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05, 2021

第 12 章﹝1﹞ : 當人們處於貧困狀態時,給他人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  12 1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許道清 (Tao Qing Hsu)

 

 12 1:貧窮布施難。

 12 1當人們處於貧困狀態時,給他人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

  

精神上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當人們處於貧困狀態時,向他人提供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一般而言,我們所了解的窮人,是指其生活中物質匱乏。這也是這句話中窮人的意思。

 

但是,我們對精神領域的“貧困”知之甚少。如果人不是物質上的貧乏,而是精神上的“貧乏”,他們就不願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給別人。我認為這樣的人真的是窮人。為什麼?根據我對歷史和社會的觀察,這樣的人會經歷物質境界的由好到壞;那就是從富到窮的過程。在佛教中,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吝嗇是我們今生和來生的不良原因,因為它真的會導致物質上的貧乏。

 

反之,如果人物質上貧乏,但精神上不“貧”,則有可能給予他人。我認為他們真的更富有。為什麼?據我觀察,這樣的人會經歷物質境界的由壞到好;那就是從窮到富的過程。在佛教中,物質或精神領域的慷慨是我們今生和來世的良好理由。因此,它會導致物質上的財富。

 

所以,物質和精神都“貧”的人,不是物質貧而是精神“貧”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這就是我對這裡窮人的定義。

 

在物質和精神上,成為接受者不如成為給予者。

 

這裡的接受者是指那些物質上或精神上貧窮的人,樂於接受別人的金錢或任何東西的人。為什麼做接受者不如做給予者?如果你有選擇,你希望成為哪一個?想想看。

 

有些人喜歡成為接受者,可能認為他們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東西是合理的,即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並不貧窮。在心理學上,我們發現這種人的性格是傾向於擁有現成的、舒適的生活,而不是依靠自我的正直和勤奮的生活。如果我們深入觀察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在精神生活上並不豐富,甚至在物質生活上並不滿足,因此很容易使他們產生焦慮和抑鬱。

 

只有精神和物質生活豐富,精神健康,才有可能成為慷慨的施予者。根據研究和我個人的觀察,慷慨的給予者在他們的生活中更加積極自在,從而使他們擁有更長壽的生活。

 

佛教中的三種布施

 

正如我們在第 10 章中提到的,佛教有三種布施。即如下:

 

A. 向他人提供金錢或財物。金錢或財物也可以換成食物、衣服、藥品,或者成為志願者等等。

 

B. 布施佛法。佛法包含一切對人有益的法,包括世間一切方法和非世間​​的創造。總之,它意味著以任何方式將智慧給予他人。

 

C. 給予他人無畏,包括用我們的勇氣幫助人們擺脫恐懼,將他們從危險中解救出來,用柔和的話語安慰他們,讓他們放棄恐懼。誰是無畏的給予者(誰給予人們無畏)?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淺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如果人們是定義的窮人,那麼他們真的很難給予他人上述三種給予中的任何一種。相反,如果人們不是定義的窮人,則更願意無條件地將上述三種給予中的任何一種給予他人。

 

人一旦精神上“窮”了,就有可能使人在物質上成為真正的窮人。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這是有原因和後果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智不足。

 

給予的深刻意義 (佈施即是給予的意思)

 

那麼,如何改變今生和來生的貧困狀況呢?關鍵是無條件地給別人一些東西。這條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心胸狹隘的時候。

 

有人可能不同意這個想法。大多數人認為解決個人貧困問題就是工作和賺錢。然而,我們聽說過工作越忙越窮。為什麼?

