。為什麼旁人無法知道?
因為,如來法身無法只用我們單純的肉眼意識去看或去觀察,但是,祂又明明就在此,就在那,無所不在。那麼,如果有人未證言證,卻說自己得證「如來法身」,並神化自己,樹立權威,以貪求利養,那也只能送他一句話:「上欺瞞十方諸佛,下欺瞞十方眾生,因果自負(後果自行負責),請好好保重!」
初學者仍是「依識」修行學佛。
【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即將圓寂入滅前,對已經有修行基礎的弟子們所做的開示,這些弟子中,不少已經證悟到阿羅漢及菩薩的境界。然而,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仍是需要歸依有證量的、具有正知正見的上師或法師,具有六意識的肉身化身的「善知識」的帶領及引導,才有機會及可能證知自身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及法身。換句話說,初學者仍是「依識」修行學佛,然而,這如果自己沒有精進又沒有覺察,就容易誤信不良的上師或法師,而產生邪見或誤入歧途,終至障礙自己的修行。因此,如果是初學者,當知於誠心修行實踐的過程中,自知自身本具之如來法身能漸漸證知,並要警覺判斷自己所跟隨的上師或法師,是否為真「善知識」。
如何判斷真偽「善知識」?
如何判斷真偽「善知識」?真「善知識」在佛法上會說實,不妄語,不會自欺欺人,也不擔憂信徒或弟子們離開他,而去依止其他的上師,也不貪求利養。相反的,偽「善知識」在佛法上一知半解,會說謊,會自欺欺人,很會用話術及技巧操控信徒及弟子,以貪求利養,並擔憂信徒或弟子們棄他而去,因而對弟子或信徒有威脅恐嚇之事。
對自他慈悲的根本基礎在於智慧。
當我們內觀外觀一切相,這些相會反映在我們內在所具有的心鏡上,心鏡即是大圓鏡智,亦是如來法身,它會演繹變化,當我們靜觀它的變化時,會讓我們漸漸生起真實智慧及處理的方法。所謂「靜觀」,在我們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時,只要內心純淨無雜,皆可觀。但是,對初學佛者來說,仍是以禪坐為最佳方法。如來智慧的根本基礎在於慈悲,對自他慈悲的根本基礎則在於智慧。
如何培養智慧?
如何培養智慧?除了從生活中與待人接物中,從彼此互動交流中,實際體會與觀察;其次,當從國內外各種新聞及資訊中,多觀察學習,並多閱讀書籍或文章,以了解各種人情世故,人間百態及其心理狀態,或參考他人智慧的生活方式及處理方法及態度,最後,當靜下心來,獨立思辨,評估自己的生活情況,當如何作,才是一種智慧的生活與處理方法。
智慧與慈悲必須從生活中實踐和體會。
當我們遭受宗教創傷時,內心對自我及他人所生起的慈悲,能化解內心對所遭遇的人事物而產生的怨恨及其任何負面情緒。這時候的慈悲就能漸漸轉成人生智慧,讓我們身心康健,也讓自己走向一個心胸更開闊,更專注於自我修行實踐的人生。
修行學佛並非完全不用識
「識」是分別的意思。「陰界諸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之六識及因此而蘊集之識別煩惱塵埃。心識作用難免會參雜個人主觀偏見及不切實際的妄想,這時候對人事物的觀察會失真,而容易傾向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更負面的結果。修行學佛並非完全不用識,完全不用識是不可能的事,就如同我們聽法師講經或誦讀佛經等等,我們都是在用心識,都是在動意識,也是六識接觸六塵。您知道,只有什麼人不用意識?死人。
「智」與「識」可以同時運轉。
即使像空行母以無聲之聲指示帝洛巴做任何行動,帝洛巴也需要用心識作用去接收、識別、判斷、決定及行動。「智」與「識」可以同時運轉。在我們修行學佛之前,通常是「用識轉」大於「用智轉」,例如,在心理學研究上,敏感度高的人其個人識別的感受則比較高,因此,其敏感受傷的程度及情緒內耗的程度會高於那些識別感受鈍化的人。敏感度高的人對人生的痛苦感受,其感知度也比較高,因此也比較容易進入修行學佛的行列,因為,有一念想要解脫生死。又例如,情緒不穩定或脾氣暴躁的人,他們的識神狀態極度不穩定,經常用識而無智,他們也會感受極大的痛苦,甚至重度憂鬱,但是,如果智能不足,他們不是走向修行學佛之解脫生死之路,而是選擇自我了斷,這跟年齡大小無關,這只要我們多觀察人性,多閱讀社會新聞,就能明白。
轉「識」成「智」
