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妙喜世界主,
不動如來王,
我今恭敬禮,
時時隨緣修。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42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帕。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第42章:認清世俗如同幻化
佛陀說:“我認為國王和諸侯的位置如同通過間隙的塵埃。 我認為金玉寶藏如同碎石。 我認為白色精緻的衣服如同破舊的絲綢。 我認為這千萬個世界如同一個訶子。 我認為阿耨池水是塗腳的油。 我認為方便的法門如同轉化寶藏的聚集。我認為至高無上的載乘如同夢中的金手帕。 我認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認為冥想如同須彌的支柱。 我認為涅槃如同晝夜覺醒。 我認為反正如同六龍舞。 我認為平等如同一個真理之地。 我認為興隆教化如同四季樹。
介紹與提醒
這一章是佛陀對眾弟子講了佛陀證果的看法和態度。對受過高級修行,修行佛法的人,可以作為參考,有重點的教法,對進一步了解和修行佛法很有幫助。所以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最後一章。第四十二章是最後一章,不適合初學佛法或不懂佛法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隨意閱讀這一章,對佛教沒有任何基本概念,希望你不要在生活中誤用佛陀的觀點和態度。也請不要以主觀的心去誹謗或蔑視佛教。如果你有興趣學佛,希望你閱讀本部落格(博客)第一章至最後一章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因為它由淺入深地提到了佛教的意義,有助於你建立正確的佛教觀念和積極的人生觀和態度。
這一章是要表達佛陀對世間生活、道的證悟、佛的境界的看法和態度。即徹底了解一切有形與無形的存在,如物質、現象、事物、感情、思想、觀點、教條、意識形態等,都是幻相。那是因為任何存在都是由任何因緣生起的。一旦任何一個因或緣被消除,任何存在都相應地被消除。它就像美麗的氣泡,隨著因緣而出現,隨著任何因緣的消除而消失。所以,本章的目的是勸告人類,包括覺悟的人,不要執著於一切存在,包括道的存在。本章與之前的所有章節相呼應。
我希望你明白,不執著所有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否認所有的存在。同時,不執著於一切存在,並不等於不遵守社會和國家所制定的法律。“不執著於任何東西”和“否認任何東西”是不同的東西。我們可以以不執著的心做任何事。
佛陀經過嚴格的訓練,對佛的見地態度有無上的智慧,這與常人不完全一樣。凡夫若自大地以為了解一切眾生皆為幻相的佛法,然後以自以為是的心生活,或以消極的心否定一切存在,他們就有可能否定生命的積極意義和任何存在,然後他們逃避個人生活和他人生活的責任。如果他們不從佛教的根本概念上真正修行佛教的道,或者不了解佛法,就會錯誤地了解佛法,可能會犯罪,認為自己無罪。這個罪是他們自己造的,必須自己承擔相應的報應,不能怪佛。這就是我在本章中要提醒讀者的。
佛陀對世界的看法;摧毀自我執著
佛陀說:“我看國王和王子的地位,如塵埃穿過縫隙,金玉寶物如瓦礫,白衣如破舊衣。”君王之位,金玉寶器,白衣秀服,代表著世間的權勢與財富。這些東西都被人們孜孜以求。很多人因為執著這些東西而失去了他們的純善。他們認為擁有權力和財富是個人成功的象徵。然而,佛陀已破除對世間任何事物的執著,對權勢與財富有著不同的看法。佛陀認為權力和財富就像幻覺(如幻)。執著於任何幻覺是不值得的,也是不明智的。那是因為這些東西不是永恆的。它們隨時都有可能隨著因緣消除而消失。人世間的其他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執著於世俗的權力和財富。
佛陀看國王和王子的位置,就像灰塵穿過縫隙一樣。國王和王子的地位代表著權力和財富。你有沒有看到,當我們在門上打開一個小縫隙時,太陽產生的光束會照射進來,有很多細小的灰塵漂浮在光線中?當塵埃穿過這個小縫隙時,我們可能還沒有清楚地看到塵埃從縫隙中穿過。當我們關上門或太陽的光芒消失時,你在哪裡可以找到光線中的灰塵?這些塵埃從一個縫隙中穿過,隨時隨著光芒的消失而消失。那就是“塵埃過隙”。因此,我們知道這種現象是短暫的。也就是說,世俗的權力和財富是轉瞬即逝的。
佛陀認為金玉寶物如瓦礫。許多人認為黃金、玉石、珠寶、珍珠和任何稀有物品都是寶物。這些東西表示金錢和財富。為了得到這些東西,很多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勞力,甚至損害自己的尊嚴和道德,甚至欺負他人。這些人固執地執著於這些東西,甚至不在乎犯罪,也不在乎傷害自己和他人。然而,佛陀認為這些東西不是有價值的東西,認為這些東西就像瓦礫一樣毫無價值。不值得依附在這些東西上。在所證佛果中,佛的國土充滿寶物,如金、銀、珍珠、珊瑚、琥珀等。佛土是金所成。那就是到處都是金子,就像碎石遍布地球一樣。
一切對佛陀的供養,都可以由無形轉為有形,存在於佛前。
你會用地球上的瓦礫作為價格交易嗎?人們不這樣做。在佛國,他們不以黃金作為價格交易。那是因為佛國沒有這種作價行為,也沒有物品交易行為。一切對佛陀的供養,都可以由無形轉為有形,存在於佛前。這就是佛界與常人最大的不同。在佛陀看來,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因為一切存在都是由空性轉化而來的。它是可變的。它可以隨時根據因果關係產生和消除(隨因緣而生滅)。因此,執著於一切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以不同而靈活的方式很好地使用,以救度自我和他人,從而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佛教方便法的意思。因此,深奧的佛教既不否認也不背離一切存在。同時,深奧的佛教認為,眾生在今生可以按照佛法的實際修行成佛。
佛教的內在是獨立的。
