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同時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陀說:“觀察天地時,要想到無常;觀察世界時,要想到無常;當感知到精神覺醒時,就是菩提。 有這些知識的人會很快獲得道。
有無常的感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教義之一,因為這是進入佛門的基本概念。 如果我們對生命的無常沒有感覺,我們就很難理解佛陀的教導。
一個故事啟發我們去認識無常。
有很多故事和新聞可以啟迪我們認識無常。 在古印度,有一個女人,她的孩子死了。 這個女人每天都在哭泣,為失去孩子感到非常難過。
有一天,她遇見了釋迦牟尼佛,對他說:“你能不能用你的神通,讓我的孩子復活?
釋迦牟尼佛告訴她:“你去問問這條巷子裡的每個家庭,他們有沒有不死的親人。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沒有親人死去的家庭,我保證讓你的孩子復活。”
這女人滿懷希望,問巷子裡的每一戶人家,“請問你們家有沒有死去的親人?” “沒有,我爺爺剛剛過去。” 那個人回復她。 她問完所有的問題,發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死去的親人。
婦人失望地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告訴他結果如何。 釋迦牟尼佛安慰她說:“現在你知道每個家庭都有死去的親人。 生命的無常存在於世間,也存在於每個家庭、每個人身上。
死去的家人已經不在了。
摒棄心中的思念和悲傷。
讓你的孩子走。
他會在天堂安好。
”
我也很受這個故事的安慰。 我曾經讀過一些新聞,說這個人因為他所愛的家人去世而悲傷到不行而突然死亡或自殺。
它通常發生在那些與死者家庭成員關係更密切的人身上。
這是真實的。
根據心理學研究,這種情緒和感覺是正常的。
如果我們知道世間有生命的無常,我們就會以理智逐漸摒棄這種悲傷。
但是,對於沒有這種概念的人來說,它可能並不適合。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感到更加痛苦和悲傷。
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用藥物或酒來解決他們的痛苦和悲傷,這使他們的生活變得糟糕。
“觀天地,念無常。”
從天空,我們觀察氣候的變化,如大風、大雨、大雪或冰暴; 從陸地,我們觀察地殼的變化。 劇烈的地震、劇烈的海嘯或火山爆發總是在幾秒鐘內發生,沒有任何警告;
並且總是帶來許多災難,造成許多破壞,財產損失和人類死亡。
所發生的一切,都是轉眼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是生是死。
懂得天地無常,我們就會謙卑於天地,知道要與自然環境好好相處,在開發原有的自然環境時,不要過度破壞它。
“觀世界,念無常”
我們觀察到生命的無常。 我們也觀察到世間的無常,包括浪漫愛情和婚姻的無常,個人和他人的情感和感覺,事業、工作、友誼、計劃、上學和疾病的無常,甚至政治的無常。 .
眾所周知,浪漫的愛情和對愛情的任何誓言都是神話。 很多人最終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吵架,分手,走自己的路。 沒有永遠浪漫的愛情。
浪漫的愛情經不起真正的挑戰。
如果能早點知道,我們就會著眼於如何培養自己熱愛人類的高尚品格,具備在現實中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指望浪漫的愛情和虛幻的異性生活。
如果我們不能面對愛情和婚姻的無常,我們很容易陷入仇恨和控制異性的慾望。 那是因為我們害怕背叛,我們沉迷於愛情和婚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心自由。
不管怎樣,都有類似的情況。
所以,這並不意味著婚姻中沒有愛情。 相反,它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愛情和婚姻中的戀人或配偶之間的關係。 在生活和經濟上,越是獨立,越是相互尊重,愛情和婚姻就會越好。
大多數工作和事業都是無常的。
在私營公司工作並不能保證我們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因為任何公司都可能面臨營運或失敗的風險。 其次,我們也可能因為個人因素離開任何公司,例如健康問題或事故。
即使在政府機構,也有很多變化,可能無法保證我們的職業生涯始終如一。
失業自殺的風險在每個國家和社會都存在。 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公務員因無法適應職務轉移而自殺。
知道工作和事業的無常,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存夠錢,給自己留一條求生的後路,或者準備另一種生存技能,為事業的轉換做好準備。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任何無常的事情時,我們會很靈活。
情緒或感覺的無常可能會影響和干擾我們的生活步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障礙。 大多數人的個人情緒或感覺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如憤怒、焦慮、興奮或沮喪。
尤其是在家庭或團體中,成員的情緒可能會相互影響。
當情緒是消極時,如憤怒、仇恨、抱怨、悲傷或焦慮等,可能會影響成員的學習能力,並可能導致學習或事業上的表現不佳。
當然,我們個人的情緒也可能會影響他人的情緒。 有些人的心情很容易來來去去。 例如,他們可能在這一刻很高興,但在下一刻他們可能會生氣,從而使我們震驚。
知道喜怒無常,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學習和訓練我們的思想和情緒穩定,讓我們的心保持平靜。 但是,我們該怎麼做呢?
