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1, 2020

我們自覺的善意,真的是一種幫忙?


作者:許道清


社會上有一種好心人,他們很熱情地想要幫助他人,特別是那些在他主觀認為需要被幫助的人,所以,他們也就很積極地協助及關懷這些親友。為什麼,他們會這麼關懷及協助那些他們自覺需要被幫助的人?

原來因為他們也曾經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重大的不幸,幸運遇見高人向他指點,只要多做善事,或者,布施金錢幫助窮困的人,自己人生不幸的運途就會改善,趨吉避凶。這些人心地善良,聽到高人指點,當然願意去實行。因為,他們可不想搞砸自己的人生。

當然,能跨出這樣的一步,是相當不容易,很值得稱許。可惜,這些人沒有好好地學習智慧,好好地學佛。他們料想不到,他們熱心地幫助他人,竟給他人帶來煩惱,甚至給自己也帶來麻煩,還招致他人內心的不滿及抱怨。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在幫助他人時,沒有善用智慧,而僅憑自己的小聰明,主觀地猜測別人需要甚麼幫助、欠缺甚麼,而很熱心地提供物品或勞務給他人,甚至強加自己的主觀及意願在他人身上,以為這樣就是做善事。而事實上,這些物品、勞務及其個人主觀的意願,都不是他人需要的。您認為,這樣真的是在做善事嗎?

您有沒有想過,我們自覺的好意,對別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困擾。幫助他人,當然是一件美意,但是,需要善用智慧,才能夠讓雙方在心理上沒有負擔和煩惱,各自心中自然也就沒有不滿及抱怨。如何善用智慧,是需要自己長期努力地廣泛學習,也需要一些生活經驗及觀察,不是說自己想要有智慧就會有智慧。這一點自己心裡要明確明白。

5月 14, 2020

福報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這世上多數人貪圖福報,總是妄想福報,妄想一切能夠讓自己不勞而獲。自己寧可享受福報,也不願意多付出心力。如果要自己付出心力,就心胸狹窄地計較,必須要有等值的財務與金錢交換;所換取之些微報酬,能夠稍微寬解自己的內心,不過,總還是不能夠讓自己滿意,而多怨尤。這是一般小老百姓的心態。當然,為官者貪,些微的報酬,怎能滿足他們內心的貪婪。貪瀆的罪名,也是自找的。

換句話說,這些人總是活在物質的囚牢裡,被物慾所牽轉,成了投機者。很不幸地,他們竟也將這樣的心態,教導給他們的子女,當然也就招來一些投機者,也妄想福報而來,設法來掏空這家子的家產了。一旦,一日自己由虛富轉實窮,可真是受苦受難了。這時候自己才真心懺悔向佛,恐怕時日也不多了。

有人是酸葡萄心理,自己已享福,卻見不得人家福報比他好,因此,羨慕嫉妒他人的福報好,竟不知,人家是鴨子划水,私底下善修陰德福德,人家如何用功修行,是不會讓人瞧見的,只有佛菩薩知道。表面上你看他,也和你像哥兒們似的吃喝玩樂,人家私底下做了很多善行,是不會掛在嘴上說的。你看他以前就是個窮酸樣,都不太想理他,還有點瞧不起他。今日你看他,左看右看,就是福報超好,讓人嫉妒死了,你總要酸他幾句:「有人就是幸運,福報會從天上掉下來!」

事實上,福報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佛家師父常說,福報是修來的。此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沒有福報,福報守不守的住,在於自己的德行及修為。很多人用物質的多寡去衡量福報的優劣,事實上是不智的行為。真正的福報是無法用物質去衡量,這其中的奧秘,必須依靠自己沉潛的修行才能了知。而無形的福報,卻往往為ㄧ般人所忽略;如果自己看不見這些無形的福報,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這些無形福報的存在。

有句話說,「富貴如浮雲」。福與智是兩足尊,是相輔相成。有人妄想福報,卻不修智慧,這樣的福報,只是過眼雲煙,煙花燦爛,一下子就沒了。智慧就是無形的福報,這才能真正去享有物質上的福報,能夠讓自己聰慧地好好地運用物質上的福報,去從事有益於己,有益於人的事。這樣的福報才能真正長遠,才能愈積愈多啊!叫做滿滿的圓滿!

龍華上師傳法偈(一)



作者:許道清


無事沒心住,

恰恰沒心住,

一切盡偶然,

無論在何方。

5月 10, 2020

友誼隨記


作者:許道清

今年初和一位老同學聚餐,由於平時我們各忙各的,一年一次的聚餐時光,能讓我們彼此聊聊近況,也分享一些生活資訊。四十幾年的交情,彼此個性也有一些熟知。今年我這位同學在性情上顯然煩躁不安,聊過一段時間後,我終於搞清楚了,原來她正為了年後想要辭職而心煩氣躁。

當然,過程中也提及其個人對老闆及公司人事的一些不滿。我想,每個人在思考做這樣決定的時候,內心的掙扎和壓力,必然是存在的。我也對她提及一些個人的看法,不過,我希望這不會造成她內心的壓力,我的看法也只不過是一種建議而已。她自己的人生要怎麼過,決定權也還在她自己。

職場上所面臨的煩惱,是每個畢業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必然會面臨的壓力之一,而在每個年紀之後,我們又會面臨新的壓力,這一切無非就是生存的壓力。而這種生存的壓力,不僅困擾自己,也常常讓自己不自覺地去影響到周遭的人,就像我那位同學那樣煩躁不安的情緒,毫不掩藏地表現出來。

在平時,我常會跟她分享一些生活資訊,包括,佛法。這對安撫自心,及面對人生關卡的壓力,其實是很有幫助的。不過,她似乎不在乎,也不太閱讀。我尊重她,畢竟那是她自己的選擇。我記得在我們年輕時,我們都各自面臨了生活上的一些壓力和挫折,我也正為自己的未來忙碌不已。

在那段時間裡,其實我有一段時間,沒有跟她聯絡。我這位同學倒是自己珍惜這段友誼,能夠自己主動來找我,沒有讓我們這段友誼斷線。沒有私心的友誼是無價的。而我們彼此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初心,就像當年我們國小一年級時的純摯友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