一切對佛的供養,自然由無念、無欲、無求、無執、無貪、無瞋、無愚、無癡、無驕、無嫉妒轉化而來。總之,一切對佛陀的供養,都是由自性的清淨心自然化現和產生的。佛陀將這個真理告訴眾生,並以許多方便、靈活、從淺到深的不同方法教導他們。而佛陀要讓眾生知道,他們有朝一日可以成佛。也就是說,一旦他們開悟成佛,所有對他們的供養都可以從他們的清淨心中化現和產生。它不是來自心計、慾望和要求的頭腦。在佛陀的廣大教法中,很多人都無法把握和理解這個重點。那是因為他們懷疑這個概念,不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成佛。所以他們不能開悟,不能進入佛的境界——自由自在的清淨平等心。因此,佛教的內在是獨立的。那不是依靠外在的存在,而是依靠自我覺醒。
當然,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可能不靠個人的努力而產生,而只取決於空性。沒有緣由,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靠外在的存在不費力就得到生活所需的東西 (不勞而獲),不如靠個人努力學習常識、專業知識和道德來得到。這種善的自因會導致善的自果。這就是一切事物從自我性空中產生的正面意義。
佛陀已經擺脫了任何不善因緣的纏結或障礙。
學佛也是學德。學佛需要個人的努力和進步。也就是在生活中實際修行佛法。一個人成佛的時候,就是安穩恆久的境界。那就是佛陀已經擺脫了任何因緣的糾纏或任何障礙。佛的境界與空性合而為一,包含一切存在,稱為佛性身或法身。亦稱無上智慧解脫身。就像所有的細菌、細胞、病毒等等,無論是好是壞,都在我們的肉體中。當然,我們的肉體總有一天會壞空並銷毀。但是,我們的佛性身或法身既不生也不滅。那是因為虛無中沒有生滅。這也是為什麼它是永恆的和解脫的。如果我們學佛,我們必須知道空性不是由任何原因或條件產生的,而是由我們的證悟和實際體驗所證明的。這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幻想。因此,如果我們有朝一日成佛,我們將永遠是佛的狀態。一旦我們成佛了,下一次我們就不可能不是佛了,或者我們又回到了一個未覺醒的人中,這也是不可能的。
不執著於任何人的外表。
佛陀視白衣為破舊絲綢。那是因為佛陀證得了無分別心。即佛心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就是佛的見地及思想中沒有煩惱。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有與常人不同的看法。
潔白的衣裳和破舊的絲綢代表著容貌及外觀。外觀包括汽車、房屋、家具、項鍊、戒指、鞋子等人類使用或穿戴的材料。外表影響個人觀點和感受。它也形成了個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對於每個人的外表,普通人的心中都有著虛榮的希望,分別和痴迷的心。當他們穿著白色精緻的衣服時,他們比其他人感覺更好,更優越。
而當他們穿著破舊髒污的衣服時,他們會感到難過和自卑。當他們看到其他人穿著昂貴而體面的衣服時,他們認為這些人比其他人高貴、富有和優越。當他們看到其他人穿著破舊的衣服時,他們會歧視這些人,認為這些人比其他人更窮、更醜、更卑鄙、更卑賤。
放下世俗的看法,證明無思、無得、無見的不分別心
普通人根據自己對有價值事物的世俗看法來判斷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成功或失敗。 這形成了個人偏見。他們執著於這個想法,並糾纏於它帶來的麻煩。也就是,他們被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之心所帶來的憂慮所束縛和糾纏。這也是人民受苦的原因之一。
佛陀徹底放下世間見,證得無念、無得、無見的無分別心。所以佛陀擺脫了世俗的煩惱,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心,是個體對現象像變化昇華的態度和狀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穿上破舊的衣服,這樣我們才能更像佛陀。這也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佛教的深意,認為虔誠的佛教徒需要吃粗糧,使用粗俗便宜的物品。這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佛陀總是吃美味的食物,並不排斥穿著華麗的衣服。當佛陀吃著美味的食物,穿著華麗的衣服時,佛陀並不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這也是心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證明。一言以蔽之,就是消除了區分貴賤之心。
不再有大小相對概念的執著。
佛言:“我認為這千萬個世界如同一個訶子。 我認為阿耨池水如同是塗腳的油。”大千世界就是宇宙的空間。大千意味著宇宙的空間比人類想像的要大。在印度,myrobalan 是一種非常小的植物果實。它的學名是 Terminalia chebula。可入藥,在印度和中國普遍使用。佛說:“我視大千世界為一訶子。”這意味著佛陀以大為小。也就是說,在佛的心目中,任何現象都沒有大小之分。例如,從古代到現在的歷史和新聞的記錄、圖片和信息很多。這些文物佔據了很大的空間。人類不得不建造大型博物館來存放這些文物。但現在,所有這些文物都可以存儲在一個小小的晶片中。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了元宇宙。宇宙的所有空間都可以存儲在一個小晶片中,人類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相互交流。大千世界不就如同一訶子一樣嗎?
一粒芥子怎能含須彌?
在中國的一部佛經中,有一句名言:“須彌能含一粒芥菜種子;一粒芥菜種子能含須彌。”“須彌”在梵文中,意為印度的奇山峻嶺。芥菜種子是非常小的種子。
中國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太子質疑這句話,而請問僧人。太子對僧人說:“我能理解須彌中能含芥菜種子。可是,一粒芥菜種子怎麼可能容得下須彌呢?”
僧問太子:“你讀過很多詩書嗎?”
太子回答僧人:“當然,我讀過很多詩書,都在我的腦海裡。”
僧問太子:“你讀過的詩書,是大?還是你的腦袋大? ”
太子回答僧人:“當然,詩書更大的多了。”
僧對太子說:“現在這些更大的事情都在你的腦海裡。 那不是芥菜種子含有須彌嗎?”