學佛是一種方式。
靜坐和保持正念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這樣做也會幫助我們抵抗其他負面情緒的負面影響。
我們有可能體驗到無常的友誼。
對於青少年來說,友誼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也許你正在經歷美妙的友誼或與朋友最糟糕的關係。 不管是什麼,都是人生的體驗。
隨著我們畢業後工作,任何友誼似乎都在逐漸淡化。
我們發現很多朋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
然後,我們在工作中與新朋友建立了新的關係。 然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友情,已經不再像上學時那樣純粹了。 最糟糕的是,我們可能會遇到小人。
別擔心。
最好的是,我們可能會遇到以他真誠的心和能力在多方面支持和幫助我們的高尚朋友。
有時候,我們可能為朋友做了很多事,卻收到了他們的抱怨。 如果我們被朋友欺騙或背叛,可能會引起我們的憤怒和不信任他們。 不管是什麼,我們發現友誼是暫時的。 除非我們非常珍惜,否則似乎很難保持長期的友誼。
所以,友情也是無常的。 當它出現在生活中時,我們歡迎它。 當它消失時,我們不會保留它。 此刻,我們的心中不會有任何負擔。
計劃總是跟不上變化。
中國有句諺語:“人算不如天算”。 這也意味著,人的計算跟不上天的計算。 也就是說,對我們人生的任何規劃,都可能不如天上給我們的安排。 看來是命中注定。 但是,它也告訴我們要有開放的態度,不要糾結於卡住的情況。 掉頭轉身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的未來之光可能就在那裡。
所以,計劃也是無常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在生活中計劃任何事情。 有句話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當我們知道變化的無常時,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靈活性來應對任何變化。
一切行為無常,是生滅法。
因為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任何勉強追求外在事物的力量都會束縛我們的心。 當我們做任何事情時,我們自然而然地隨順任何因緣,而不是通過勉強的追求來攀登社會階梯。 這樣,我們的心就會自由。
了解、面對、處理世間的無常,解決之後放下,我們的心就什麼也沒有。 任何無常的改變都不會被視為挫折、失敗或遺憾,而是任何經歷為我們帶來的智慧增長,使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變化。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說如下偈頌: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是樂。
一切無常是生滅的規律,包括自心的生滅,以及任何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的生滅。 任何自生滅完全自滅後,也就是將生滅的心及生滅的現象完全滅除後,自我的佛性則不滅,這是自我清靜寂止所成就的快樂。
所以,整件事基本上都是在關注內心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反思。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而感知和反映外部世界。 但是,有些初學佛的人,不是覺察和反省自己,而是看到別人的錯誤,批評別人的錯誤,從而引起別人的感受很糟和憎恨佛教。 如果我們學佛,最好避免這樣的錯誤。
覺悟靈性覺醒是菩提 (悟性是菩提)。
什麼是靈覺,什麼是菩提?
