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34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第34章:在中間獲得道 (居中得道)
沙門在晚上背誦迦葉佛所說的教義的遺產經文 (遺教經)。他的聲音顯得悲傷而緊張。他感到懊悔,想要撤退。佛陀問他說:“你在家時的職業是什麼?他回答說:“我喜歡彈奏弦樂器。”佛陀說:“琴弦鬆動會發生什麼?”他回答道,“不再發聲了。”佛陀說:“當弦緊繃時會發生什麼?他回答說:“聲音斷了。”佛陀說道,“如果琴弦在鬆散和緊繃之間會怎麼樣?”他回答說道,“所有的聲音都響亮地旋轉。”佛陀說,“學習道的沙門就是這樣的。如果用正確的方法調心,就可以獲得道。如果在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憊的身體。如果身體疲憊,任何想法都會立即產生任何滋擾。如果任何想法發生任何滋擾,那麼修行就會被撤退。由於修行被撤退,罪惡肯定會增加。但是只要清晰,純潔,平和,快樂,道就不會迷失。“
“沙門在夜裡念誦迦葉佛所傳法教經。
他的聲音顯得悲傷而緊繃。 他感到懊悔,想要退卻。”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沒有證道成佛的老師的指導,沒有人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接受迦葉佛的指導和教導,成為佛陀。諸佛入涅槃即將入滅時,會將最後的教法,留給弟子作為智慧財產,開導弟子。這樣無形的智慧財產,可以稱為智慧財產、教義財產、智慧傳承或教義傳承。這裡就是《迦葉佛遺教經》。這部經據說已失傳。
夜裡,僧人念誦《迦葉佛遺教經》。和尚的聲音裡透著憂傷和緊繃,表示他的心情沉重而不快樂。在學佛的過程中,他感到後悔,想要退卻,這可能是每個學佛經歷過這種事情的人的普遍感受和境遇。
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如果我們決定學佛,發願成佛,就必須嚴格接受佛陀的教誨,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它不僅來自於對自己的要求,也來自於一切佛菩薩的關懷和教導。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還沒有理解道的真正含義,也無法掌握實現它的好方法。同時,他們學佛的心和心情還沒有穩定下來。
或者說,他們學佛行道的境遇,就像在河裡飄浮的木頭。也就是他們心中沒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心中有挫折,就會後悔加入學佛行列,在學佛上退縮。因此,不僅要在佛法上聞、思、修
(聽、想、行),更要懂得善用正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學佛的堅定意志和信念。在這一章中,佛陀教給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學佛,讓我們能夠輕鬆愉快地學佛。無論我們在學習什麼,這樣的方式對我們學習一切都是好的並且適當的。
佛陀問他:“你在家的時候從事什麼職業?他回答說:“我喜歡彈弦樂器。”佛說:“琴弦鬆動會發生什麼?”他回答說:“不再發聲了。”
根據每個人的智力、能力或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會給學習者好的和適當的教學。 佛教中有很多關於佛陀或禪師如何教導不同的學習者來啟迪他們的智慧的故事。
你會在這個博客的文章中找到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僧人還沒有離開家人時,他的世俗職業是弦樂器演奏者。佛陀教導他如何根據自己的世俗工作調整步調,平衡學習佛法的生活。佛陀問他弦繩鬆了會發生什麼。和尚回答說:沒有聲音了。
弦鬆了,就好像學道什麼的都不勤奮一樣。當我們懶得學什麼的時候,什麼都得不到,什麼成就也達不到,就好像沒有了聲音一樣。
佛說:“弦繩拉緊了會怎樣?