太子對僧人說:“我終於明白了。 謝謝你。 ”
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是虛擬空間。
如果你注意我們的頭腦體驗,你會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虛擬的空間,我們可以感受和觀察到大小、近處和遠方的距離、高度和低處的差距。也好比我們的腦袋可以容納宇宙的空間。在我們大腦的這個虛擬空間中,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和山脈,車道和房屋。我們還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中步行、乘坐旅遊巴士旅行、見人並交談。亦如芥子中蘊含須彌。這種體驗也可以在我們的心鏡或第三隻眼中觀察到,當我們在坐禪中進行深度的冥想時。它不是我們想像中出現的,而是自性自然出現的。當我們深入修習禪坐之後,我們就能分辨出我們的想像與自性化現的不同。它需要冥想禪修的深度訓練。沒有受過深修禪修的常人,是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的。就像我們在做夢的時候,腦海中的場景,不是我們想像中出現的。
佛陀經歷過深度的禪修,已經消除了分別大小空間的心。也就是說,佛心中不再有大小相對觀念的執著。這並不意味著佛陀否認現實中大空間和小空間的真實存在。“視其為幻而不執”,不等於“否認其存在”。任何類似的概念都可以用來產生邏輯類比。
天上人間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幻覺幻相。
佛說:“我視阿耨多那池水為足油。” 阿耨多(Anuttana)在梵文中,意為“至高無上”。阿耨多那池水是天上的水,是無上聖水。既然是無上聖水,就極為珍貴,無比甘甜,值得人類朝聖朝拜。然而,佛陀將阿耨多羅池水視為塗腳油。在古印度,大多數人都很窮,走路時赤腳。他們使用腳油來保護他們的腳。塗腳油是地球上價值最低的物品。
許多人嚮往天上富貴高貴的生活。任何文物中都有很多關於天堂美好生活的描述。 例如,這裡有很多漂亮的女孩、美味的食物、美酒、富麗堂皇的房子、黃金和珠寶。這些美好的願景鼓勵人類做好事,以便來世在天堂裡享受。然而,佛陀認為天上的寶物與地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沒有區別。也就是說,在佛陀的心目中,天上的一切存在與地球上的存在無異。對於天堂所有的存在,佛陀既不愛慕崇拜也不執著依附。佛陀已經了悟,天上人間的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的。
佛法(Dharma)作為幻相,隨因緣而生滅。
佛言:“我認為方便的法門如同轉化寶藏的聚集。我認為至高無上的載乘如同夢中的金手帕。 我認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認為冥想禪定如同須彌的支柱。”這句話表達了佛法(Dharma)作為幻相,隨因緣而生滅,因此,證悟者不必執著於佛法。那是因為佛法(Dharma)因人之煩憂而出現,因人之煩憂消滅而消失。佛法(Dharma)可以隨時創造、改變、應用、隱沒和消失。這不是永恆的東西。如果一個證悟的人還執著於它,那就徒勞地增加了自己的煩惱和負擔。方便門是指佛法(Dharma)的方便方法。佛陀視之為化聚寶物。化聚寶物的意思,就和可以變出寶物的魔法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觀照不同眾生的不同境遇,相應地運用不同的佛法方便的方法,讓不同的眾生證悟自性的寶藏。猶如珍珠寶物,可以隨心所欲地化出很多珍寶。這些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財富,如無形的智慧、有形的財富、健康、長壽和真正的福氣。這些東西,意味著寶藏的聚集。
無上乘是指無上佛法(Dharma),能解脫擁有無上智慧根,今生能成佛的眾生。
同時,這些眾生可以在今生自己創造清淨佛土。就是說,這些眾生能以無上乘的無上佛法,使自己從生死之苦中解脫出來。無上的佛法(Dharma)就像一艘大船,可以讓自己和一切眾生從痛苦的彼岸渡過痛苦的河流,到達解脫的彼岸。佛陀視無上乘為夢中的金手帕。夢中的金手帕,意味著它看起來很珍貴,很有用,但它不是真的,當我們醒來時,它隨時可能消失。就是說,當我們覺悟,徹底解脫苦,就不需要背著佛法的船繼續往前走。如果我們到了解脫的彼岸,還扛著佛法的船繼續前行,那就是增加了我們心裡的負擔,怎麼能叫解脫呢?因此,當我們完全從生死之苦中解脫時,我們不需要執著於無上乘的佛法。
佛陀視佛道為眼前的花朵。佛道是指證得佛果成佛的人所走、所行的道。道(Tao; Dao)也意味著路徑。關於佛的意義、定義和作用,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解釋了很多。本質上,佛的心已經沒有了區分高下的心。佛陀在佛道中行走和生活時,並不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他也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證得佛果,或者他的智慧比別人高。佛陀已經證悟了清淨心,以及無智無得、無取無捨的真諦。這種心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否證得佛果。一切佛法(Dharma)都包括佛道,是依人的憂慮因緣而設的,就像花兒,看上去很美,但下一刻就要凋謝了。畢竟,佛道也是虛幻的,不是永恆的,不需要執著,也就是說,“佛道”也是人創造的名字形式。成佛也不需要執著,因為當因緣俱足,自然就成佛了。綜上所述,佛心認為我、佛、眾生為一。未來一切眾生都能成佛。
佛陀視禪修為須彌之柱。須彌柱是不存在的東西。禪定也是佛法(Dharma)之一,也是根據人的憂慮而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處理自己的煩惱和他人帶來的煩惱。如果沒有這些煩憂,人類為什麼需要打坐?
通過冥想禪修,它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智慧,從而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佛教中,冥想禪修的作用如上所述。但是,如果你通過打坐來逃避生活中的問題和責任,認為此刻不要動心,什麼都不想,認為打坐時間越長越好,並認為這些都是完美的訓練,這可能不是正確的方法。
涅槃的意義是什麼?