相對於覺醒是睡眠。 它是一種描述。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即內心的寧靜與寂靜,內心的虛無時,我們就像睡在黑暗的房間裡,看不到光明。 一旦我們了知自己的佛性,就如我們從陽光中醒來,可以看到光明,這也叫開悟。 這是關於靈性覺醒的簡單而簡短的解釋。
關於菩提可能有很多解釋。 根據學佛的程度不同,釋迦牟尼佛或佛教中的上師會提供由淺到深的不同含義。 我們將從不同的佛經中解讀菩提的不同含義。 所以,要明智,不要被一種含義所束縛。
菩提原是梵文,意為一棵樹,以菩提命名。 那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坐在樹下打坐,他在那裡開悟並以自我證明無上平等智慧。 那麼,這棵樹就叫菩提樹。 所以釋迦牟尼佛用“菩提”這個詞作為“開悟”或“證明無上平等智慧”。 佛教上師通常將菩提解釋為慈悲、智慧或成佛。
覺悟靈性,就是見了自性佛性,證悟自性智慧,然後成佛,整個體驗就是菩提。
如何感知靈性覺醒? 有三個重要的方法。 即聽佛法或讀佛經解說,思索佛法,實踐佛法。 靈性覺醒,就是認識自心,即自性、自己的佛性。
學佛是覺悟自己的靈性覺醒,而不是拜釋迦牟尼佛。 對於大眾來說,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知識。 但是,拜佛會給他們帶來內心的希望和平靜。 我們最好以同理心理解這種情況。
捏一朵花,微笑。 教外,其他傳授,一心印證另一心。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上,捏一朵花給弟子和群眾看。 一個個都沉默了,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只有佛教僧人摩訶迦葉微笑地理解這一點。
於是釋迦牟尼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真正的現象是沒有現象。 微妙法門,無文字立。 在教學之外還有其他的傳授。 這些付囑現在傳給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的由來。 “法”在此意為“佛法”。 “正法”是指整個佛法。 “眼”在這裡的意思是“清楚地看到和反映所有事物”。 “藏”在這裡的意思是“隱藏寶藏,包括萬物”。
所以,禪所傳授的是整個佛法,反映一切事物,我們可以看到。 是能以奇妙之心引領我們入涅槃的寶物。 什麼是奇妙的心? 就是了悟真相是無相。 怎樣才能進入如此奇妙的佛法之門? 它的密碼和秘密是奇妙的心,沒有文字。 這種特別奇妙的佛法,是在一般佛法之外,傳給大迦葉的。
摩訶迦葉是第一代印度禪宗。 “禪”字是從漢語音譯而來的。 禪的體係從第一代傳授給唯一的一位,傳給下一代也是唯一的一位。 方法是一顆心確認另一顆心。 也就是說,同一代人,第二個人根本沒有機會得到禪師的印證。 這個規則一直持續到中國禪宗第六代。 在他之後,禪宗在中國廣為傳授。
印度禪是從摩訶迦葉到達摩。 達摩會說中文,也會讀中文,他在中國傳授禪。 他被尊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 在禪宗中,每位禪師都會留下他的詩句作為證悟。
沒有文字。 為什麼? 那是因為在空性中它是從一心與另一心的交流。 哪裡可以找到文字? 除非有人把它記錄在紙上。
如果一個人不能覺察到自我精神的覺醒,他就很難體驗和證明空性,在空性中體驗從一心到另一心的交流。 除非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智者,並且有學佛的功德,否則我們很難在空性中得到禪師的傳授和印證。
世間有金線法衣及缽,作為禪宗的傳承信物,並傳到中國禪宗第六代禪師惠能後停止。
禪宗不容易被大眾理解。 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單一的傳授,為什麼禪宗對大眾來說是神秘和謎團,為什麼它在印度不為人所知。
禪宗自中國禪宗第六代惠能大師開始為大眾所熟知。 他的時間是在公元 638-713 年。 惠能上師為五位弟子開悟禪宗。 於是,這五位弟子在中國各地發展禪宗。 同時,禪宗也傳授給日本和韓國。
禪師惠能是文盲。 正如我們在上面知道的,禪中沒有建立任何文本。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文盲並不是開悟智慧的障礙。 這是佛教史上的一項特殊記載。 這段記錄也讓我們知道,無論說什麼語言,都不是啟發我們自然智慧的障礙。 為什麼?
