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41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41章:正直真誠的心出離於慾望。
佛陀說:“那些實行道的人就像牛載重物。當牠走在深泥裡時,牠累得不敢四處張望; 當牠脫離泥沼時,牠就可以休息了。沙門應該覺察到情感和慾望更多於爛泥。以正直真誠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
什麼是修道?
什麼是修道?總而言之,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使其清淨,修正我們的心使其真誠、平和、穩定。同時,在空性的基礎上,讓我們的心保持在寂靜和平等的狀態。在此基礎上,無需任何期待,我們的自然智慧就會被激發和發揮作用,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解除我們的生死之苦。同時,它推動我們的命運一帆風順。這就是善緣。這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其他的則是採用不同方式的方法,以達到上述目的。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佛教的根本目的,而這個人總是固守佛教的方法和任何表達、詞彙、詞句,那麼這個人就很難見佛性。同時,也為這個人達到上述基本目的增加了很多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學佛對這個學習者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為什麼?
一般來說,這種人會固守個人觀念,用自以為是的思想去處理任何事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就會讓這個人陷入這個人製造的問題之中。這就是所謂個人的憂慮和負擔,是今生的生死輪迴。這也是惡因,是生死苦的根源之一。
任何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就像一艘載我們渡過生死痛苦之河的船。
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從佛教中學習如何過上穩定、輕鬆、平靜和富裕的生活。任何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就像一艘載我們渡過生死痛苦之河的船。到了智慧的彼岸,此時此刻,我們還需要那艘船嗎?不,我們不再需要這艘船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下方法,當我們達到生活的目的時,我們從佛教中學到了東西。如果我們已經到了智慧的彼岸,還背負著這艘船,那它絕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重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放手。所以,我們學佛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分辨什麼是目的,什麼是方法。寂靜和空性的涅槃不是我們死後的狀態。通過努力學習佛法,我們可以在現在的生活中達到涅槃。
很多人不懂佛法。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佛法中的複雜難懂的方法,而沒有看到自己的清淨境界。讀佛經,思考佛所說的意思,佛教師父(上師)所說的,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為了幫助我們進入我們心中的清淨境界。當我們能夠吸收佛陀所教的意義和佛教師父(上師)所教的解釋時,我們就有可能消化這些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學佛的基本態度也很重要。學佛的基本態度是什麼?是真心,是誠摯的心,是正直的心,是誠實坦誠的心。那不是偽裝的心,也不是狡猾的心。當我們用自己的真心去學佛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真實的自己,清淨清靜。它有什麼意義?它使我們在受啟發的自然智慧上平靜而無畏地生活。
什麼是用我們自己的真心?
首先,在我們做任何事或面對任何人時,我們的心中,對任何事或任何人,包括佛、眾生(人)、我,都沒有幻想的期待。
第二,不與佛、菩薩、上師談判,以求得世間利益。就是不能用交換利益的心或有條件的心去學佛。
第三,不要用不穩定的情緒和心態來學佛。那是因為不穩定的情緒和心態是從得失之心產生的。
第四,心中對任何事物或任何人都沒有色情的感覺、慾望、愛慾。
總之,我們自己的真心也是正念。那是我們的第一個純粹的想法留在現在,沒有第二個分心的想法。也就是所謂念頭此刻生起,瞬間滅去。同時,每一個連續的念頭都保持純淨。即所謂一念無惡(念念無邪見)。
無論我們的意念清淨與否,一切佛菩薩都能覺察。當我們用誠心學佛時,一切佛菩薩都樂於助我們過上好日子,與他們同在。就是說,我們能否成佛,不僅要靠自己的真誠力量去學佛,更要靠諸佛菩薩的慈悲力量。
修道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把世間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改正,成為正直的思想和真誠的心。
初學者學佛,很難用真心去學佛。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受到世俗環境和觀念的嚴重影響,從而形成了他們的世俗觀念和行為。修道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把世間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改正,成為正直的思想和真誠的心。
例如,談判的技巧是世俗的思想和世俗的行為。它被認為是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是我們在世俗生活中應該學習的,如果我們想在國內或國際社會中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技術和思想來學佛,那對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嚴重的障礙。那是因為有條件、有意圖或有惡意的談判技巧中包含了心機。用心機學佛是大錯特錯。