佛視涅槃為晝夜覺醒,正反為六龍舞,平等為一真地,興化為四時木。涅槃的意義是什麼?涅槃是古印度梵文中的用語。即無生無滅、無因無緣的寂靜永恆的存在。很多人都明白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槃。而且他們還認為涅槃的狀態就等於完全寂靜的死亡。其實,涅槃只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之一。完全寂靜的死亡是涅槃的狀態之一。在不同的佛經中,佛陀都提到了許多不同的涅槃意義。一言以蔽之,涅槃是佛法體,無上智慧,空寂,生死之本。一切作為幻相的存在,都是根據世間的因緣,以涅槃的空性和寂靜的本質為基礎而產生的。
佛陀視涅槃為晝夜覺醒。無論白天黑夜,醒或睡,生或死,無形的涅槃始終在。那就是空和寂靜。每時每刻都覺察到這一點,就是佛陀的覺醒。相對於此,眾生還沒有明白這一點,以內心的慾望追逐著外在的條件,迷失了自我,在世俗的幻境中受苦。佛陀認為這些眾生尚未覺醒。佛陀認為佛與眾生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眾生有沒有覺醒。眾生一旦覺醒,就成佛了。
基於這一點,佛陀認為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包括眾生在內,一切存在的本質是平等。這就是為什麼它不需要執著於所有的存在來增加個人的煩惱和痛苦。
六識交織而成的正反現象。
佛觀正反,猶如六龍起舞。六龍指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性。然而,當這六根受到內外因緣的影響時,它們就開始發揮作用。如果這六根受到惡因緣的影響,這六根的作用就會使人做邪惡的事,這就是惡業,被認為是逆現象。如果這六根受到善因緣的影響,這六根的作用就會使人做善事,這就是善業,被認為是積極正面的現象。不管是惡業還是善業,都會影響到人今生或來世的後果。
眾生有分別正反、善惡的心。然而,佛陀已經證悟了這六根的寂靜,並訓練了自我,將這六根的功能和意識轉化為利己利他的正智慧。他也實現了心中的平等之心。也就是說,沒有這樣的心來區分正反或善惡。世間無論是逆現象,還是正現象,佛陀都視這些為幻相,如六龍共舞。即佛的心境平和,不受善惡現象的影響。
平等與一真之地的意義
佛陀視平等為一真法土。古時,處處有不平之地。有一個人每天帶領一群志願者用泥土鋪路。他工作努力,心裡沒有怨言。他在工作的時候,總是希望能把土地弄平,讓眾生走得更舒服。在工作的過程中,他認為每個人心中的不平等之心對待他人的態度就像不平坦的土地,人類內心深處的傲慢或自卑之心對待一切也像不平坦的土地, 而且人區分善惡、大小、優劣、貴賤、貧富,以及心存偏見和歧視他人,亦如不平之地。因此,他希望眾生不再有分別的心,而能真正體會內心的平等如同平坦土地,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平坦、更舒心。然後,他每天都在努力用土壤填平道路。有一天,他終於領悟到土地的本質是平等的,就像心的本質是平等一樣。為什麼土地不平整?那是因為外力的原因,比如風力。為什麼內心是不平等的?那是因為心受到內外因緣的轉動和影響,從而產生了不淨,是用成見的心分別好壞,就是這樣的對立心。我們只要把這些不淨的東西擦掉,我們的心就會回到最初的平等純潔,沒有任何偏見。
心的本質是平等,不分人與物的等級。因為它不存在任何分別,所以心的本質不會被任何情況翻轉和影響。也就是說,它不會因為某事而快樂或悲傷。這種平等是真理的土地。
深奧的佛法,無二即一,無虛即真。一真國土,即一真境界,即一真佛法界。那也是佛無形的身體(佛法身),也是涅槃和空性。它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消除(無生無滅)。它是非空的和非有的。它無得亦無失。它遠離名稱和現象。它既不存在於內部,也不存在於外部。無內無外。那是空虛和寂靜,是能包容一切、能結合一切、能同化一切的妙體。
當我們不執著任何幻相時,心中就沒有負擔和煩惱。
佛陀視興隆教化為四時之木(興化為四時木)。興隆教化(興化)的意思是弘揚佛教,通過勸導,幫助被誤導或有過錯的人改變或改過進而成為善人好人。四時木是指一棵樹春天發芽,夏天枝繁葉茂,秋天落葉,冬天枯枝,也意味著從繁盛到枯萎的轉變。也就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這些東西自己都會經歷生滅的變化。所以,它也是幻相,不需要執著。我們不堅持它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它。如果我們是佛或菩薩,我們在弘揚佛法的時候,就是做我們該做的,我們能做的。我們盡我們所能來做這些事情。但是,我們不需要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
畢竟,我們不能承擔他人的生活和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不能承擔他們因業力造成的報應。我們也不能取代他們的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佛陀不承擔眾生所造之罪。佛陀證得無上智慧,超越六道輪迴。他視眾生所造之罪為幻相。如前所述,佛陀將這些顛倒的事物視為六龍舞。即使是幻覺幻相,也不代表罪惡及其報應不存在。製造這些東西的人必須自己承擔責任和後果,這也被佛陀視為幻覺幻相。現在你就明白了,佛陀不會自己背著虛幻的東西來增加負擔。這也是佛陀解脫一切苦的原因。因為佛陀已經了悟,一切眾生的本質都是清淨寂靜的。一切眾生清淨寂靜的本質就是真理。幻覺與真理合而為一。動心與靜心合一。眾生所造的善惡,佛陀都視之為幻相,由同一顆心——最初清淨寂靜之心所生。在這一點上,無論你的眼睛、頭髮和皮膚是什麼顏色,無論你說什麼語言,所有有情眾生都沒有什麼不同。
無因無果的理論,是建立在不受內外環境影響的清淨寂靜之心的狀態,因為此刻寂靜無為。也因為無現象而無爭論。然而,一旦清淨寂靜的心受到內外環境的轉折和影響,六識的作用就開始相應地產生。有思、有分別、有為、有爭辯,個體的因果、報應同時不斷地產生。這時,發生了有因果關係的理論和事實。
人成佛前,必定經歷過菩薩的生活。菩薩發願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他還沒有深刻領悟到上面所說的教法。所以有些菩薩還肩負著眾生的罪業,走在菩薩道上,教化眾生,甚至為眾生而死,所以還有一點點煩惱,還沒有超越六道輪迴。
結束語
首先,深奧的佛教視一切佛法(Dharma)和一切事物為幻相。但是,它並不否認它們的存在和它們的作用。不執著於幻覺幻相並不意味著放棄它。那是因為當我們修行並證悟了深奧的佛法後,如幻能產生一切正面積極的應用和良好的功用以利己利他。
第二,深奧的佛教是我們生活中聽(聞)、思、修的哲學,是自我修行和實現道德的心理學,也是人類至今無法理解和解釋的科學。國家和社會所規定的世俗法律,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這兩件事並不衝突。深奧的佛教並不否認世間法的存在。如果你對深奧的佛法只有一點點的了解,而你以傲慢的心否認和輕視世間法則的存在,那是你的無知。很多前輩和上師不講深奧的佛法。那是因為他們擔心無知的人蔑視佛教和世俗的法律。
第三,深奧的佛教不否認自我的存在和自我存在的積極運用和善用。如果你知道自我是幻覺,因此輕易地放棄了自己,那是你的無知和缺乏自我的智慧。
一切佛法、世間法,都是方便的方法,都是幻相存在的,我們可以藉此應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和勸導人類。以慈悲和智慧,以及我們對佛法深奧的了解,可以善用這些幻相,利己利他。願我們能深入了解佛陀所傳授的深奧佛法。願自己不再有煩惱和痛苦,同時,我們可以幫助他人擺脫煩惱。
願您有大智慧,受益於佛說四十二章經。願我們有朝一日一起成佛,一起走在佛道上。阿彌陀佛!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41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41章:正直真誠的心出離於慾望。
佛陀說:“那些實行道的人就像牛載重物。當牠走在深泥裡時,牠累得不敢四處張望; 當牠脫離泥沼時,牠就可以休息了。沙門應該覺察到情感和慾望更多於爛泥。以正直真誠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
什麼是修道?