修行學佛之後,當學會「用智轉」大於「用識轉」,「智」的基礎則在於「慈悲」,兩者想輔相成。這時候所具有的慈悲才不會落於「濫好人」或被人「軟土深掘」。這有一些方法,念佛打坐只是最基礎的方法。開闊心胸及眼界並觀察眾生百態是必須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實際生活世界狹隘,當今資訊發達,當多讀各種類的新聞或觀看電影影片或多閱讀書籍,深入思惟,對於培養內在慈悲心皆有幫助。在智慧的運用上,世間法相是方便法很好的運用,例如,指桑罵槐,找人臨演對話(佛陀最會找弟子臨演對話),有時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同時,度己也度眾。這需要依照佛陀的教學內容作根本實踐,例如,實踐十善業道,實踐六度波羅蜜等等。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佛陀於【大般涅槃經】開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總而言之,佛陀開示已經修行聲聞的眾生,當捨小乘不了義經,回歸大乘了義經為依。亦即當捨棄只度化自己而不度化他人脫離苦海的聲聞小乘,回歸同時度化自己也度化眾生解脫人生苦海的菩薩大乘。【大般涅槃經】屬於大乘了義經,是佛陀晚年即將圓寂入滅前對弟子們所做的開示。菩薩大乘的了義經含蓋【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妙法蓮華經,圓覺經,華嚴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等諸經。主要以闡述如來空性及中道的義理,同時帶入不偏於空的方便度化眾生的法門。
【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對於已經修行聲聞乘的眾生所做的開示。換句話說,【四依四不依】修行法門,應當以聲聞乘為基礎之後,所做的修行及依止。其後才有所謂捨棄及不依聲聞乘這件事。亦即一切修行的基礎當從度化自己開始,從了解有自身生老病死四苦煩惱,有自身貪瞋癡慢疑五毒心煩惱(有自身無明煩惱),有自身善惡因緣果報,有因有果,有滅有斷自身煩惱等等。如果不先從度化自己開始,而想去度化他人,那絕對是虛假的,絕對是荒謬的,絕對是自欺欺人。即使是佛陀本身當年也是從感悟生老病死四苦之後,走向自我度化的六年苦行,而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概念,之後才有於菩提樹下覺悟真理,證悟如來智慧德相,進而開啟度化眾生之路。
●【四依四不依】修行法門總結
「不依」並不意味全然地放棄,或全然不可取。「人、語,識及不了義經」是佛教方便法門的運用,雖然不是真實本質,卻是方便善巧之用,足以接引眾生修行學佛,仍是具有參考與學習的價值。對初學者或修行資淺者來說,他們仍是處在「依人、依語,依識及依不了義經」的初階,由於對佛陀深入意涵的教導尚未了解,就容易被這些「外在的人、語、識及不了義經」所牽轉,這些都具有被有心或不良人士操弄及操控的空間,也是容易讓眾生遭受宗教創傷的因緣。
「四依」總結來說,即是依自他的如來、法身及其智慧。
因此,如果您是久處在這個初階的學習階段,一直沒有向前進階,或是您曾經遭受宗教創傷,當參考及遵循佛陀的教導:「依法、依義、依智及依了義經」。這「四依」總結來說,即是依自他的如來、法身及其智慧。如來法身及其智慧是修證而得,自己尚未修證而得時,當依十方諸佛的如來法身及其智慧。當自己修證而得時,即可同時歸依自己的如來法身及其智慧。
「依」就是「歸依信靠」的意思。如佛陀於【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所開示:「你的念頭不可信,當你證得阿羅漢果,你的念頭才可信。」證得阿羅漢果,自己的如來法身及其智慧才有一些基礎,這時候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念,因為這時候的意念相對純淨,沒有無明、雜念、妄想。換句話說,念這個因會相對純善,故能通往善的果報。而在證得阿羅漢之前,仍會有「貪、瞋、癡、慢、疑」種種五毒心之無明、雜念、妄想,容易有不好的邪惡的念頭,而做出不善的因果來受報,這時候也真的就是一句話 -「苦哀哉!」。換句話說,這真的是「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菩薩大乘當以聲聞乘為基礎。
因此,如果我們是初學者,如果有宗派法門或精舍道場寺院在教法上告訴你不要修聲聞乘,直接修菩薩大乘,內心當存疑。如果我們直接修習菩薩大乘,而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則容易無視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過程及因果報應,且對眾生(包括弟子)缺乏同理心,而對其持不尊重的心態,因而走向狂妄冒險、躁進傲慢之路。這個果報也真的只有一句話 -「苦哀哉!」。為什麼?
