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13, 2018

淺談心經


淺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簡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大般若經》之濃縮。《摩訶》意旨《大》,《般若》意旨《智慧》,《波羅蜜多》原指一種甜蜜的水果,在此意旨《證果》或《完全解脫煩惱》或《到達涅盤》,《涅盤》即是《寂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指《以大智慧解脫煩惱到達寂靜的心理狀態》。

此《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中國唐朝玄奘大師譯自梵文,是無上智慧經典中之精華。此經一通,則能通百經。

內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有一位菩薩,他或她,名字叫做《觀自在》。

這裡有三個問題解釋:

一、甚麼是《菩薩》?
菩薩是指學佛的人,即使本性已平等覺悟,卻還沒有到達妙性圓滿的覺悟,因為他或她心中還有些微的煩惱障礙,還有一些所知的障礙。儘管如此,他或她可以利用心中慈悲的力量,救度眾生,幫助眾生解脫所有的痛苦。

在《優婆塞戒經》中,指出菩薩有兩種:一是出家菩薩;一是在家菩薩。
  
二、為什麼是《他或她》?
在古代重男輕女,多指《觀自在菩薩》為男性。在現代男女平權的時代,我們應有新解。從《心經》的實踐與體悟中發現,《心經》的本質是空性,既是空性,則無關性別,種族,年齡等等。當我們完全實踐並體悟心經,我們自身即與《觀自在菩薩》的空體合一,無論我們的性別是男是女,我們自身即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同樣地,《觀自在菩薩》本身能化現為男,或化現為女。若我們更深入瞭解,事實上,《觀自在菩薩》本身無形無像。
 
三、為什麼叫做《觀自在》?
《觀自在》跟《心經》其大智慧的內容息息相關。瞭解《心經》,即能瞭解為何叫做《觀自在》。《觀》即是《觀察,覺察,覺知,感知》之意,《自在》即是《放鬆,解脫,自由;沒有束縛;沒有障礙;沒有煩惱》之意。《觀自在》整個意思即是:觀察並覺知自心沒有障礙,沒有煩惱,沒有束縛,並且是完全解脫,完全自由,完全放鬆的狀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意思即是:當深入實踐智慧到達寂靜涅盤的彼岸。白話來講,即是:深入智慧修行,心在寂靜的狀態。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及《見》字,必須用心體會。這是從實踐禪定中,深悟其意。我們的心海就像一面鏡,可以反映出許多事相。特別是當我們靜心,或坐或臥時,我們或睜眼或閉眼能看到一些影像,甚至能回憶一些聲音或文字,包括語言。就像看電視或看電影。所以,我們可以說,從心鏡中照見一切。此時,觀自在菩薩照見自身五蘊皆空。那麼,甚麼是五蘊?

每一個人皆有五蘊。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根,即人身體的五個根本,這五個根本具有《能》和《用》。眼能看,故所看到的一切物質,稱為《色》。耳能聽,故所聽到的一切稱為《聲》。鼻能聞,故所聞到的一切稱為《香》。舌能嘗,故所嘗到的一切稱為《味》。身能碰觸感受,故所碰及感受的一切稱為《觸》。

由五根的五能,連結內在與外在的境與相(例如,夢境是屬於內在的境相),產生五所,即《色聲香味觸》,經由我們的意,產生分別,而有感受,思想,行動,意識,因此產生種種煩惱,即是《集》,也稱為《蘊》,就形成我們自身的內外法界。也就是說,因五根導致的色聲香味觸,因分別而產生種種煩惱聚集,合稱為五個蘊集,即為《五蘊》。

觀自在菩薩自我觀察覺照,發現並覺察這五個蘊集皆是空,也就是,《五蘊》根本是不存在。為什麼不存在?為什麼是空?心經內文皆有提到。

《五蘊》根本是不存在,是空的,也就是,根本就沒有煩惱,既然沒有煩惱,為什麼會有苦厄?一切的痛苦、困難和煩惱,自然也是不存在的,是故度一切自身苦厄。也就是從覺知自身的一切苦難中解脫出來。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當時釋迦牟尼佛的一位弟子,名叫舍利子。世尊釋迦牟尼佛為大眾開示佛法,當中會有一大因緣,即某位弟子承佛威力,意即藉由佛的大慈悲力,有這膽量,起身向世尊釋迦牟尼佛請教問題,世尊釋迦牟尼佛藉由師徒之間的一問一答,作為起因,為大眾釋疑,開示佛法。這是非常開明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們知道,這部心經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為弟子舍利子解釋疑問,同時為大眾開示佛法。

