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2, 2022

第40章 修道入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40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40章:將道的實踐融入心中。

佛陀說:「沙門實行道(修道),他不像磨牛雖然身體實行道(修道),但心靈之道並沒有實行(修行) 如果心靈的道能被實行(如果能夠修行心靈的道),怎麼有必要實行道(怎麼有必要執著外在形式的修道)?」

 

 

當我們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做一個積極有創造力的人,不要做一個消極固執的人。

 

兩千年前,人類使用石磨來研磨穀物。石磨太重了,無法被人類推動。因此,人類想到了一種讓牛推石磨的方法。為了讓牛向前推動石磨,人類在牛前面掛了一堆草,為了吃草,牛本能地向前走。通過牛的力量,石磨移動了,因此開始研磨穀物。牛每天都推石磨,並每天圍繞石頭轉圈。如果牛沒有移動,主人甚至用繩子鞭打它。牛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推石磨。我們稱其為磨牛。

 

磨牛每天所做的是一種慣常的、固定的做事方式,它給人的印象是被動的、無知的、愚蠢的、魯莽的、固執的。它的心是暗淡的。在磨牛願意移動之前,必須有一個激勵。儘管磨牛的身體在例行推磨,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它是徒勞的,沒有明確的目標。

 

沙門是佛教僧侶。佛陀說,沙門修道的人,不要像磨牛一樣,只知道用被動的心例行性地做事,卻沒有良善的意圖及美德的心。所以佛陀說:“身雖修道,心道不修。”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也提醒我們在修行學佛的時候要做一個積極的、有創造力的人,不要做一個消極、魯莽的人。

 

藉由形體及情境修道(實踐道行)是為了修行心道(實踐心道)

 

作為和尚(或尼姑),無論是資淺者還是資深者,為了學佛、以及如何實踐佛道,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僧團裡都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同時,也有許多生活瑣事的例行工作。

 

例如,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分配做飯或在廚房工作,或打掃廁所,或打掃佛堂或庭院,等等。 就是要在僧團(佛教團體)裡共同努力,才能把僧團(佛教團體)辦好。在這個群體中,他們無法選擇工作,也無法對任何工作產生好惡之心。因為這群人的地方是學道(佛道)的地方,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僧人(或尼姑)除了日常的生活瑣事外,還要遵守戒律、念經、念佛名號、頂禮拜佛、懺悔自己的過失,或為自己和眾生祈福,並在固定的時間打坐。此外,他們還必須參加佛教課程,以便聆聽佛教大師或高級佛教教授的佛法教導。他們每天也例行地做這些事情。

 

如果和尚(或尼姑)不明白做這些事的意義,雖然他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他們看起來就像是磨牛,拉著石磨,磨破了牛的身形。當他們不能主動做任何事情時,就會感到疲倦和無聊,認為修道(佛道)沒有意義。

 

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可以啟發我們。在一個僧團(佛教團體)裡,有一個小沙彌,他決定修道聽從佛陀的教誨,並被指派在院子裡掃地。地上有很多落葉。小沙彌總是抱怨每天落葉不絕,師父為什麼要讓他承擔這麼重的工作。許多年過去了,小沙彌已經長成了一個年輕人。

 

有一天,他在掃地時仍在抱怨。師父散步到他旁邊,看著他抱怨。師父問他:「你已經掃地掃了很多年了。您是否從心地掃出“垃圾”?」 然後,師父憐憫笑了笑,走開了。這位年輕人感到困惑,並開始思考心地上的“垃圾”,以及為什麼必須將“垃圾”從心地上掃出。然後,這個年輕人每天都在掃地時考慮這個問題。

 

又一日,有一位資深的學長走到青年身旁,看見他在一棵樹下休息。學長責備他說:「懶鬼! 你怎麼敢偷懶。為什麼不趕緊把地板掃乾淨?」青年對這種責備不悅,突然想要離開這群人。過了一會,師父來到身邊,看到了掃地時焦急不安的青年。師父勸他說:「何不把心中的煩惱“掃除”呢?」說完,師父看了他一眼,慈眉善目地走了。青年似乎突然有了靈感,心情大好,開始勤奮地掃地。

 

您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嗎?您是否每天都從心地上掃出“垃圾”?我們心中的“垃圾”是什麼?如何在我們心中定義“垃圾”?總而言之,這意味著所有不愉快的事物或所有因我們的渴望、愛、貪婪、仇恨或愚蠢的痴迷而產生的煩惱。

 

通過形式和情境磨練我們的思想,使我們變得善良和有德行

 

所有這些在佛教團體中的例行工作都是情境,也是某種形式。由於這些形式和情況是暫時的,這些事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式和情況來磨練我們的心,使我們變得善良和有德行。那就是修心道,就是走在善心的道上。 這是學佛最直接、最簡單的意思。

 

延伸上面所說的意思,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做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行心道。那就是修心之道,勝過做任何事,做任何形式的道。

 

換句話說,無論我們是員工還是老闆,無論我們是學者還是企業家,無論我們是任何宗教的初級或高級學習者,我們所做的都是任何事情或情況的表面變化。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受到這些事物變化或世俗工作的啟發。這是反映心道。所以,體現心道,並不局限於學佛的形式,而是可以在世間各行各業,甚至在各種宗教中表現出來。

 

「修心道」是什麼意思?