「諸法皆空」雖是一切法相的真實本質,如果因此否定或無視「苦集滅道四聖諦」及「因果報應」的存在,而目空一切,凡事敢做妄為,而沒有考慮其傷害性及其後果,那絕對是一種錯誤和災難。「罪性本空」並不表示這個罪就不存在。達摩祖師說:「念起即罪起;念生即罪生」。因為這個念很難自我判斷說這是善念還是惡念,這個一念通常隨著自身貪瞋癡慢疑五毒心在轉,這樣的起心動念很難說「無罪」。
「尊師重道」的基礎在於「師與徒之間,彼此互相尊重」。
再者,有宗派法門或精舍道場寺院特別強調「尊師重道」,其所強調的只有單方面的尊師,而不是相對地對弟子的尊重。就算上師表現出種種不尊重弟子的說詞、行為與態度,例如,令弟子感到不舒服或令弟子感受到威脅,這也能將它包裝,強詞奪理,說這是上師在教導弟子。換句話說,所強調的是弟子必須只有一心一念以師為首要,以師的開示為修行重點,完全以上師的意志及意念為依歸,絕對不能有任何質疑的一念,如果弟子有一念質疑,就代表不尊師,就代表不重道,就是違犯修行規定,就是挑戰他們的權威。我告訴您,這種對弟子們絕對極具操控意念及手段。這就是典型的「依人、依語、依識、依不了義經」。而在這種環境下修行的弟子極容易遭受宗教創傷,因為,一旦不依從他們的操控,就容易被他們狠狠地割捨及棄絕。
從「四依法」中可以驗證佛陀為「言無虛妄者」。
我們必須明白,在佛教經典中,佛陀那二千五百跟隨弟子,經常在質疑佛陀的教法,佛陀從來不畏懼也不擔憂弟子們的質疑及提問,我們經常閱讀佛經就明白,佛經內容大部分皆是佛陀與弟子們的問與答,即是弟子們提出修行上的疑問,佛陀回答為他們解惑。所以,佛陀說他是「辯無礙者」,是「言無虛妄者」。這我們如何驗證?這從「四依法」中可以驗證而得。
佛教的核心義理-「法、智、義、了義經」四依法門
「依法、依智、依義、依了義經」這個「法、智、義、了義經」就是如來,就是法身,就是法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空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只要證悟這一點,就是「大道無言」,「涅槃寂靜」。就是「常、樂、我、淨」。這就是「金剛妙佛乘」。佛陀於【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開示,佛陀出現世間的一大因緣,就是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那麼,「佛的知見」是什麼?以上即是,是整個佛教的核心義理。從此核心義理而展開一切佛法,及一切法相。
當以證知並回歸依靠十方諸佛及自身的如來法身為第一首要之事。
佛陀於【無量義經】中開示:一空,二父母,三師。意思就是說,當以證知並回歸依靠十方諸佛及自身的如來空性、如來法身、如來佛性為第一首要之事,其次當敬重奉事父母,第三才是尊師。這跟我們上面所提及的四依法門是相吻合的。為什麼?師畢竟是如來方便之身,是陰界諸入長養之身,是無常變異之身,是內心善惡生滅之身,說穿了,師是人,終究是不可依。為什麼?師是「人」,是「語」,是「識」,是「有為」,是「有相」,這些都是生滅法。佛陀開示,這些好為人師,稱為師者,有可能會怎樣呢?詐現威儀,貪求利養。意思就是說,以欺詐的方式,表現出尊嚴的容貌和莊重的舉止,又以種種行為及言辭詐騙世人,貪婪地求取名利,以及來自弟子們及眾生在財利上的供養。因此,如果這樣的上師不尊重弟子,那麼,弟子為甚麼要尊重上師呢?這是相對之事,所謂:「尊人者,人尊之;重人者,人重之。」這是我們就讀國中就應當明白的道理。
如來法身一合相中並非沒有心理邊界。
又佛陀於經典中開示:我、佛、眾生是一,這個「一」又是指什麼呢?這就是意指如來空性、如來法身、如來佛性。就是自他「法身一體」的概念。就是「大我(十方諸佛及眾生)」與「小我(自己本身)」於如來法身合一的概念。如來法身一合相中並非沒有心理邊界。我、佛、眾生在心理意識上,仍是必須彼此互相尊重。
「慈悲、平等」的證悟基礎在於清淨心及智慧。
自他「法身一體」這個概念必須證知而得,因其不可思議。意思就是說,這用我們人類的腦袋及意識,即使想透一生,也難以明白及體會。在理上或許可以有些了解,但在事證上則必須自己親自證知。事證上的前提是自己必須了悟「慈悲、平等」,而「慈悲、平等」的證悟基礎則在於清淨心及智慧。沒有清淨心及智慧為基礎,是不可能修證「慈悲、平等」。盲從跟師,甘受人為操控,就這麼受外在音、色等等之相所牽轉,而產生分別與執著,這怎麼會產生智慧呢?