什麼是修道?總而言之,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使其清淨,修正我們的心使其真誠、平和、穩定。同時,在空性的基礎上,讓我們的心保持在寂靜和平等的狀態。在此基礎上,無需任何期待,我們的自然智慧就會被激發和發揮作用,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解除我們的生死之苦。同時,它推動我們的命運一帆風順。這就是善緣。這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其他的則是採用不同方式的方法,以達到上述目的。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佛教的根本目的,而這個人總是固守佛教的方法和任何表達、詞彙、詞句,那麼這個人就很難見佛性。同時,也為這個人達到上述基本目的增加了很多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學佛對這個學習者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為什麼?
一般來說,這種人會固守個人觀念,用自以為是的思想去處理任何事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就會讓這個人陷入這個人製造的問題之中。這就是所謂個人的憂慮和負擔,是今生的生死輪迴。這也是惡因,是生死苦的根源之一。
任何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就像一艘載我們渡過生死痛苦之河的船。
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從佛教中學習如何過上穩定、輕鬆、平靜和富裕的生活。任何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就像一艘載我們渡過生死痛苦之河的船。到了智慧的彼岸,此時此刻,我們還需要那艘船嗎?不,我們不再需要這艘船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下方法,當我們達到生活的目的時,我們從佛教中學到了東西。如果我們已經到了智慧的彼岸,還背負著這艘船,那它絕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重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放手。所以,我們學佛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分辨什麼是目的,什麼是方法。寂靜和空性的涅槃不是我們死後的狀態。通過努力學習佛法,我們可以在現在的生活中達到涅槃。
很多人不懂佛法。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佛法中的複雜難懂的方法,而沒有看到自己的清淨境界。讀佛經,思考佛所說的意思,佛教師父(上師)所說的,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為了幫助我們進入我們心中的清淨境界。當我們能夠吸收佛陀所教的意義和佛教師父(上師)所教的解釋時,我們就有可能消化這些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學佛的基本態度也很重要。學佛的基本態度是什麼?是真心,是誠摯的心,是正直的心,是誠實坦誠的心。那不是偽裝的心,也不是狡猾的心。當我們用自己的真心去學佛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真實的自己,清淨清靜。它有什麼意義?它使我們在受啟發的自然智慧上平靜而無畏地生活。
什麼是用我們自己的真心?
首先,在我們做任何事或面對任何人時,我們的心中,對任何事或任何人,包括佛、眾生(人)、我,都沒有幻想的期待。
第二,不與佛、菩薩、上師談判,以求得世間利益。就是不能用交換利益的心或有條件的心去學佛。
第三,不要用不穩定的情緒和心態來學佛。那是因為不穩定的情緒和心態是從得失之心產生的。
第四,心中對任何事物或任何人都沒有色情的感覺、慾望、愛慾。
總之,我們自己的真心也是正念。那是我們的第一個純粹的想法留在現在,沒有第二個分心的想法。也就是所謂念頭此刻生起,瞬間滅去。同時,每一個連續的念頭都保持純淨。即所謂一念無惡(念念無邪見)。
無論我們的意念清淨與否,一切佛菩薩都能覺察。當我們用誠心學佛時,一切佛菩薩都樂於助我們過上好日子,與他們同在。就是說,我們能否成佛,不僅要靠自己的真誠力量去學佛,更要靠諸佛菩薩的慈悲力量。
修道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把世間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改正,成為正直的思想和真誠的心。
初學者學佛,很難用真心去學佛。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受到世俗環境和觀念的嚴重影響,從而形成了他們的世俗觀念和行為。修道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把世間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改正,成為正直的思想和真誠的心。
例如,談判的技巧是世俗的思想和世俗的行為。它被認為是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是我們在世俗生活中應該學習的,如果我們想在國內或國際社會中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技術和思想來學佛,那對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嚴重的障礙。那是因為有條件、有意圖或有惡意的談判技巧中包含了心機。用心機學佛是大錯特錯。
不要用世俗的思想或行為來學佛,並不意味著在我們的世俗生活中放棄它,因為兩者是不同的情況。比如刀,我們可以選擇不用它,也可以選擇把它當做醫用手術刀的工具來拯救任何生命。一件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用。當我們以正義和積極的方式使用它時,就會有正義和積極的發展。用不用,怎麼用,是我們可以做決定的。所以我說學佛要有自己的思維邏輯。
以清淨的心幫助他人,這才是佛教的正確態度。
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接受了佛陀的教義,即行善必有善報。有的初學者樂於用自己所想的正道做好事,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接受佛陀或上師的任何深奧教導。那是因為他們執著於世間的善報,希望得到佛陀、菩薩或上師的加持。這種人佔佛教徒的大多數。如果他們在學佛方面不能提升自己,他們將永遠停留在這種幻想中,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學佛的初學者,不是真心的。那是因為它在內心中存在著隱藏在慈善表面之下的條件和利益交換。它不違反任何法律。這只是心態。但是,如果他們想學佛,他們的錯誤就偏離了我們上面所說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好行為,比如救災、幫助弱勢群體脫貧。他們所做的好事,為國內外社會做出了貢獻,為社會所熟知。基本上,他們也聽從佛陀的教誨。這是佛陀所鼓勵的。
佛陀鼓勵所有的人做善人,無條件地做善事,不求他人回報。在這一點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如果我們幫助別人,有希望別人報答的心,那就不是清心了。受幫助方是否償還,由他們決定。幫助的人不能強迫別人以任何意願或技術來償還。以清淨的心幫助他人,這才是佛教的正確態度。
跳出期待別人回報的框架,停止心機的心態,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層次,真正讓我們以無條件的誠懇的心去學佛。
