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5, 2022

第18章:思想之根源原本是空。 (更新於西元2022年1月5日)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18 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第十八章 思想的根源原本是空。  

佛說:“我的法是想無想,行無為,講無言,無行於行。那些明白所說的是接近它。那些對所說的感到困惑的人遠非如此。言談之道斷絕。它不能被事物束縛。毫米或厘米的差異會在瞬間造成錯誤。

 

這一章對於學佛的初學者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更何況還沒有學佛的人。如果要完全理解佛所說的這一章的內容,起碼得學佛十餘年,自證菩薩智慧。有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學過佛法,但對佛陀所說的內容,卻一無所知。所以,如果我們還沒有學佛,還沒有證悟菩薩的智慧,我們最好不要批評佛所說的內容,以免顯出我們的無知。

 

因為不知道本博客讀者的學佛程度,所以只好詳細說明,以免讀者誤會佛陀所說的內容。

 

解開和切斷連接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以及任何現象和情況的抽象繩索,將使我們的心靈真正自由。

 

大多數人無法證悟佛的清淨境界。 那是因為他們的六識在追逐外相,糾纏於內在,隨著外在的變化而轉動。 同時,他們過度沉迷於物質生活。

 

因此,如果現象或任何情況及其變化不能滿足他們的想法,他們很容易生出五毒心。 只有當現象和任何情況及其變化滿足他們的心時,他們才能產生快樂的心。 無論如何,他們的心思意念都被外在的現象、任何內在或外在的情況以及它的變化所佔據。 所以他們不能理解佛陀所說的空性的意義。

 

釋迦牟尼佛常用“繫”、“縛”、“束”來表示我們的心、意念、思維及意識,被現象的任何面向、任何情境所束縛、約束、制約和限制。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我們所想的。 而我們的思想和所作所為,是被任何現象、觀念、意識形態、理論或任何情境所束縛、約束、制約和限制。 然而,不管我們的念頭是什麼,一個念頭的誕生就是我們心中另一個念頭的死亡。 我們以前的想法與後面的想法不同。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像河流一樣,一直在流動和流動。 它總是如此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它是無常的。

 

執著於任何現象都會掩蓋我們的自然智慧。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的作法、方法、教法及所呈現的境況,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閃電,都應如是觀想。) ”這是金剛經中的名句。

 

從描述中,我們可以理解,所有的行為及現象都是不真實的,而是因緣形成的,是暫時的,是依附於另一種現象,隨時可能消失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總是告誡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現象。 如果我們執著於任何現象,這種執著和現象將覆蓋我們的自然智慧。

 

其次,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行為和思想,更不要執著於佛教或學佛。 為什麼? 那是因為固執於任何行為和思想,都是造成問題和痛苦的原因之一。 即使頑固地堅持佛學或學佛,本身也會成為學佛的障礙。

 

無論如何,佛陀的教誨總是要一步一步地打破或粉碎我們頑固的執著的心,無論我們堅持或執著什麼。 如果我們只知道上座部(小乘)的佛教,或念誦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並且執著於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會受到限制,因此可能會發生任何爭執; 當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可能因此對佛教不感興趣; 一旦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我們很容易從佛教信仰中退轉。

 

宣揚上座部或阿彌陀佛的人,可能不會講《佛所說的四十二章》,尤其是這一章。 那是因為這一章很難表達、教導和理解。 本章不適合初學佛者和僅有小慧根者。

 

作為佛教的老師和教授,我們一直鼓勵大家學佛。 誰敢告訴你不堅持學佛,不執著學佛? 但是,如果您閱讀了此博客中的每篇文章,我相信您可能對此有任何概念並知道原因。

 

思考無念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無念?

 

讓我們回到主題。 為什麼佛說我的法是念無念念? 它讓你感到困惑嗎? 這裡的法是指佛法,是指法,也指佛陀的教法和任何現象。

 

一種想法(一個念頭)是關於任何事物的生成()和消除()。 這甚至是關心任何生命的生死。 所以,當一個人處於無念狀態時,什麼都沒有出現(),也沒有什麼消去()。 同時,這個處於無念狀態的人,會跳出生死的束縛。 也就是說,它跳出了命運的限制。

 

再者,當一個人不再執著、不再堅持於任何現象,或者已經了悟無現象的真諦時,就會處於無念的狀態。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面前有任何現象,就會從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念頭; 如果我們面前沒有現象,我們的頭腦中又怎麼會出現任何想法呢? 無論如何,無念意味著清空我們的思想或心靈。