 

布施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也是基本的學問。六種救度中的第一種方法,就是如何自救,如何救人,從痛苦中解脫。我告訴你為什麼。

 

第一,無條件地、無期待地、無所求地給予他人,可以消除我們的自私和自大。自私是被囚禁的心。它會導致心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任何痛苦。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自我認知。當我們邁出所說的給予的第一步時,它可以一點一點地減少我們的自私心和狂妄的自我,也意味著釋放我們被囚禁的心。

 

其次,無條件地給予他人可以消除我們的慾望和貪婪之心。自私的人內心渴望更多,什麼都貪婪。一般來說,他們對別人的要求及期待更高。但是,他們不會無條件地給別人一些東西。一旦他們的慾望和貪婪得不到滿足,就會使他們心中產生憤怒和仇恨的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難和痛苦。例如,眾所周知,戰爭會帶來更多的死亡和更多的貧困,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擁有任何權力的人發動戰爭的慾望,貪婪的心,自私的頭腦和狂妄的自我。你聽說過誰因為戰爭發了大財嗎?只有幾個人吧?有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受到公眾的責罵。那是因為人們的自私導致了大多數人的貧困。

 

歷史上,大多數開戰的人,最終都是因為無法忍受生活的痛苦而自殺身亡。或者他們被那些更自私或更多慾望的人殺死了。所有這樣的人都缺乏智慧。

 

因此,一旦我們邁出了布施的第一步,也就意味著去除我們的慾望和貪婪的心,也意味著防止任何災難和痛苦。一個好的思想和一個好的行為會影響世界的和平,帶來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的財富。

 

第三,它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當我們去除了自私的心、慾望和貪婪的心時,我們的智慧就會同時生起。一旦我們的智慧生起,財富和幸福就在那裡等著我們。為什麼?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有句諺語說:“天神幫助自助者。”增加我們的智慧就是幫助我們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上帝會幫助我們。正如我們在第 10 章中提到的,這樣的財富和幸福是永無止境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給別人一些東西,就會讓我們擁有財富。 “神”這個名字也可以換成“佛”或“菩薩”。

 

缺乏智慧導致貧困的真實故事

 

當我們擁有智慧時,我們就可以避免任何導致貧窮的原因。我給你講一個我們社會的真實故事,關於缺乏智慧導致貧困。

 

眾所周知,法官的工作報酬很高。有一個法官對女人有很多慾望。因此,他有四個妻子和八個孩子,也就是每個妻子有兩個孩子。他的孩子沒有工作,仍然依靠父親的經濟支持,甚至他的孩子也長大了。那是因為他的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現成的舒適生活,而巨額的生活費是由他的父親——法官提供的。他的四個妻子也在巨額的生活費用上依靠丈夫的經濟支持。

 

我們質疑他為什麼有這麼多錢養家——四個妻子和八個孩子?在經濟上供養這麼多家庭成員,法官的工資不足以支付生活費。然後,他開始做骯髒的事情,收受賄賂。他從他的工作中貪瀆腐敗。

 

你知道嗎?當他看似對妻子負責,對孩子是好父親時,其實對自己的工作、公眾和國家都不負責任。

 

最後,他進了監獄,失去了工作和薪水。同時,他必須將非法所得歸還給政府。換句話說,他是從富人到窮人。那是因為他缺乏智慧。當一個人缺乏智慧時,他不可能自救而從痛苦中解脫。也就是說,智慧的匱乏會把他推入苦海。

 

布施是佛教六種救度中的第一法門。

 

所以,當我們有了智慧,我們就有能力一點一點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一旦我們完全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就有能力將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所以,布施是佛教六種救度的第一法門。是進入佛道的基礎之一。

 

眾所周知,世界上貧富不均的問題一直存在。世界上80%的財富由世界上20%的人口擁有。換言之,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處於貧困之中。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智慧,更不用說無知了。

 

很多意識形態都在愚弄人們。但是,它在學術上被視為知識。只有提高了人的智慧,去除了愚昧,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財富。

 

消除貧困並不是那麼困難。上面提到了簡單的方法。但是,對於貧困中的人來說,有多少人願意給別人一些東西呢?更不用說他們有機會閱讀這篇文章了。

 

給予別人一些東西比接受別人的東西更幸福。你想成為哪一個?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給予他人的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幸福和豐富。


英文原文:Chapter 12 1﹞ : Giving something to others is difficult when people are in poo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