不要用世俗的思想或行為來學佛,並不意味著在我們的世俗生活中放棄它,因為兩者是不同的情況。比如刀,我們可以選擇不用它,也可以選擇把它當做醫用手術刀的工具來拯救任何生命。一件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用。當我們以正義和積極的方式使用它時,就會有正義和積極的發展。用不用,怎麼用,是我們可以做決定的。所以我說學佛要有自己的思維邏輯。
以清淨的心幫助他人,這才是佛教的正確態度。
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接受了佛陀的教義,即行善必有善報。有的初學者樂於用自己所想的正道做好事,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接受佛陀或上師的任何深奧教導。那是因為他們執著於世間的善報,希望得到佛陀、菩薩或上師的加持。這種人佔佛教徒的大多數。如果他們在學佛方面不能提升自己,他們將永遠停留在這種幻想中,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學佛的初學者,不是真心的。那是因為它在內心中存在著隱藏在慈善表面之下的條件和利益交換。它不違反任何法律。這只是心態。但是,如果他們想學佛,他們的錯誤就偏離了我們上面所說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好行為,比如救災、幫助弱勢群體脫貧。他們所做的好事,為國內外社會做出了貢獻,為社會所熟知。基本上,他們也聽從佛陀的教誨。這是佛陀所鼓勵的。
佛陀鼓勵所有的人做善人,無條件地做善事,不求他人回報。在這一點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如果我們幫助別人,有希望別人報答的心,那就不是清心了。受幫助方是否償還,由他們決定。幫助的人不能強迫別人以任何意願或技術來償還。以清淨的心幫助他人,這才是佛教的正確態度。
跳出期待別人回報的框架,停止心機的心態,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層次,真正讓我們以無條件的誠懇的心去學佛。
對於世俗的世界來說,任何好的行為都是被人類認可的。基本上,上面提到的初學者不會做任何邪惡或非法的事情。他們是好人。這就是為什麼它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進一步學佛,就必須跳出期待別人報答的框架,停止心機,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層次,真正讓我們用無條件的真誠的心學佛。我的意思不是放棄做任何好事,而是停止對任何人回報的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學佛的境界。因此,樹立健康的學佛心態非常重要。
生活中的煩惱和負擔就像泥巴,也像牛馱上的重物。
佛曰:“行道者,如牛馱重物。”然而,作為人類,生活的艱辛,個人無盡的慾望和情慾,使大多數人被外界許多頑固和荒謬的想法所左右,陷入生死痛苦的惡循環。這種情況使我們產生了很多複雜的想法,甚至是心機和邪惡的想法,使我們在生活中遭受了很多的煩惱和負擔。所有這些可怕的情況,就像讓我們陷入泥潭並被困住在爛泥中,也像讓我們背負重擔的重物。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有很多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恐慌和不安。如果我們想擺脫所有這些可怕的事情,這對我們來說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佛陀說:“行道者,如牛馱重物”。
沙門,佛教僧侶,只是一種表象和個人誓言。不管我們是不是沙門,當我們決定擺脫這些煩惱和負擔時,我們就開始修道了。修道並不是佛教專屬的。在印度和中國的古代,在沒有佛教這樣的詞彙和事物的時候,有智者獨立思考修道。在印度和中國的歷史上,只要有修道的記載,就有這樣的文化。當我們向任何宗教學習時,我們最好了解歷史和思維邏輯。
這將幫助我們避免任何盲目的信仰。
佛教不教你去解決任何流動現象的表面問題,而是要了解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管我們是誰,心裡都有很多的牽掛和負擔。區別在於細節和事件。因為每個人的因緣、境遇也不一樣。總之,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所以,當我們決定修道的時候,可能會經歷什麼,可能需要去除什麼障礙,情況難不難,這也是不同的。
所以修道是個人的事。我們沒有必要產生比較心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我們的思想或我們的內心消除障礙,而不是從其他人心中消除障礙。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激發我們的自然智慧,使我們從生死之苦中解脫出來。 沒有必要拘泥於我們所遇到的任何外表的任何變化,也不必糾結於我們環境中任何現象的任何流動。如果我們糾纏於任何現象的任何流動,它會增加我們的痛苦。
只有找到根本原因,一步一步分析,才能找到解決生活中任何問題的好方法。所以佛教不教你去解決任何流動現象的表面問題,而是去理解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的根本原因。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修道的人,專注於生死之本,知真我,悟真智。
佛說:“走在深泥裡,累得不敢四處張望。”是指那些用正直的心去學習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並在現實生活中修道行道的人,他們專注於如何消除生死之苦,如何消除當下的煩惱和負擔。他們就像背負重物的公牛,行走在深深的泥濘中,奮力前行,擺脫困境。為了一心一意到達平坦廣闊的草地——達到解脫生死之苦的目的,牛都累得不敢四處張望。就是那些修道的人,不去關注、不執著於環境中的現象流轉,不被任何變化所影響,而是專注於根本的問題。在生死中,認識真實的自我,在真實的智慧中開悟。
當我們達到解脫和智慧的彼岸時,我們就可以從修道中休息了。
佛說:“當牠脫離泥沼時,牠就可以休息了。”
就是說,當我們修道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了以下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修道中得到休息了。
即如下:
首先,我們徹底了解了因果關係的原理。
其次,我們已經徹底懺悔了前世和今生自我所犯的錯誤。
第三,我們不再犯任何錯誤。
第四,我們完全知道了心的本源。
第五,我們看到了自性,看到了真實的自我,最終自證了道果,即自證了自然智慧。