 

任何煩惱,任何痛苦,都來自於任何現象及其相應的思想和感受。 一旦任何現象及其相應的念頭和感受消失,任何煩惱和痛苦都會同時消失。

 

一個念頭就會造成一種情況。 這種發生的情況會引起另一種思考。 思想和境遇就是這樣循環、持續、無休止地形成任何現象。 如果第一個念頭是邪惡的,不管它是什麼,從哪裡來,同時,相應的情況讓我們根本不舒服,反正我們在受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保持無念的心,我們的心就會平靜,然後我們就可以客觀地觀察我們的內在和外在的情況。 這就是無念的作用和應用。

 

 

逃避任何現象和情況都不是一個好主意。

 

有些人想逃避任何麻煩和痛苦。 因此他們選擇逃避可能發生的現象。 佛陀從未教導我們要逃避任何現象。 相反,佛陀教導我們要面對它,了解任何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 那是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由任何原因和條件形成的。

 

同時,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是自我,一種從自我中產生的思想。 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是任何現象的原因之一。 自我的緣由,也就是從自我中生出的念頭,一旦沒有出現,或者已經沒有了,就不會形成任何現象,任何煩惱和痛苦都會一起消失。

 

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追求愛情的想法並真正做到了,愛情的現象就形成了。 任何有關愛情的快樂、煩惱或痛苦都會不斷出現。 相反,如果我們沒有追求愛情的想法,就不會形成任何關於愛情的現象。

 

 

了解任何現象和任何情況的本質都會使我們變得明智。

 

這樣的概念真的很難理解,更別提在現實中付諸實踐了。 那麼,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 如何訓練我們進入無念狀態? 有的和尚、尼姑要修心無念,就是封閉自己,拒絕世間的任何消息,然後每天念誦阿彌陀佛或佛經。 他們不在乎世界上發生了什麼。

 

換句話說,他們拒絕外部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 也許這是一種訓練心意處於無念狀態的方法。 但是,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用這樣的方法來訓練自己的心處於無念的狀態。

 

那麼,釋迦牟尼佛所用的方法是什麼呢? 我們所遇到的,是真正理解和認識任何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的本質。 所謂本性是空性。 任何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都是從虛空中出現的。 任何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都是由任何原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

 

這種空性什麼都能顯現,從空性中顯現出來的東西總是在變化和變化。一旦我們的心追逐著所說的每時每刻、每一天、每一年的變化,我們將會多麼的疲憊和痛苦。 面對這些變化的明智方法是什麼? 就是不斷地《想「沒有想的念頭」》 (念無念之念),心要穩,心要清。 無論發生在我們面前的任何現象或情況,我們總是清楚地知道本性是空性。 然後,我們從無念中冒出一個正確而明智的思想來面對和處理現象或情況。

 

 

放下對任何現象和情況的任何執著。

 

那麼,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念頭? 實際上,他處於一想與無想的狀態(一念與無念的狀態)。 而這個念頭就是專注思考「無念」。 他的心始終處於無念的狀態。 這就是他面對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的方式。 他沒有為了逃避現象、任何情況及其變化而封閉自己。

 

也就是每一個念頭都住於正念,去領悟到現象、境遇及其變化的本質,是空性和虛無; 既然是空無,就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為空無出現任何念頭,更不用說出現任何惡念了。 無論現象、情況及其變化如何多變,一旦生起任何念頭,都是在侵犯清淨心——內心的寂靜狀態。

 

所以,更深刻的理解是,即使一念為《念無念》,也應捨棄。 即使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應該在我們的腦海中佔據一席之地。 捨棄任何念頭,直到沒有什麼可捨棄為止。 它是真正的虛無和靜止。

 

 

行無為使我們的心安定自在。

 

行無為是什麼意思?它也意味著「做《不做》」,「為《無為》」 (「為」就是《行》或《做》的意思)。如果我們對上面所說的無現象有了基本的概念,那麼面對無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同樣,如果我們面對無現象而沒有思想,我們應該怎麼做?也無事可做。那麼,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如果無事可做,對我們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對我們有意義嗎?