對於世俗的世界來說,任何好的行為都是被人類認可的。基本上,上面提到的初學者不會做任何邪惡或非法的事情。他們是好人。這就是為什麼它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進一步學佛,就必須跳出期待別人報答的框架,停止心機,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層次,真正讓我們用無條件的真誠的心學佛。我的意思不是放棄做任何好事,而是停止對任何人回報的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學佛的境界。因此,樹立健康的學佛心態非常重要。
生活中的煩惱和負擔就像泥巴,也像牛馱上的重物。
佛曰:“行道者,如牛馱重物。”然而,作為人類,生活的艱辛,個人無盡的慾望和情慾,使大多數人被外界許多頑固和荒謬的想法所左右,陷入生死痛苦的惡循環。這種情況使我們產生了很多複雜的想法,甚至是心機和邪惡的想法,使我們在生活中遭受了很多的煩惱和負擔。所有這些可怕的情況,就像讓我們陷入泥潭並被困住在爛泥中,也像讓我們背負重擔的重物。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有很多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恐慌和不安。如果我們想擺脫所有這些可怕的事情,這對我們來說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佛陀說:“行道者,如牛馱重物”。
沙門,佛教僧侶,只是一種表象和個人誓言。不管我們是不是沙門,當我們決定擺脫這些煩惱和負擔時,我們就開始修道了。修道並不是佛教專屬的。在印度和中國的古代,在沒有佛教這樣的詞彙和事物的時候,有智者獨立思考修道。在印度和中國的歷史上,只要有修道的記載,就有這樣的文化。當我們向任何宗教學習時,我們最好了解歷史和思維邏輯。
這將幫助我們避免任何盲目的信仰。
佛教不教你去解決任何流動現象的表面問題,而是要了解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管我們是誰,心裡都有很多的牽掛和負擔。區別在於細節和事件。因為每個人的因緣、境遇也不一樣。總之,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所以,當我們決定修道的時候,可能會經歷什麼,可能需要去除什麼障礙,情況難不難,這也是不同的。
所以修道是個人的事。我們沒有必要產生比較心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我們的思想或我們的內心消除障礙,而不是從其他人心中消除障礙。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激發我們的自然智慧,使我們從生死之苦中解脫出來。 沒有必要拘泥於我們所遇到的任何外表的任何變化,也不必糾結於我們環境中任何現象的任何流動。如果我們糾纏於任何現象的任何流動,它會增加我們的痛苦。
只有找到根本原因,一步一步分析,才能找到解決生活中任何問題的好方法。所以佛教不教你去解決任何流動現象的表面問題,而是去理解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的根本原因。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修道的人,專注於生死之本,知真我,悟真智。
佛說:“走在深泥裡,累得不敢四處張望。”是指那些用正直的心去學習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並在現實生活中修道行道的人,他們專注於如何消除生死之苦,如何消除當下的煩惱和負擔。他們就像背負重物的公牛,行走在深深的泥濘中,奮力前行,擺脫困境。為了一心一意到達平坦廣闊的草地——達到解脫生死之苦的目的,牛都累得不敢四處張望。就是那些修道的人,不去關注、不執著於環境中的現象流轉,不被任何變化所影響,而是專注於根本的問題。在生死中,認識真實的自我,在真實的智慧中開悟。
當我們達到解脫和智慧的彼岸時,我們就可以從修道中休息了。
佛說:“當牠脫離泥沼時,牠就可以休息了。”
就是說,當我們修道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了以下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修道中得到休息了。
即如下:
首先,我們徹底了解了因果關係的原理。
其次,我們已經徹底懺悔了前世和今生自我所犯的錯誤。
第三,我們不再犯任何錯誤。
第四,我們完全知道了心的本源。
第五,我們看到了自性,看到了真實的自我,最終自證了道果,即自證了自然智慧。
第六,我們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和負擔,從生死之苦中自我解脫。
第七,我們解決了生死的基本問題。
更深層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在佛陀教義中所說的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中,不斷修行並使其進步。這個六度波羅蜜就像一艘船,載著我們從苦海到解脫海。當我們還沒有到達解脫與智慧的彼岸,也就是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我們不能安息,也不能放下六度波羅蜜。當我們成佛時,我們可以根據佛性,以方便的方式,自由地運用六度波羅蜜,來救度一切眾生。
情感和慾望是相互影響的。
佛陀說:沙門應覺知情慾多於泥土。 這是佛陀對沙門的誠實和良好的建議。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
情感和慾望多於泥濘。意思是情感、情緒和慾望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煩惱和負擔,使我們陷入困境,從而增加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情感和慾望是相伴的。兩者都會相互影響。慾望越多,情緒就越不穩定。浮動的情緒會導致對某事或某人的渴望。當某事或某人無法滿足我們內心的渴望時,我們會變得情緒化,例如憤怒、焦慮或失望。然後,我們的痛苦就生起。
慾望越多,就會導致嚴重的情緒和情緒障礙,例如對金錢或其他事物的焦慮。嚴重的情緒和情緒障礙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家人。最後,兩人都在受苦。不幸的是,他們倆都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認為這是個性和生活習慣。
處於這種情況的人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問題。那是因為他們也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結婚,從朋友和親戚的角度來看似乎過著正常的生活。如果當事人和家屬對這種情況沒有任何警覺,就會陷入生死之苦的邪惡輪迴。他們沒有擺脫這種痛苦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關於夫妻吵架的新聞。
沉溺於色欲,過多的情感和情慾,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非常有害的。
有的佛教僧侶認為,情感與慾望合二為一。 那是因為沙門不能娶妻,不能有色欲的生活。因此,對於沙門來說,斷除色欲、色情和任何慾望,對於學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所說的42章中有很多章都提到了斷除色欲、色情和慾望的意義和重要性。我也解釋了很多。
如果我們不是沙門、和尚或尼姑,我們不需要在正常的性行為中自我克制。但是,如果我們是明智的,我們必須知道,沉迷於色欲,過多的色情感覺和慾望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是非常有害的。它甚至對我們的家人有害。我們可以從周圍環境和新聞中觀察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最好知道如何避免沉迷於色欲、色情的感覺和慾望。你知道怎麼做嗎?靜下心來深思佛陀的教法,有助於我們避免外在貪欲的誘惑,或內心貪欲的無明衝動。當我們的心被訓練為穩定時,我們浮躁的心就停止了,這意味著我們不會被任何情感、情緒和慾望所左右。只有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保護自己和家人。同時,我們也沒有心機之心,沒有色欲,也不設圈套陷害他人,或利用他人害人害己。當我們有這樣的知識和訓練,我們觀察我們的朋友和親戚的行為,以及任何新聞事件,我們就會明白任何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其他的只是不同的現象和現象的流動和變化。