因此,如果證知「我、佛、眾生是一」之如來法身,絕對不敢動不動就棄絕弟子,並於精舍道場寺院驅趕弟子,如果有道場寺院精舍敢這麼做(驅趕弟子),我們就明白,這道場寺院精舍之相關主事者,或上師,絕對沒有完整圓滿「慈悲、平等」的修行證量,絕對沒有完全證知如來法身。為什麼?因為絕對缺乏清淨心與智慧。當然,我們現世也沒有佛住世,故也很難對這些人有任何的期望。期望別人,不如期望自己,好好修持自己,比較實在。
若無三乘之相,如何入佛乘一相?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於圓寂入滅前8年所開示的經典,在這之前他已經用四十年的時間為弟子們開示小乘聲聞乘及辟支佛乘,及大乘菩薩乘。卻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開示:「無二乘,無三乘,唯一佛乘」。換句話說,佛陀好像將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全部否定掉了,其實這是從「破相法門」入手,才能入住唯一佛乘「實相法門」。換句話說,唯一佛乘「實相法門」的基礎仍在於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此三乘。若無此三乘之相,如何破相呢?
若無貪瞋癡慢疑五毒心相及其外在種種事相,如何破相,入住空相?
又例如,達摩祖師「破相論」,若無貪瞋癡慢疑五毒之心相,以及其所造作之外在之事相,如何破相?必須有「相」的存在,才需要破除,對吧!有宗派法門想走捷徑,直接對眾生開示引導唯一佛乘及其方便法門,而無視聲聞乘及菩薩乘二乘的基礎教法,這極其危險,對眾生的傷害也極大。因為,這時候,一位上師如何巧妙地用方便法門來啟發弟子破相之後入住實相,則有可能走在「貪瞋癡慢疑」五毒心的劍鋒上,一錯用,或法力功力不夠,可能就是毀掉該位弟子的一生,甚至是他的生命或慧命。我們必須知道,這種在劍鋒上的運用手段,是密宗上師慣用的手法(「以毒攻毒」,以上師所幻化的五毒心相,攻破弟子所執著的五毒心相。),但是,他在運用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讓你知道,也不會讓任何人知道。一旦某位弟子真的遇上這種差點被毀掉的情況,甚至遭受宗教創傷,除非十方諸佛如來法身願意親自來救這位弟子,否則,這位弟子真的就這樣被他的上師毀掉了。為什麼?
因為這過程中極度容易遭受嚴重的宗教創傷,甚至在心靈脆弱的狀態下甚至可能自我放棄而走向極端或自我了斷。您想想看,好端端的一個人,跟著上師規規矩矩在修行學佛,然後莫名其妙被人設計,被人陷害,然後導致這位脾氣溫和的修行者,莫名其妙地暴怒,與人吵架並飆罵,或破壞規矩,或莫名其妙被逐出宗門,或被精舍道場寺院驅趕,對這位循規蹈矩又能自我檢討及自責的修行者,能不有宗教創傷的問題?這鐵定會有。
佛陀以溫和且不傷害眾生的方式,引導眾生入佛乘實相-如來空性。
佛陀以破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三乘之相的執著(等於也是破除對這三乘戒律戒相的執著),引導眾生直入佛乘實相,他老人家並不是像帝洛巴的空行母引導帝洛巴毀壞、蔑視經典的看似粗暴的破戒的手法,來引導帝洛巴「破掉戒相」之後,再漸進地加以引導進入金剛乘的實相(大手印及大圓滿法門實相,即如來空相)。密宗的金剛乘即是佛乘。那麼,有沒有可能,上師以設計弟子的手法,引導弟子破壞門規,進而引導其破除對相的執著,而進入佛乘實相?實相無相。
此外一提,淨土宗的修持法門相對溫和徐緩,它不像密宗一樣走在五毒心的劍鋒上,而是用委婉的勸導及勸說的手法,慢慢引導眾生放下對一切法相的執著,而後進入「清淨、平等、覺」的境界狀態,即是入於「空性」之中。
然而,禪宗經常用一些無厘頭的參話頭的方法,甚至運用師徒問答,再藉由直接暴打或怒罵的打罵教育,來協助弟子破相執著之後,入住實相。打罵教育很不可取,因為這對弟子們的身心傷害極大,心靈脆弱者,或無法獨立思考者,則容易陷入宗教創傷之中。我認為,為師者,很難判斷弟子們是否屬於心靈脆弱者或心靈堅強者,也很難判斷弟子們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佛陀及淨土宗的傳承上師是溫和者,絕對不用那些可能傷害弟子或造成弟子宗教創傷的激烈手法。