《色》指眼能看見的一切物質或現象,包括內在和外在所見的一切,譬如,當我們內觀時,也可看到一些物質或現象,而這一切皆與空等同。不異就是等同。這一切物質或現象都是空的。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一切物質與現象皆是因與緣兩者結合而生。如果沒有因,沒有緣;或有因,但沒有緣;或沒有因,但有緣。那麼,物質與現象皆不會發生。

例如,一顆種子,必須有將它播在土裡的因,有空氣、土壤、陽光及水的緣,那麼,這顆種子才會發芽,成長,開花及結果。如果缺少將它播在土裡的因,或者缺少土壤、陽光及水的緣,因與緣兩者缺一,那麼,這顆種子絕不會發芽。

由此推理,當無因,無緣,那麼,就不會發生物質或現象。這個物質與現象本身,也就是它的本質,原來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物質與現象,皆是因與緣結合產生而成。

所以,就本質來說,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以此類推。感受,思想,行動,或行為,意識分別,它們的本質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他們之所以存在,也是由因與緣兩者結合而成。

凡事要有對境,一般為外境,才有感受,思想,行為,意識分別。我們稱之為,被外境所轉。因五根接觸外境,產生感受,思想,行為,意識分別,而因此聚集煩惱,佛陀說,這些聚集的煩惱,像塵沙一樣,會污染我們的心。五根是因,外境是緣,五根接觸外境,因與緣結合,就產生五蘊聚集煩惱,那麼,如果沒有五根,也就是沒有因,再者,如果沒有外境,也就是沒有緣,只要因與緣,五根與外境缺一,或兩者皆無,那麼,五蘊聚集煩惱就不會成立。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這裡所說的所有法通常都是指內外的身心問題及現像,以及世界的現象和規則,這些規則也與佛法或教義有關。因此,如果所有的法都是空的現象,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那我們應該學習甚麼?

當我們意識到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我們意識到一切都存在。佛陀一直在告訴我們一個概念,那就是一切現象皆是幻覺,不應該執著堅持。因為所有的存在,包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事物,將會處於以下四種狀態:成住壞空(形成,存在,破壞和空),以及以下四種狀態:生住異滅(起生,住,變化,消滅)。所以,我們知道所有法的最終狀態是滅和空。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

為什麼我要執著最終狀態是滅和空的事物?如果我執著於最終狀態是空的東西或事物,那我可能是一個愚蠢的人。不執著於某件事並不意味著不做任何事情。即使我們知道它們的最終狀態是空的,我們也應該做所有正確的事情,將事情正確地做。如前所述,佛陀的教導不是消極的。相反的,是非常積極的。

在空的現象中,既不是生也不是滅,既不是污穢也不是淨化,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我們可以發現產生和消除是相反的概念,如污穢和淨化,增加和減少,也是相反的概念。這意味著在空的現象中沒有這種對立的概念或任何這種對立的事物。在學習佛陀時瞭解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佛性就是空的本質。

在禪宗中,有一個人向古代佛教大師請求開悟自己的佛性。佛教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然後,這個人一聽之後立即頓悟。

在我們的世界和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堅持對立的概念,物質,感覺,認知,行為和意識的方式,會產生許多麻煩和痛苦。例如,如果一個人堅持正確,而另一個堅持錯誤,那麼這兩個人就會彼此爭論,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然後,爭執就發生了。一切對立的產生,皆是因境相而有。如果我們可以放棄任何毫無意義的堅持,並處於空的狀態,那麼內心就不會有麻煩或煩惱等負擔。因此,培養捨離的心,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五根和五蘊。這裡再加上第六根《意》。因意的分別,而產生內外法界。我們用我們的眼睛看,我們看到了所有的事情。當我們使用我們的耳朵時,我們會聽到所有的聲音。直到我們使用我們的意識分別時,我們有了所有法的分別。但是,在空的狀態下,沒有這樣的事情。沒有五根或六根,沒有五蘊集,或六蘊集。沒有一切物質與現象,連感受、思想、行為、意識,也是空的,不存在的。既然沒有六根,沒有六蘊集,其因此所產生的六法界,自然也是沒有的,是空的。當六根、六蘊集、六法界,都消失,無明自然無所成立。無明是因相而有相不存在,是空的,那麼,如何成立無明呢?然後,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當所有的一切都是空,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想像一下,從A點到B點有一條路,道路上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在沒有任何的障礙的情況下從AB前進,同時,其他人可以在沒有任何障礙物的情況下從B來到A。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意義就會呈現給我們。行走于佛陀的道路上是有意義的,正等待我們去發現。這是佛的深入教導,它是不可思議的。