 

它真的讓我們的心得到休息和放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才會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那麼,我們可能還有另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一直無所作為?不。其實,他會一直做某事,做《不做》」,為《無為》。你這樣認為他是懶惰的人,還是逃避現實?不,也不是。其實,他講授佛法四十九年;他啟發了人類的智慧,為人類留下了2500多年的智慧寶藏,並將繼續前行。

 

 

佛教的精髓是開悟自性的自然智慧。

 

佛教的精髓是開悟自性的智慧,而不是拜佛菩薩。 拜佛或菩薩,是藉著他們奇妙的靈力——慈悲的力量,幫助我們在德行上——行善,從而最終啟迪我們的自然智慧。

 

所以,無論是拜佛菩薩,還是行善,都是一個方便的方法和過程,幫助我們走向最終的目標; 以及最終的目標是通過自我證明自己的自然智慧。 但是,由於每個人的智商和情況不同,使用的方法可能有84000多種; 並且這種方法可以隨時產生()和消除()。 也就是說,它可能在某一天出現,可能在另一天消失。 這種方法是無常的,因為它是根據任何現象和情況而變化的。

 

例如,到處都造佛像和菩薩像。有些人討厭佛菩薩像,故意毀壞這些佛像。那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智慧。佛菩薩像的現象是無常的。它只是幫助人類激發其自然智慧的一種方法。真正的智慧是軟實力,是無相,是永恆的。現象只是暫時性的變化。在我們的自然智慧中,沒有佛像或菩薩像。無論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每個人都存在這種真正的智慧。但是,你知道你有這種天生的智慧嗎?你的自然智慧是否已經開悟了?這樣的真智慧豈能毀滅?

 

僅憑我們的小智慧,我們真的很難了解佛陀的大智慧。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任何現象,我們可能會做任何愚蠢的事情,自尋煩惱和痛苦。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遠離任何現象,我們就會用我們的自然智慧去做任何事情。這種自然智慧之一就是做無為﹝做《不做》」這件事,「為《無為》」這件事﹞。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遠離自己的主觀想法,或者遠離他人思想的主觀影響。

 

我們所做的就是真正做一些事情。 我們知道,離開任何現象、任何情況後,任何麻煩和任何痛苦都會過去。 我們因此跳出任何現象和情況的框架和圈子,然後以正確的思想做正確的事情。

 

 

佛陀總是要打破和粉碎我們的頑固心。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來所說的佛法不能取,不能說,是《不是佛法》,也不是《不是佛法》。 那麼,它是什麼? 諸賢聖人,皆因為《無為的佛法》而異於眾生。)

 

佛法是指法、佛的教法、道理、世間的方法、學佛的方法、心意的變化、任何思想、任何現象、情況及其變化。 佛法的涵義很廣。 還包括無思、無為、無言、無行、無現象。

 

佛陀所說的佛法所包含的智慧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這不是我們世俗的智慧所能想到的。 其次,真正的智慧幾乎無法通過邏輯辯論獲得。 那是因為真正的智慧是無法言說的,而是可以通過實際的禪修和經驗來獲得的。 真正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不要取如來所說的話,不要說如來所說的話,因為如來所說的話不是現象,也不是無現象。 佛為什麼這麼說? 那是因為我們會被如來所說的現象所束縛、制約或限制。 若取如來所言,而論如來所言,亦受佛所言無念、無行、無語、無行所束縛。

 

所以,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導有一些概念,我們知道他總是要打破和粉碎我們在任何事情上的頑固,甚至是我們頑固的無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當我們真正了悟佛法,不害人不害己,不給別人帶來麻煩也不拖累自己,包含因果報應等內容時,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 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做的一切。 因此,這是我們生活中真正的自由。

 

為什麼聖人與大眾不同? 聖人了悟真智,在日常生活中證明,一切無為,無所不為。

 

真正的智慧是無言的。

 

真正的智慧是無言的。 為什麼? 任何關於任何現象或事件的言論都包含個人偏見。 您認為任何關於無現象的演講都不會包含個人偏見嗎? 也許不會。 所以佛陀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他所說的,我們就不會得道。 為什麼?

 

道原本是無語的。 離開現象,無語。 所以他說佛法是在講無言。 「道」無言,無語。 佛所說的,是給我們指示方法,以及走向目標和「道」的方向,而不是「道」本身。 「道」本身應該由我們自己去禪修和體驗。 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佛所說的現象,我們得到的不是真正的自然智慧,而是知識的洞見。

 

有的人想表明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什麼,所以整天不說話。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對的地方?