一切戒律及宗門規矩乃是因事因人而設。
一切戒律及宗門規矩乃是因事因人而設,換句話說,即是因相而設,即是因內在心相及外在事相而設。這難道不是著於種種相?著如此之相,難道不是一種心縛,難道不是一種內心的負擔?如此,能解脫生死嗎?能成就大自在嗎?對此,我相當質疑。實際就是,在如此著相的狀態下,是絕對不可能解脫生死煩惱而得大自在的。如果有人在這種著相又執著的狀態下,說他已經解脫生死而得大自在,又得證如來法身,那絕對是騙人的。為什麼?想一想,悟一悟。如果還是想不透,建議讀者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本部落格「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內文講解,從佛陀的開示中找到答案。
大破大立
從佛陀所開示的經典集結「佛說四十二章經」,以及佛陀於圓寂前8年所開示的「妙法蓮華經」至圓寂前所開示的集結「大般涅槃經」,我們都可以認知到,佛陀一直在破除我們既有的所執著的觀念、意念、心念,甚至是修行學佛的任何概念及準則,也就是在破除我們內外所執著的一切法相。這只要我們用心讀經並參考各大有德的法師或老師的「說實解說」,就能明白。為什麼「修行學佛的任何概念及準則」最終也要破除?因為在引導眾生修行學佛時,必須先幫助他們建立概念及其「遊戲規則」,在這個遊戲規則內,眾生有目標,標準及規範可以參考,那麼,走在起始的菩提道上,就不至於偏離軌道。
但是,走著走著,就會發現,有人就以為這樣的「遊戲規則」就是一切佛法,並深深執著於此,並以這樣的偏見,套用在別人身上,如果別人不按照這樣的「遊戲規則」,就認為他們犯規,甚至要將他們逐出佛門,逐出精舍道場寺院。那麼,這樣的「遊戲規則」,最終就變成這些執著於此的人,他們內心的心理框架及負擔,甚至是造業的因果。
講白話一點,就是背著這個無形的「遊戲規則」走在道路上,問題是,到底是走在修行的道路上,還是菩提道上,還是貪瞋癡慢疑五毒心道上,還是走向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就很難說了。為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些「遊戲規則」都是可以被有心機的人所操弄,作為操控眾生之用。為什麼要操弄這些以操控眾生?因為貪求利養,或者想要享受權力與控制他人的慾望。
佛陀也深觀及深感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老人家必須說實,故於金剛經中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禪宗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麼,師來??您斬不斬?又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遊戲規則」是有為法,亦含我相、人相及眾生相,不是嗎?著此有為法,執著這些相,就好像關在心牢裏,永遠在裏邊打轉(執著與分別),看不到也走不出心牢門外那廣闊自由、自在無拘的世界。換句話說,如果走不出那個「門規」的「遊戲規則」,丟不掉這個「門規法相」的包袱,如何成為賢聖的大自在王如來?那您想不想學大自在王如來,來個一腳,狠狠給它踢破?虛空都能粉碎了,為什麼戒律門規不能粉碎?當然是給它粉碎乾淨,免得染汙我們的心。
故佛陀於金剛經中開示:「法,非法,非非法;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是引導眾生將對一切法相的執著徹底破除。一切法相包括世出法相,也包括世間法相;包括有相,也包括空相等等。世間法相亦無需執著。空相也無需執著。總之,就是「破門(規)而入」,入於哪裡?虛空(法性)。也是「大破大立」,立什麼?破除一切法相之後,就是「立」,就是建立一種全新的「佛的知見」。這個「佛」是佛陀,也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尚未證知「佛的知見」以及「如來法身」的未來佛。
如何建立「佛的知見」?