情慾、色情和慾望是人類所有痛苦的根源。如何認識它,如何控制它,如何應對它,是學佛的重要課題。要想解決生死苦的問題,解決這個大問題,就是學佛的大事。即使你沒心思學佛,但知道這個問題對你的生活也很有幫助。
佛陀解釋了很多如何修行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對付貪欲的主要方法。即六度波羅蜜是根除我們生死苦根的主要方法。當我們讀了很多佛經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一點。
六度波羅蜜是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為來解脫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
佛說:“以正直真誠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就是說,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心去思考六度波羅蜜,去實踐六度波羅蜜。因此,它可以使我們避免痛苦。在上述的許多章節中,我們已經對六度波羅蜜進行了很多解釋。這值得我們用誠實的心去思考和實踐。一些沒有智慧的人使用藥物、酒精、吃很多食物或渴望某人或某物來減輕他們的痛苦。這是使用不當外力的行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它會增加我們的痛苦。
六度波羅蜜是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為來解脫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 如果我們想學佛,那就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應該做的。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一顆正直真誠的心是很重要的。什麼是正直真誠的心?就是遠離色欲、情慾和慾望。不管我們是否學佛,把它放在心裡,都會增加我們一生的幸福和財富。那是因為生命本身就是道。道不會離開我們的生活。如果道離開了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思道、行道就沒有任何意義。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40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40章:將道的實踐融入心中。
佛陀說:「沙門實行道(修道),他不像磨牛; 雖然身體實行道(修道),但心靈之道並沒有實行(修行)。 如果心靈的道能被實行(如果能夠修行心靈的道),怎麼有必要實行道(怎麼有必要執著外在形式的修道)?」
當我們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做一個積極有創造力的人,不要做一個消極固執的人。
兩千年前,人類使用石磨來研磨穀物。石磨太重了,無法被人類推動。因此,人類想到了一種讓牛推石磨的方法。為了讓牛向前推動石磨,人類在牛前面掛了一堆草,為了吃草,牛本能地向前走。通過牛的力量,石磨移動了,因此開始研磨穀物。牛每天都推石磨,並每天圍繞石頭轉圈。如果牛沒有移動,主人甚至用繩子鞭打它。牛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推石磨。我們稱其為磨牛。
磨牛每天所做的是一種慣常的、固定的做事方式,它給人的印象是被動的、無知的、愚蠢的、魯莽的、固執的。它的心是暗淡的。在磨牛願意移動之前,必須有一個激勵。儘管磨牛的身體在例行推磨,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它是徒勞的,沒有明確的目標。
沙門是佛教僧侶。佛陀說,沙門修道的人,不要像磨牛一樣,只知道用被動的心例行性地做事,卻沒有良善的意圖及美德的心。所以佛陀說:“身雖修道,心道不修。”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也提醒我們在修行學佛的時候要做一個積極的、有創造力的人,不要做一個消極、魯莽的人。
藉由形體及情境修道(實踐道行)是為了修行心道(實踐心道)
作為和尚(或尼姑),無論是資淺者還是資深者,為了學佛、以及如何實踐佛道,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僧團裡都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同時,也有許多生活瑣事的例行工作。
例如,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分配做飯或在廚房工作,或打掃廁所,或打掃佛堂或庭院,等等。 就是要在僧團(佛教團體)裡共同努力,才能把僧團(佛教團體)辦好。在這個群體中,他們無法選擇工作,也無法對任何工作產生好惡之心。因為這群人的地方是學道(佛道)的地方,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僧人(或尼姑)除了日常的生活瑣事外,還要遵守戒律、念經、念佛名號、頂禮拜佛、懺悔自己的過失,或為自己和眾生祈福,並在固定的時間打坐。此外,他們還必須參加佛教課程,以便聆聽佛教大師或高級佛教教授的佛法教導。他們每天也例行地做這些事情。
如果和尚(或尼姑)不明白做這些事的意義,雖然他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他們看起來就像是磨牛,拉著石磨,磨破了牛的身形。當他們不能主動做任何事情時,就會感到疲倦和無聊,認為修道(佛道)沒有意義。
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可以啟發我們。在一個僧團(佛教團體)裡,有一個小沙彌,他決定修道聽從佛陀的教誨,並被指派在院子裡掃地。地上有很多落葉。小沙彌總是抱怨每天落葉不絕,師父為什麼要讓他承擔這麼重的工作。許多年過去了,小沙彌已經長成了一個年輕人。
有一天,他在掃地時仍在抱怨。師父散步到他旁邊,看著他抱怨。師父問他:「你已經掃地掃了很多年了。您是否從心地掃出“垃圾”?」
然後,師父憐憫笑了笑,走開了。這位年輕人感到困惑,並開始思考心地上的“垃圾”,以及為什麼必須將“垃圾”從心地上掃出。然後,這個年輕人每天都在掃地時考慮這個問題。
又一日,有一位資深的學長走到青年身旁,看見他在一棵樹下休息。學長責備他說:「懶鬼! 你怎麼敢偷懶。為什麼不趕緊把地板掃乾淨?」青年對這種責備不悅,突然想要離開這群人。過了一會,師父來到身邊,看到了掃地時焦急不安的青年。師父勸他說:「何不把心中的煩惱“掃除”呢?」說完,師父看了他一眼,慈眉善目地走了。青年似乎突然有了靈感,心情大好,開始勤奮地掃地。
您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嗎?您是否每天都從心地上掃出“垃圾”?我們心中的“垃圾”是什麼?如何在我們心中定義“垃圾”?總而言之,這意味著所有不愉快的事物或所有因我們的渴望、愛、貪婪、仇恨或愚蠢的痴迷而產生的煩惱。
通過形式和情境磨練我們的思想,使我們變得善良和有德行
所有這些在佛教團體中的例行工作都是情境,也是某種形式。由於這些形式和情況是暫時的,這些事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式和情況來磨練我們的心,使我們變得善良和有德行。那就是修心道,就是走在善心的道上。
這是學佛最直接、最簡單的意思。
延伸上面所說的意思,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做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行心道。那就是修心之道,勝過做任何事,做任何形式的道。
換句話說,無論我們是員工還是老闆,無論我們是學者還是企業家,無論我們是任何宗教的初級或高級學習者,我們所做的都是任何事情或情況的表面變化。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受到這些事物變化或世俗工作的啟發。這是反映心道。所以,體現心道,並不局限於學佛的形式,而是可以在世間各行各業,甚至在各種宗教中表現出來。
「修心道」是什麼意思?