第六,我們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和負擔,從生死之苦中自我解脫。
第七,我們解決了生死的基本問題。
更深層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在佛陀教義中所說的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中,不斷修行並使其進步。這個六度波羅蜜就像一艘船,載著我們從苦海到解脫海。當我們還沒有到達解脫與智慧的彼岸,也就是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我們不能安息,也不能放下六度波羅蜜。當我們成佛時,我們可以根據佛性,以方便的方式,自由地運用六度波羅蜜,來救度一切眾生。
情感和慾望是相互影響的。
佛陀說:沙門應覺知情慾多於泥土。 這是佛陀對沙門的誠實和良好的建議。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
情感和慾望多於泥濘。意思是情感、情緒和慾望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煩惱和負擔,使我們陷入困境,從而增加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情感和慾望是相伴的。兩者都會相互影響。慾望越多,情緒就越不穩定。浮動的情緒會導致對某事或某人的渴望。當某事或某人無法滿足我們內心的渴望時,我們會變得情緒化,例如憤怒、焦慮或失望。然後,我們的痛苦就生起。
慾望越多,就會導致嚴重的情緒和情緒障礙,例如對金錢或其他事物的焦慮。嚴重的情緒和情緒障礙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家人。最後,兩人都在受苦。不幸的是,他們倆都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認為這是個性和生活習慣。
處於這種情況的人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問題。那是因為他們也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結婚,從朋友和親戚的角度來看似乎過著正常的生活。如果當事人和家屬對這種情況沒有任何警覺,就會陷入生死之苦的邪惡輪迴。他們沒有擺脫這種痛苦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關於夫妻吵架的新聞。
沉溺於色欲,過多的情感和情慾,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非常有害的。
有的佛教僧侶認為,情感與慾望合二為一。 那是因為沙門不能娶妻,不能有色欲的生活。因此,對於沙門來說,斷除色欲、色情和任何慾望,對於學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所說的42章中有很多章都提到了斷除色欲、色情和慾望的意義和重要性。我也解釋了很多。
如果我們不是沙門、和尚或尼姑,我們不需要在正常的性行為中自我克制。但是,如果我們是明智的,我們必須知道,沉迷於色欲,過多的色情感覺和慾望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是非常有害的。它甚至對我們的家人有害。我們可以從周圍環境和新聞中觀察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最好知道如何避免沉迷於色欲、色情的感覺和慾望。你知道怎麼做嗎?靜下心來深思佛陀的教法,有助於我們避免外在貪欲的誘惑,或內心貪欲的無明衝動。當我們的心被訓練為穩定時,我們浮躁的心就停止了,這意味著我們不會被任何情感、情緒和慾望所左右。只有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保護自己和家人。同時,我們也沒有心機之心,沒有色欲,也不設圈套陷害他人,或利用他人害人害己。當我們有這樣的知識和訓練,我們觀察我們的朋友和親戚的行為,以及任何新聞事件,我們就會明白任何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其他的只是不同的現象和現象的流動和變化。
情慾、色情和慾望是人類所有痛苦的根源。如何認識它,如何控制它,如何應對它,是學佛的重要課題。要想解決生死苦的問題,解決這個大問題,就是學佛的大事。即使你沒心思學佛,但知道這個問題對你的生活也很有幫助。
佛陀解釋了很多如何修行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對付貪欲的主要方法。即六度波羅蜜是根除我們生死苦根的主要方法。當我們讀了很多佛經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一點。
六度波羅蜜是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為來解脫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
佛說:“以正直真誠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就是說,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心去思考六度波羅蜜,去實踐六度波羅蜜。因此,它可以使我們避免痛苦。在上述的許多章節中,我們已經對六度波羅蜜進行了很多解釋。這值得我們用誠實的心去思考和實踐。一些沒有智慧的人使用藥物、酒精、吃很多食物或渴望某人或某物來減輕他們的痛苦。這是使用不當外力的行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它會增加我們的痛苦。
六度波羅蜜是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為來解脫我們在生死中的痛苦。 如果我們想學佛,那就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應該做的。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一顆正直真誠的心是很重要的。什麼是正直真誠的心?就是遠離色欲、情慾和慾望。不管我們是否學佛,把它放在心裡,都會增加我們一生的幸福和財富。那是因為生命本身就是道。道不會離開我們的生活。如果道離開了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思道、行道就沒有任何意義。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