明白了悟佛門宗門一切根本皆是空門。既是空門,即是法界無門;旣是空,旣是無,即是心性根本。即是,心即是佛。悟此心法,進而了悟明知:心包太虛,太虛即是宇宙法界,三界六道,既是有,亦是無。為什麼?怎麼說?一即無量,一即是此心根本,心性本空,為能生;無量即是法界萬象,為所生。一即是體,無量即是相,方便即是用。一即是空性,即是清淨平等覺,即是涅槃寂靜。既此所悟,了知以諸佛法理之法性本空為基礎,所展開的一切事相,如此無量萬象,皆為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如此內觀外觀,當能漸漸放下我執及法執,之後,了知從一切事相變化中,觀出眾生無明,為貪瞋癡慢疑五毒心及其心相所牽引與蒙蔽,以苦欲捨苦,因此而受苦無量。當知,我、佛、眾生是一;我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我。我心本佛因之對眾生生起慈悲心,以此為基礎,智慧由然而生。以智慧及慈悲為基礎,即能漸漸走出宗教創傷的陰霾,如前所說,以慈悲化解心中怨恨及任何負面情緒。並於過程中進而行德,量力而為,以各種方便能用,度己度眾。此即為自性起用。於行德中,悲智雙運,即是悲智兩足行走於菩提大道上,邁向成佛之路。即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起清淨心與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當以清淨心為基礎。否則染雜的慈悲,多有恩怨報償計算於心。
為何需要「洗心」?
淨空法師於講經中開示為何需要「洗心」,因為「一切佛法對修行者而言也是一種染汙。」如來法性、佛性本自清淨,一切佛法皆是因相而有,皆是依附因緣而產生。於心執住一切佛法,自然形成污垢而染汙本自清淨的心。故就像洗污垢一樣,必須將這些污垢洗淨。我們修行學佛久了就明白,數十年來如果連一切佛法都沒有放下,那真的會變成內心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會形成焦慮症或憂鬱症。但這種細微的感受之處,除非自己有這種敏感覺知,否則我們修行學佛到最後,很容易積累出一身的身心疾病。甚至迷茫了,不知修行學佛的意義及目的在哪裡,有人因此就走偏了,心胸變得更加狹隘,腦袋變得更加封閉與固執,腦袋不靈光,這就不好了,他自己及他身邊周遭的人都將因此而受苦,而有種種煩惱。那就變成怎樣?修行學佛不成,倒是自找了一堆麻煩及煩惱。
破小立大
「洗心除垢」、「不受染汙」、「持戒」以及「斷煩惱」等等「戒定慧」三學功夫,這是小乘聲聞乘的修行功夫。佛陀一生講經,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開示小乘聲聞乘,再進階到大乘菩薩乘,最後於「妙華蓮華經」才說實,一切種種言說及譬喻,皆是方便,最終乃在於引導眾生進入佛乘,這即是「破小立大」,以溫和的方式,漸漸破除凡夫、聲聞、羅漢、菩薩的知見,開始建立佛的知見,即佛陀於大乘經典中所開示,即是一切「了義經」。
踏破虛空無覓處
即使是「佛的知見」亦得破,破「無相之相」,空「一切空相」,破無可破之處,踏破虛空無覓處,連一個念頭、一個空念、一個有念,都沒有,即是佛性顯現之處。即此,佛陀於金剛經中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無所執著,於無任何著相之處,才能真正對眾生生起柔軟且沒有心機造作的慈悲心與平等心。如前所說,慈悲心與平等心必須以清淨心為基礎。雜染的平等心是一種偏見,也是一種妄見。
以上還只是理上的知見與覺悟,其事證的基礎仍需要法律,性別平等,倫理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及世間常識等等為基礎知識,那麼,在社會團體上、在職場上與生活上,在待人處世方面,才不會落於狂妄、無知與傲慢,而目空一切,目無法紀,還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對眾生行慈悲與平等,而在行為與言辭上有著種種虛偽華麗的裝飾,或不識相地干涉他人的生活與自主性。
妙心淨圓覺。就是「如常,好好地過日子。」
大手印及大圓滿法門即是禪宗法門。就是最後一個關卡,連「諸法空相」這個佛法,這個概念,都要破除,就是怎樣呢?「踏破虛空」,就是「空」(這是動詞)「一切空」(這是名詞),就是佛陀於經典中所開示「空空,如也!」才是真正處於「自性真如」的「如來空性」狀態。
這時候,即是處於「妙性本空」的「清淨平等覺」。佛陀於【圓覺經】中開示:「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佛陀進一步於【圓覺經】繼續破除過往他老人家所曾經開示的佛法及其一切法相,至此,連佛教最終極的目標「涅槃寂靜相」都被佛陀破除,就是無需追求及執著「涅槃寂靜相」,就是內心自自然然處於這種涅槃寂靜的空性狀態,即是「常、樂、我、淨」。