 

它在佛教中對修行心道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意義。修心道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就是智慧,有淺智慧和深智慧之分。

 

學道行道,都靠心。心道不修,學道行道,無依無靠。

 

佛說:“心道修行,何必修道?”意思是,如果自性的智慧自然流淌、實踐、運作,那麼修道中的任何明顯的儀式、形式或情境都是不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除了整個佛陀的教義之外,還有禪宗是從佛陀傳下來的教外別傳。禪完全摒棄了佛教中的常規教條,直接表明了心性。也就是說,禪宗重在修行心道,不在乎任何儀式和形式,但並不意味著不尊重自己和他人。

 

普通人修煉心道,實屬不易。所以,既要修行禮儀形式之道,又要同時修行心道,這都是必須的。高年級的弟子,只要受到啟發,達到一定的佛法境界,就可以拋開任何儀式和形式,單獨修行心道。

 

關於修行心道,在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中也有很多提及。總之,修行心道,是佛法的重點和亮點。那這是什麼?就是讓心保持清淨平等清晰()的狀態,讓自性的自然智慧自然流露。佛陀坐禪,在菩提樹下開悟,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心之道活潑、靈活、有創意                 

 

也就是說,我們虛妄的想法和對任何事物的執著都是激發我們自然智慧的障礙。 換句話說,我們的妄想和執著,是阻礙或限制我們的善行,導致我們的挫折和厄運。所以佛陀通過修行佛道教給我們無念無欲無為的概念,真正使我們的心安定,使我們無所求,不讓我們做錯事去傷害自己和他人。這就是修行心道的本質:活潑、靈活、有創意。

 

不學道、不修道的人,很容易產生虛妄的期待,並執著於任何許願的東西,這使他們憂慮得失。這種情況使他們心神不安,思維受限,對挫折和失敗有敏銳的感覺。當他們所依戀的期望落空時,很容易導致他們對人和事產生仇恨並因此去傷害自己和他人。

 

追求個人大夢與佛法相衝突嗎?

 

摒棄妄想和執著的觀念,似乎與勇敢追逐偉大夢想的方向相反。美國夢使美國變得偉大。個人偉大的夢想使個人偉大。過去,我經常看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強調和鼓勵人類勇敢地追逐個人的偉大夢想,讓人物在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失敗後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真是振奮我們的心。

 

我也發現這個觀念和我們台灣的傳統教育,包括台灣傳統的佛法,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於,美國鼓勵人類通過與夥伴的合作一步一步地做夢,去嘗試,勇敢地去冒險。然而,台灣的傳統教育鼓勵人類通過個人在教育和事業上的競爭實力來保持自己的優越、優秀、服從和安全。

 

因此,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做夢、嘗試和冒險與佛陀的教義有衝突嗎?當我們深入思考,領悟佛陀的教法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並沒有衝突。同時,我們將承認放棄徒勞的期待和執著是可以接受的。這些概念沒有衝突。為什麼?

 

推理(原理)與事件完美結合,讓每一個事件都毫無障礙。

 

如果你讀過佛陀從第一章到第三十九章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你可能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空與有是一。即真義與俗義合一。空性是真正的推理(原則)。存在(或擁有)是世俗的事件。當我們真正實現了這些概念,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了這些概念時,我們就可以將這些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事件或夢想(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在沒有障礙和限制的條件下完成或實現。

 

即使是事件或夢想失敗,沒有什麼可獲得的,甚至沒有什麼可失去的。那是因為我們已經通過修道(實踐道行)來建立健康的思想 捨棄對任何事物的執著,放下後順其自然。這就是所謂的推理(原理)和事件是完美結合,這使每個事件都沒有障礙。

 

無礙的觀念是建立在心、自性、空性之上的。事件本身肯定會遇到任何情況的變化。但是,任何情況的變化都沒有好壞之分。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念在空性上。虛無之中,無善無惡。因為我們的心在空性上,所以我們的心沒有障礙。由於我們的心中沒有障礙,我們的心中就有了溝通和實現主題或目標的掌握。在這種狀態下,才是真正的掌握。

 

基於自性的幻相與幻滅

 

最後,我們會發現,天生的智慧與勇敢追逐偉大的夢想並沒有衝突。為什麼?是以自性為基礎的虛幻的顯現和虛幻的消失。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當我們修行心道,一步一步地成就或實現我們的偉大夢想,腳踏實地時,真實與世俗之間沒有衝突,也沒有障礙。這就是心道(心德、心功)的真正修行和真正的證明。

 

我們修煉心道的最佳場所在哪裡?當我們理解了上面提到的理與事件完美結合的概念時,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所處的世間是我們修行心道的最佳場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