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白話文解說: 許道清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序幕
世尊在成佛之後,進行了這樣的冥想,離開了慾望,處於沉默狀態,是最好的勝利。 佛陀住於深定的禪,征服了所有惡魔之路,在鹿野園中旋轉了四聖諦的法輪,並拯救了憍陳如等五個人,從而證明了道的果實。 比丘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向佛陀詢問有關前進和停止的問題。 世尊的教導和訓誡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啟迪。 把手掌放在一起,他們恭敬地承諾遵守世尊的忠告。
這個序言介紹了以下四十二章的說法的原因,條件和情況。
作為佛陀十大名字之一的“世界尊敬者”是佛教徒在與老師學習和談論佛陀的實踐或教學時,恭敬地稱他們的老師佛祖釋迦牟尼。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被稱為“世界尊敬的人(世尊)”,因為佛陀擁有許多美德,這些美德受到公眾,普通民眾和世界聖人以及天堂人民的尊重。 在悉達多去世後,公眾恭敬地稱他為釋迦牟尼佛,特別是在佛經的中國經文中。 開明的人不會稱自己為佛陀或世界尊敬的人。 為什麼? 想一想。
“成佛”意味著悉達多從所有世俗的痛苦中得到了開悟和解脫,能夠為公眾講述佛法,並拯救了受苦的人。
“做了這樣的冥想”意味著他坐在菩提樹下,深深地想著如何拯救受苦的人。
“離開慾望,處於沉默狀態,是最好的勝利。”我們可以發現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與普通人不同。 大多數人認為擁有家庭,權威,財富,在工作或社會中的高地位,這是他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是勝利。 如果他們想擁有這麼多東西,他們必須對這些東西有強烈的渴望,並且必須具備靈活的社交技巧,否則,他們就無法取得成功。 然而,釋迦牟尼佛認為,離開慾望,處於沉默狀態,是最好的勝利。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競爭,沒有鬥爭,沒有爭論,沒有心去實現世俗的成功,是最好的勝利。 從我們是一個孩子,無論我們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受教育的東西都植入了關於競爭,戰鬥和爭取我們美好生活的成功的概念。 似乎如果我們不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將成為社會,世界和我們一生的失敗者。 似乎如果我們的孩子或公眾沒有這樣的概念,我們的國家將失去世界競爭的力量。 這樣的概念使很多孩子和人都處於焦慮,恐懼,痛苦和生悶的狀態,並使他們在身體和精神體內產生疾病。 然後,我們必須耗盡人民的身心力量和健康資源,並花費大量時間來對待這些人。
因此,你可能會發現佛陀釋迦牟尼認為世俗的被認為正確,聰明和勝利的概念是沒有光明的。 換句話說,普通人的想法是黑暗和愚蠢。
很多人認為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概念不會是積極的,會讓他們的孩子或人們失去對世界生活的競爭。 我不得不說他們都誤解了佛陀的教導。 事實上,積極的慾望來自無慾和沉默的狀態。 為什麼? 如果佛祖釋迦牟尼沒有慾望,他怎麼可能有49年的佛法可以說出來並拯救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換句話說,他的慾望已經被他自己昇華了。 然後,我們可能會有疑問。 他的慾望和普通人的慾望有什麼區別? 或者佛陀教學的願望是什麼? 想一想。 從這段經文中,你可能會發現它。
在狹隘的解釋中,慾望意味著污穢,如貪財,愛情色情,所以發生了對人民的仇恨,傲慢和不信任,這會玷污我們的心,從而傷害自己和他人, 讓我們受苦。所以,這種慾望的動機是自私。 在這樣的情況下,心就像大浪一樣,怎麼能安靜呢? 遠離這種慾望,就沒有痛苦。 我們的心將處於和平與沈默的狀態,這意味著內心清晰,乾淨,純潔。
“住在大冥想中,征服所有惡魔之路”,這意味著當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進行大冥想時,天上的惡魔想要測試他,並想知道悉達多是否已經消除了心中的慾望。 然後,惡魔將他的家人變成了三個美麗的女孩,他們以美麗和性感誘惑悉達多。 悉達多並沒有被他們誘惑。 相反,悉達多同化了他們。 然後,天上的惡魔成為保護和維護佛教及其經文的支持者。
“佛陀在鹿野園中旋轉了四聖諦的法輪”,這意味著悉達多談到與四聖諦有關的佛法,即苦難,積累,消滅和道(苦、集、滅、道)。 在佛教中,旋轉法輪意味著教導或說佛法。 悉達多在深刻的沉思中發現,眾生正在遭受苦難,每天都在積累苦難。 當他們有一念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時,他們就會進入道中,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意味著他們會走進佛陀的道路。
關於苦難,提到了八個苦難,即生命、衰老、疾病、死亡的痛苦(生老病死苦),離開所愛或被愛者的離開(愛別離苦),兩個彼此怨恨的人相遇(怨憎會苦),要求無法滿足(求不得苦),以及煩惱痛苦在五蘊中燃燒(五陰熾盛苦)。
這種痛苦將日復一日地累積,從而增加我們的痛苦。 只有當我們感受到這種痛苦時,我們才會想到消除痛苦。 因此,我們修道並證明道,這意味著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幫助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鹿野園(梵語是mṛgá-dāva)是印度著名的地方。 在傳說中,有兩位菩薩變身為鹿王並向人類王者獻身,以保護鹿群。 人類國王承諾並建造了一個花園來保護鹿群。 所以這個地方被稱為鹿野生花園。 這是悉達多旋轉法輪的第一個地方,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著名。
“救度憍陳如等五個人,因此證明道的果實。”當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開悟時,他想到哪一個可以得救。然後,他想起了五個人,他們是他的親戚和他的保護者,與他一起修道。憍陳如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一起經歷了苦行修行。但是,悉達多終於發現苦行的做法並不適用於開悟。悉達多然後接受了一個女孩提供的牛奶。憍陳如等五個人認為悉達多放棄了苦行,然後離開了他。在悉達多接受了一個女孩提供的牛奶後,他回到了菩提樹,坐下來不停地冥想。然後,在一個晚上,他完全開悟了。在那之後,他談到了第一部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語是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這是一部令人驚嘆的經文。然而,遺憾的是普通人很難理解。所以他不得不談論普通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東西,比如這段經文。
憍陳如等五人是悉達多拯救的第一批人,並成為他的第一個弟子,他證明道果。 這意味著他們已經獲得了羅漢的果。 所以,當我們開悟時,誰將被我們拯救? 當然,我們的家庭成員或親屬將是第一個。 然後,這些人如何開悟? 當你仔細閱讀,理解和實現這段經文時,你就會知道。
“比丘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向佛陀詢問有關前進和停止的事情。”比丘是梵文。 這意味著和尚。 它還具有突破內心的邪惡,恐嚇惡魔,淨化遵守戒律和乞學者的意義,這意味著他們修道來切斷他們的煩惱,征服內外的惡魔,服從心靈潔淨的戒律,乞求食物,以保持他們的生活,修道和消除貪心。
內心的邪惡和內外的惡魔意味著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前進和停止與如何將道付諸實踐,應該採取什麼以及在修道時應該停止什麼有關,這也是在這段經文中提到的。
“世界尊敬者的教導和訓誡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啟迪。他們合掌恭敬地承諾遵守世尊的箴言。“所以,如果你完全理解並認識到這經文,你可能會像那些佛教僧侶一樣受到啟發或開悟。
本文原作為英文: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