佛陀於又於【圓覺經】中開示:「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這時候同時進入一種內觀及外觀「一切眾生,一切種種,一切門規戒律」,包括「一切佛法」、「世間法及世出法」皆是「依空而幻有」的「身心如幻」的狀態,持守這個「身心如幻」境界(這需要一段時間),進而至一切「幻無可幻」的「如實狀態」,那就是怎樣?妙心淨圓覺。微妙的心,清淨,圓滿地覺悟。就是「如常,如是好好地過日子。」就是,活在當下,用平常心過生活。
就是達摩祖師所言:「佛不受戒、佛不持戒」的狀態。為什麼?因為,一切戒相門規皆已破除,不再受「戒之相」的限制或控制或染汙。至此,就是「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善待他人」,就是「別神化自己而自以為是」,就是「別自拿權威壓迫他人」,就是「別自虐,別虐他」,就是「別折磨自己,也別折磨他人。」為什麼?就是別再愚蠢地自拿門規、戒相及法相去虐待或折磨自己及他人。
就是,好好活著,別愚蠢地去搞慢性自殺。然後,記得,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喝一杯茶,好好運動,好好地到大自然裏,活動筋骨,舒緩身心,看看山水,聽聽鳥語,聞聞花香,跟可愛的小動物打聲招呼。並注意飲食營養,保持身心健康與愉悅,多閱讀或觀看各種領域的資訊與影片,保持心胸開闊。聽聽音樂調劑身心。多和家人及朋友建立良好、友善、正面光明的人際關係。並運用自己世間的專業或能力,以慈悲與智慧為基礎,「以幻心修幻法」,量力而為,用以幫助眾生。這樣心智自由又美好的身心健康的生活,能不長壽嗎?鐵定長壽。歷史上記載,推測中國禪宗達摩祖師活到150歲!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能活到80歲,真的很少見。真正是「智者才能長壽」啊!
因此,即使悟通佛教真實義理,證知如來法身,當知化身肉身仍需要吃喝拉撒睡,如果因為弘揚佛法而過勞,並因此而生重大疾病,需要別人協助照顧,這會帶給別人精神與體力的嚴重負擔,同時,治療醫藥費龐大,生活費支出也更甚以往,這些都會造成自己及家人極大的生活與財務負荷。如果自己聰慧,就知道,凡事量力而為,不要為了虛妄的功名而過勞。因為,我們真的沒有必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與愉悅,這不是自私,這反而是替家人親友著想。因為,這避免了因為自己生病而帶給他們心理或體力或財務上的負擔,甚至消耗了他們的生命、健康及時間。當知,家人及親友的生命、健康及時間,也是必須被尊重與珍惜。因此,當知在努力為自己積聚世間財富之時,也當懂得為自己的當下及未來的健康存款。
莫神化自己,放大自我,以自己的無知或淺知,而想主導及凌駕於世間專業。
真實不虛的佛教法理適用在世間各行各業,特別是在當今講究創新與研發的時代,以及面臨到的AI及量子時代。任何世間專業有其法律與道德倫理規範。身為修行學佛者,當尊重世間專業。莫神化自己,放大自我,以自己的無知或淺知,而想主導及凌駕於世間專業。例如,臺灣的醫學與護理,有極高度的專業教育,以及醫護倫理學教育。他們在判定一個人是否腦死,這位腦死之人是否能夠捐贈器官,有極其專業的流程來作判定與執行。這跟國外不同。
對待眾生當守法紀,當換位思考,當以同理心對待。
修行學佛至此程度與境界,待人處世當守法紀,對待眾生當換位思考,當以同理心對待。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與經驗來學習。這對一般人來說,的確困難,特別是具有反社會人格者。譬如,我們看社會新聞哪些詐欺者,他們看起來也好手好腳,有婚姻有小孩,他們也不是沒有讀書,他們的表達能力也都很好,然而,他們不認為他們在詐欺,而是狡辯地說,他們在幫助對方。這真是令人感到錯愕。我告訴您,在宗教界,在政治界,也不乏有這種人,他們確實有權有勢,但是,難保不會有露餡的一天,乃因果報應之迅速。
有弟子請示佛陀,如果去國外弘揚佛法,當注意什麼?佛陀開示,當遵守當地的法律,並順應當地的風土民情。日前新聞報導,台灣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竟被美國台積電在地員工提告違犯當地勞基法。當知,台灣人大多數人已經習慣當順民服從任何權威,缺少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但是,美國對其公民的教育不同,美國公民的獨立思辨能力極高,教育鼓勵他們挑戰權威,並注重個人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如果我們運用中國歷史與台灣這套服從權威的佛教佛法教育到美國或加拿大或歐洲或英國弘法,難保不會被這些國家的弟子質疑。他們的哲學邏輯教育,是連上帝的權威都質疑與批判。例如,上帝說祂是萬能的,那祂能不能做出祂所不能的事?如果祂是萬能的,那祂應該能夠舉出祂所不能的事,但是,這卻是相互矛盾的邏輯。