它在佛教中對修行心道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意義。修心道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就是智慧,有淺智慧和深智慧之分。
學道行道,都靠心。心道不修,學道行道,無依無靠。
佛說:“心道修行,何必修道?”意思是,如果自性的智慧自然流淌、實踐、運作,那麼修道中的任何明顯的儀式、形式或情境都是不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除了整個佛陀的教義之外,還有禪宗是從佛陀傳下來的教外別傳。禪完全摒棄了佛教中的常規教條,直接表明了心性。也就是說,禪宗重在修行心道,不在乎任何儀式和形式,但並不意味著不尊重自己和他人。
普通人修煉心道,實屬不易。所以,既要修行禮儀形式之道,又要同時修行心道,這都是必須的。高年級的弟子,只要受到啟發,達到一定的佛法境界,就可以拋開任何儀式和形式,單獨修行心道。
關於修行心道,在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中也有很多提及。總之,修行心道,是佛法的重點和亮點。那這是什麼?就是讓心保持清淨平等清晰(覺)的狀態,讓自性的自然智慧自然流露。佛陀坐禪,在菩提樹下開悟,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心之道活潑、靈活、有創意
也就是說,我們虛妄的想法和對任何事物的執著都是激發我們自然智慧的障礙。 換句話說,我們的妄想和執著,是阻礙或限制我們的善行,導致我們的挫折和厄運。所以佛陀通過修行佛道教給我們無念無欲無為的概念,真正使我們的心安定,使我們無所求,不讓我們做錯事去傷害自己和他人。這就是修行心道的本質:活潑、靈活、有創意。
不學道、不修道的人,很容易產生虛妄的期待,並執著於任何許願的東西,這使他們憂慮得失。這種情況使他們心神不安,思維受限,對挫折和失敗有敏銳的感覺。當他們所依戀的期望落空時,很容易導致他們對人和事產生仇恨並因此去傷害自己和他人。
追求個人大夢與佛法相衝突嗎?
摒棄妄想和執著的觀念,似乎與勇敢追逐偉大夢想的方向相反。美國夢使美國變得偉大。個人偉大的夢想使個人偉大。過去,我經常看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強調和鼓勵人類勇敢地追逐個人的偉大夢想,讓人物在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失敗後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真是振奮我們的心。
我也發現這個觀念和我們台灣的傳統教育,包括台灣傳統的佛法,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於,美國鼓勵人類通過與夥伴的合作一步一步地做夢,去嘗試,勇敢地去冒險。然而,台灣的傳統教育鼓勵人類通過個人在教育和事業上的競爭實力來保持自己的優越、優秀、服從和安全。
因此,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做夢、嘗試和冒險與佛陀的教義有衝突嗎?當我們深入思考,領悟佛陀的教法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並沒有衝突。同時,我們將承認放棄徒勞的期待和執著是可以接受的。這些概念沒有衝突。為什麼?
推理(原理)與事件完美結合,讓每一個事件都毫無障礙。
如果你讀過佛陀從第一章到第三十九章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你可能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空與有是一。即真義與俗義合一。空性是真正的推理(原則)。存在(或擁有)是世俗的事件。當我們真正實現了這些概念,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了這些概念時,我們就可以將這些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事件或夢想(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在沒有障礙和限制的條件下完成或實現。
即使是事件或夢想失敗,沒有什麼可獲得的,甚至沒有什麼可失去的。那是因為我們已經通過修道(實踐道行)來建立健康的思想 – 捨棄對任何事物的執著,放下後順其自然。這就是所謂的推理(原理)和事件是完美結合,這使每個事件都沒有障礙。
無礙的觀念是建立在心、自性、空性之上的。事件本身肯定會遇到任何情況的變化。但是,任何情況的變化都沒有好壞之分。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念在空性上。虛無之中,無善無惡。因為我們的心在空性上,所以我們的心沒有障礙。由於我們的心中沒有障礙,我們的心中就有了溝通和實現主題或目標的掌握。在這種狀態下,才是真正的掌握。
基於自性的幻相與幻滅
最後,我們會發現,天生的智慧與勇敢追逐偉大的夢想並沒有衝突。為什麼?是以自性為基礎的虛幻的顯現和虛幻的消失。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當我們修行心道,一步一步地成就或實現我們的偉大夢想,腳踏實地時,真實與世俗之間沒有衝突,也沒有障礙。這就是心道(心德、心功)的真正修行和真正的證明。
我們修煉心道的最佳場所在哪裡?當我們理解了上面提到的理與事件完美結合的概念時,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所處的世間是我們修行心道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