在佛經裡,佛陀說:無明即是佛性。煩惱即是菩提。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無明和佛性似乎是相反的概念,它們為什麼是平等?我們可能會遇到同樣的疑問,那就是煩惱是菩提。我們可以從蓮花中瞭解。蓮花生長在泥土中。泥被比喻為無明或煩惱。蓮花被比喻為佛性或菩提。不管是蓮花還是泥巴,它們兩個都不會離開彼此。

六祖惠能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菩提,意味著無上平等的智慧。

在空體中,沒有老化和死亡,也沒有衰老和死亡的結束。無量壽經,提到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佛,這尊佛的名字是不可估量的長壽。這部經是由釋迦牟尼佛所開示。有一天,我似乎理解了這一點,並將它與老化和死亡聯繫起來。然後,我發現如果沒有老化和死亡,將會有不可估量的長壽。當我們體悟與實踐心經,則能與空體相應,那麼,我們在讀誦無量壽經,則能與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相應。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皆是空性的本質。我們自身何嘗不是?

在空的現象中,沒有痛苦(),沒有因苦而聚合(),沒有因苦而消滅(),沒有因苦而修行的道()。在空相中,沒有「苦集滅道」這樣的概念,即是,沒有感受苦難的行為,沒有積累苦難的感覺,沒有消除這種感覺的聚合,也沒有走上修行佛法的道路。為什麼?苦集滅道乃因相而設,相既然沒有,何來苦集滅道?

空的現象沒有智慧和成就,沒有得到甚麼東西。你知道,如果有人說它已經開悟並拿到了一位著名佛教大師所頒發的開悟證書,不管這位佛教大師有多出名,我們最好心中存疑。為什麼?完全理解如下的心經,你會知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那麼,最高智慧是什麼?佛陀說,沒有什麼可以達到的,沒有什可以得到的,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事實上,包括最高智慧本身和最高智慧本身的實現,都不存在。菩提薩埵,即是菩薩,在此指觀自在菩薩。因此,菩薩依靠上述所說的一切般若智慧到達寂靜之心的狀態,內心沒有阻礙,因此,內心就沒有恐懼。如果有人說我得到了智慧,這會成為心中的障礙,因為他會害怕失去智慧。

有得,就有失。沒有得,因此沒有失。顛倒的夢想即是指得和失的心。當離開得失心時,內心不會有任何阻礙和恐懼。在空之中,沒有獲得,沒有失去,沒有障礙,沒有恐懼。 因此,菩薩才能真正究竟達到涅盤,這意味著能真正達到寂靜平和之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意旨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這三世一切諸佛皆是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寂靜之心,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即《至高無上平等覺悟》。

最高平等的覺悟意味著擁有最高真實平等的內心去理解真相。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沒有相對立的概念和事情,才會有真正的平等。

當弟子懷疑女人是否可以成佛時,佛陀談論關於女人成佛的故事。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出家還是在家,都有機會成佛,因為在空性中,沒有這種分化的觀念。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即是曼陀羅,指一種被認為具有魔力的話語,如能帶來幸福美滿,吉祥如意。我們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無上智慧到達寂靜之心,被稱為偉大精神和偉大光明的咒。在這咒中,心靈沒有障礙,充滿光明和幸福。這也是至高無上的咒。這意味著它是消除我們痛苦的最高和最好的咒。

這也是,沒有等級的平等咒。我們知道,在空相中,沒有等級或不平等的概念,更不用說平等或不平等。因此,這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這就是為什麼它是真正平等的咒。

實現這咒力可以消除我們所有的痛苦。這是真的,而不是虛假的。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梵文音譯,

整體意思是:

讓我們一起以至高無上平等的智慧圓滿成佛。


我希望所有眾生都免受痛苦,用圓滿的智慧證悟菩提佛果。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潤飾及修改。
英文作者Tao Qing Hsu (許道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