大破大立之後,重建修行學佛的信願行及其力。
「大破,大立」即是「突破,創新」,即於生活中與修行學佛中,突破舊有的觀念、習慣與行為,建立新的見解、意義與行動。如前所說,於宗教創傷後,自身的信願行皆崩毀了。之後,於自我療傷的過程中,了悟,空性之中,無信願行。信願行乃因相而立,空性無相之中,如何立信願行?明白這個道理,乃知修行學佛,弘揚佛法,道場寺院,佛門宗門,戒律,門規等等名相,皆是因相而立、皆是生滅,皆是空幻,皆是夢中佛事,身心皆無需執著於此。
至此,如上所說,修行者孤身一人,於大破之後,突然再度困惑於修行學佛的意義及目的,此時,依靠自身純粹的力量,或者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很難很難再度建立佛教的信願行,唯有依靠十方諸佛菩薩慈悲的力量,護持此位修行者,此人,才有可能再度重拾對修行學佛的信心、意義及目的,進而重整自身對佛教的信願行及其力。此中過程極其微妙,唯有十方諸佛菩薩與修行者彼此知曉。
淨空法師常言:「六根接觸六塵,要放下,清淨心才能現前。」網路社群有人言:「若不知別人心中苦,就不要隨意教人放下。」這是各人的看法,我們都尊重。我個人認為,六根接觸六塵,什麼時候放下,取決於自我療傷的過程有多久,以及個人的心態,在什麼時候能夠對曾經遭受的人事物及其對自我所造成的傷害而釋懷。
以宗教創傷來說,當知,主事者非聖人,只是凡夫。既是凡夫,人為之事,必有過失。其內心貪嗔癡慢疑五毒心在轉,如何期望他們心量廣大,沒有過失?期望他人,不如自我期望與要求。此時,慈悲心很重要,了解眾生無明,了解無明亦是因相而有,是幻化,亦是生滅。即使號為上人,上師,長老,法師,宗師,導師,教授師,這些都只是名相,並明白他們也有內心無明與脆弱的部份,或許必需從排擠他人中,或許必需從依道維持生活中,或許必須從樹立權威壓迫他人中,自己才能在該既有的環境中生存,生存是人性之本能。您說他們的道德有多崇高,這一點我們自己內心必須存疑,如我們於前所說:「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明白這一點,自己內在創傷的部份,當能漸漸修復。
當我們用真摯的心修行學佛的過程中,一旦自尊與信心遭受極度重大的打擊,虛空中的十方諸佛必定會來救你,給予你極大的信心與安慰。信仰佛教的力量與知識,這種「信」的力量,如果在我們開始修行學佛之初即有所建立,即使一日面臨崩毀的狀態,透過虛空中十方諸佛的慈悲教導,自身必定能夠再度重建對佛教的信心,此時,所建立的「信」的力量,自然與當初開始學佛之初不一樣,因為,這是經過宗教創傷,自我療傷,與對佛教大徹大悟,大破大立,之後,所重建的信心。
此時,透過自我照顧與重建自我對於佛教的認識與了知,從中恢復心理韌性。自身對佛教的信力、願力與行力,這些種種無形的能量,即能真實地漸漸展現,並明了這些皆是「依幻識而幻有」,「依佛性自性而起幻用」,「自身是幻,眾生亦是幻」,內心無需執著,只需盡心盡力,量力而為即可,為什麼?實在沒有必要將世間世出一切幻有的東西背負在自己身上。菩薩負重前行,看似道德崇高,講白了,是無智地在壓迫及虐待自己,甚至拿此道德概念壓迫及虐待他人,只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幻有幻化的東西,是屬於誰的人生課題,就該歸還給誰,沒必要替他們承擔與負責。不屬於自己的人生或修行的功課,就別雞婆地去干涉人家。諸法如幻。所以,「為法忘軀」看似道德崇高,實則無智。我於經典中就沒讀過佛陀如何為法忘軀。我看他每天午前一餐,日落後早早就休息睡覺。
故當知佛陀如實說法,從不以樹立權威的方式來操控、壓迫與排擠他人。從以上所說,我們當知於報諸佛菩薩慈悲之恩中,亦如常生活,謙和待人。至此,於宗教創傷後,重建健康且正面、光明、積極的心靈能量,那麼,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什麼事業、志業、行業,皆能安心自在地從事與生活。度己度眾的佛教志業,都在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地如實展開,樂趣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