任何語言都是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發展起來的。 前面說過,至尊之道無言。 就是說,我們天生的智慧是無法言說的。 一旦我們了悟自己的自然智慧,我們是文盲還是說什麼語言都不是那麼重要。 任何文字或語言都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容易地理解我們的自然智慧是什麼。 換句話說,任何文本和語言本身都不是自然智慧。 當我們想要開悟我們的自然智慧時,我們甚至不得不暫時放棄任何文字和語言。
然後我們知道人類的外表或膚色也不是啟發我們自然智慧的障礙。 如佛所說,真實的現象是沒有現象的。 人的容貌或膚色是隨時可能改變的現象。 亦是無常。
詩句表明誰的自然智慧得到了啟發。
禪師弘忍(公元601-674年)是中國禪宗的第五代傳人。 他指揮了一座大禪寺,許多弟子向他學習禪宗。 他的一位弟子神秀,也是教授禪宗的首席教授。 不過,他還沒有得到弘忍禪師的以心印心地印證。
眾弟子都以為神秀首席教授是中國禪宗第六代傳人。 他們預計這是真的。 一天,禪師弘忍讓弟子在牆上寫下他們在智慧上證悟的詩句。
眾弟子請神秀寫詩。 接著,神秀寫下詩句:
身為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塵埃意味著煩惱、麻煩或錯誤。 這些經文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去除任何煩惱、麻煩或錯誤。 看起來很合理。 眾弟子都欣然同意,認為大家都應該按照經文來修行。 他們都認為中國禪宗第六代一定是神秀。
當時,惠能從他工作的廚房路過那裡,好奇他們在談論什麼。 一位同事告訴他神秀寫的詩句。
惠能聞言,心中有幾句詩句,讓同事幫他在牆上寫下詩句: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眾弟子都好奇的讀著這些經文,不明白什麼意思,全都愣住了。
禪師弘忍來到這裡,看過牆上的詩句。 他知道惠能開悟了他的本性智慧。 半夜,弘忍禪師為惠能講《金剛經》,傳授禪法,包括金線法衣和缽等。 從此,慧能得到禪師弘忍的印證,成為中國禪宗的第六代傳人。 那是因為他的自性自然覺醒了。
有這種知識的人很快得道。
兩節經文基本上沒有錯。 但是,你知道神秀和惠能的上述經文有什麼不同嗎? 神秀還沒有看清自己的本性。 不過,惠能已經看清了自己的本性。 自性就是佛性。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和未來。
有什麼區別? 一句話,就是一般人與菩薩的區別。 也是有分別智與無分別智的區別。 只是出自想法的不同。 就這麼簡單。 然而,它很難被大眾理解。
有分別智和無分別智有什麼區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擅長區分的智力(分別智),尤其是精英階層。 分析、研究和辯論的能力是區分的智力(分別智)。 但是,這不是無分別的智慧 (無分別智)。
分辨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分辨什麼是真德,什麼是真惡,我們知道應該做真善而不做真惡。 所以,有分別的智慧是一件好事。 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可能有分別的智慧。 但是,如果我們想學佛,這還不夠。
學佛,必須在分別的智慧的基礎上證悟無分別的智慧。 只有我們在無分別智的狀態下,才能證得無二元對立的智慧。 那是至高無上的智慧。
如果我們要證悟這種智慧,就必須證悟空性。 然而,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神秀或許有分別的智慧。 但是,他並沒有無分別的智慧。 所以他不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的領袖。
對於大眾來說,有的人甚至連分辨善惡的能力都沒有,更談不上有分辨的智慧了。 所以才會做惡事,連羞恥感都沒有。
觀天、觀地、觀世間,有無常的念頭,就會領悟到這些的本質是空性。無常的本質是空性。現象的變化就是無常,這如幻相,不是真實的,這就是對於假象的感知。無常的本質是空性,這就是實相和恆常,這就是實相的感知。由此,我們延伸到我們的精神覺醒的本質也是空性。那麼,它們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是無障礙的智慧,是一切的智慧,包括分別的智慧和無分別的智慧。現象的變化和相應的無常,屬於分別的智慧。無常的本質是空性,這就是真理與恆常,屬於無分別的智慧。這些的本質都是空性的智慧。即假與真為一,虛與實為一 (真妄一如)。惠能意識到了,這就是為什麼他可以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的領袖。
如果我們有如上所說的知識,我們很快就得道了。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實踐它、體會它、證實它。 天上人間,無人能如佛。 佛的功德深如海。 人生苦短,得人之身難。 如果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我們還是珍惜自己的佛性來學佛吧!
英文:Chapter 19: Perceive the fake and real at
the same time (Updated on January 7, 2022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