 

雖然我們悟到了佛法的真智慧,但並不代表我們整天什麼都不說。 如果我們整天不說話,我們就會陷入不說話的愚蠢固執。 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樣做過。 相反,他每天都在講話。 他所說的,是關於不說話的智慧和事件。

 

 

佛法是為了治癒我們生病的抽象心。

 

佛說,什麼是佛法? 它將無實踐付諸實踐 (行《無行之行》,修行《無修行的修行》)。 他為什麼這麼說? 佛陀所說的一切佛法,都是為了治療人的抽象的病心。 若無病心,何須佛法?

 

這裡的心是指抽象的生病的心、頭腦和思想。修行佛法還包括糾正我們的行為以及思想的意義。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糾正我們的行為或思想呢?當我們追求或執著於任何現象、事件、概念、意識形態、信仰或知識時,都會產生任何抽象的心,例如貪、瞋、痴、狂、疑等心。

 

當我們有貪或嗔之心時,表示執著於現象使我們生病和不快樂。佛用佛法醫治我們的病心。所以我們需要把佛法和佛陀的教法付諸實踐。就像我們需要吃藥來治愈我們的疾病。

 

當我們了悟真理無現象,現象的本質是虛無和空性時,還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執著,還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生起任何心?即便是貪心,或者嗔心,也無法生起。

 

事實是,當我們面對空性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著,任何心都無法生起。 唯一可以執著的就是空性。 在這種狀態下,心無雜念是健康穩定的。 那麼,我們還應該在實踐中做些什麼呢? 已經沒有什麼需要我們付諸實踐了。 我們也不需要佛法。 就像我們不再需要藥物一樣,因為我們已經從疾病中恢復了健康。 這就是不修行的意思。

 

那麼,實踐無修到底是修行還是不修行呢? 兩者都是。 當我們對任何現象或任何事物頑固執念時,我們將佛法付諸實踐,以治愈我們的病心。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任何現象或任何事物時,我們就將無行付諸實踐。

 

佛言:“那些明白所說的是接近它。那些對所說的感到困惑的人遠非如此。 ” 所以,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只是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明白了所說的,我們就會接近道、真理和自然智慧。 如果我們仍然對所說的話感到困惑,我們就離道、真理和自然智慧很遠了。

 

 

道之真諦,無言說。

 

“言辭之道斷。 它不能被事物束縛。 毫米或厘米的差異會在瞬間造成錯誤。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道不能用言語和談話來表達。 道若用言語來表達,就如同被繩索捆綁。 這樣的道,這樣的心,就這樣被禁錮了。 我們必須切斷言語和談話的抽象繩索,因為任何言語和談話都是依附於事物的。 而這會讓道和我們的心失去真理。 只有斷了一切言談——也就是放下一切言談,我們的心和道才能不受事物束縛,然後我們才能在我們的思想和自由的心中看到道的真諦和萬物的真諦。

 

毫米或厘米的差異會在瞬間造成錯誤。

 

“毫米或厘米的差異”意味著非常細微的差異。 這也意味著有點錯誤的理解或微妙的誤解。 它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學佛的錯誤。

 

為什麼? 有的人聽過無思、無為、無言、無修。 然後主觀上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學佛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同時,他們也因此增加了自負。

 

任何佛菩薩證悟了真理、道、自然的智慧,總會做一些事情來啟悟眾生,救度眾生,解脫一切痛苦。 他們所做的事情,叫做《在夢中做某事》。 這意味著他們實際上在做這些事情,但他們並不固執於那些事情。

 

其次,未成佛、未成菩薩的人,一定要多想佛的言教,多做懺悔過錯的事,改正自己的行為態度,清淨自己的心,清空自己消極的心,每天將佛陀的教義付諸實踐。

 

再者,本章是要表達無功無用的修行,以及證明什麼是無證。 這是菩薩修行的階段和等級,並不是那些尚未學佛的人的等級。

 

成佛、成菩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必須完全以個人無數次的生命來體驗佛法中的學習。 如果你有幸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你能珍惜這次學佛的機會。 在當今世界,有機會讀到這一章的人寥寥無幾,更別說去理解了。 即使是學過佛法的人,也未必會讀到這一章的中文譯本。 這一章真的非常難得,非常珍貴。 這對啟迪我們的自然智慧很有幫助。

 

英文:Chapter 18: The root of thoughts is equal to the Emptines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