他回答說:“聲音中斷並停止。”
弦繩緊了,就好像我們在努力學道什麼的時候過於焦慮和緊張,從而使我們無法消化吸收佛陀的教義,就好像音斷了一樣停止。
佛陀說:“如果弦繩在鬆緊之間會怎樣?”他回答說。”所有的聲音都悅耳動聽。” 佛陀說,“學習道的沙門就是這樣的。。
把弦繩調到鬆緊中間,就是調弦地恰到好處,就好像我們在正確的情況下,用正確的方式學道什麼的。道什麼的都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得到,彷彿一切聲音都在悠揚地響起,那麼完美。
一個學道的和尚就是這樣。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學道的時候,都應該讓自己的生命處於不慢不急的狀態。佛陀也教導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在不悲不喜、不喜不怒的狀態,也就是讓我們的心境保持在平靜安穩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身心就會健康,思維和判斷也會更加正確。
情緒波動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判斷。當人的性格處於急躁、散漫或懶散的狀態時,其身心健康多半處於不好的境地,思維和判斷力也往往不好。因此,我們最好保持頭腦清醒,走中庸之道。
心調得恰到好處,就能得道。如果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憊的身體。如果身體疲倦,任何滋擾都會從任何想法瞬間產生。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如果用正確的方法調心,心調得恰到好處,就可以獲得道。就是說,佛陀教導僧人念頭、思想及行為當住於中道,經常保持念頭思想於正念,就是不執著於道的右或道的左。無論執著於空性或存在,或執著於過去、現在或未來,或執著於小乘或大乘,都是偏見的狀態。如果我們有偏見,就不可能得道。得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真理,把真理做到。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悟道不是出家的專利。和尚只是一種形式和身體。根據佛陀的教導,無論我們的外貌、身體、性別或種族如何,每個人都可以自證真理。
“如果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倦的身體。”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學道急躁,身體就會感到疲倦。當我們感到身體疲倦時,我們在學道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煩惱和急躁的情緒。也就是說,煩惱和急躁本身就是疲倦的身體。
初學道者,要聽從師父的指導,遵守戒律,做大量的功課,比如念經、拜佛懺悔、打坐等。與此同時,他們必須以有紀律的方式生活。並且有屬於他們的分配工作,用於管理廟寺中的團體生活。這樣的修行在寺院裡是很嚴格的,是學道的基礎,因為它是訓練心意正確的方向,同時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初學者如果不能忍受團體群裡嚴格而簡單的生活,或者急於達到設定的目標,就會在心理上感到煩躁和不耐煩。同時,他們會感到身體疲倦。
“如果身體疲倦,任何滋擾都會從任何想法瞬間產生。”也就是說,如果身體疲倦了,很容易產生相應的消極的思想和行為,抱怨一切,成為麻煩和煩惱,從而阻礙自我學習,破壞自我成就。任何滋擾都來自自我思考。因此,要想消除任何滋擾,就必須以積極的方式訓練我們的思想,以保持思想的正確和積極。任何概念或事件都來自空虛。同樣,任何滋擾也來自空虛。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思想保持在空虛中,我們可以從我們的思想中決定要發生什麼樣的概念或事件。然後,我們可能會有一些自我問題。為什麼我們讓任何滋擾從我們的思想中發生?為什麼我們要讓任何滋擾擾亂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讓任何滋擾限制我們的創造能力?作為一個聰明人,我們絕對決定不讓它發生。這種智慧和控制的力量就在自我之中。這也是我們不斷學道的原因之一。佛法的全部作用就是訓練我們的思想,使它保持在正確和積極的狀態,從而使我們不發生任何滋擾。然後,我們可以根據空性以正確和積極的方式做任何事情。
任何念頭若有滋擾,修行就會退去。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就肯定加了。 但是只要清明、清淨、安樂,道不迷失。”
“任何念頭若有滋擾,修行就會退去。”就是說,思想上的任何滋擾都會佔據我們的心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思想、行為和行動的障礙,我們就會相應地放棄修行。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當我們的思想有任何滋擾時,我們的心不可能處於清淨的狀態,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也可能不正確。這樣的事,不僅學道會發生,學任何東西都會發生。無論您在學習什麼,都適合每個人知道這樣的事件。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孽肯定會增加的。”就是說,如果我們放棄修道,我們就會誤入歧途,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偏離正直的道路。任何不法行為或罪惡都會相應地被添加。也就是說,惡業在增加。
“但是只要清明、清淨、安寧、快樂,道就不會迷失。”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保持在清淨、平和、快樂的狀態,就可以在正確的方向上得道。也就是說,處於這種狀態的心本身就是道。它是如此清晰和簡單。然而,很少有人能證明這一點。人類在胚胎中處於清晰簡單的狀態。然而,他們生來就有對世界的渴望。他們的內心逐漸被外界的環境和條件所污染,任何古怪的、扭曲的觀念和教條都在他們的腦海中種下,讓他們的內心不再清晰和單純。任何誘惑和惡習都會促使他們繼續走錯路,做錯事。
即使任何滋擾都來自自我思想,它仍然需要來自外部條件的催化劑來觸發它的發生。外境是任何事物的外相變化,飄忽不定,猶如幻影。然而,人們卻視之為現實,固執地執著於它。事實是,那裡什麼都沒有。一切都與因緣結合而發生。當人們看不清事實時,任何滋擾都會從自我的思想和頭腦中發生。人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再努力學佛,都是虛妄徒勞的。
所以,其實任何滋擾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從因緣的聯結中出現的。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不懂佛法,為了學佛而費了很大的力氣,從而使自己如此疲倦,自己也產生了很多滋擾。有句話說:“天地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間本來沒事,人自己在煩憂。)”
本章旨在教導初學者及勤奮學佛卻生活不平衡的人,並鼓勵他們。就是一句話,對他們來說,心中有很多滋擾。 但是,如果我們是那些人,我們如何消除任何滋擾呢?如上所述,無論我們學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身心處於平衡狀態,就像弦樂器的弦一樣,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所以,以適當而順其自然地方式保持是最好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需要工作的時候就工作。當我們需要休息時,我們就休息。我們在需要時研究任何東西。學道時,不急不躁,不緊張不亂。我們的步伐既不急也不慢。我們保證,我們的意志和步伐是堅定和穩定的。那麼,我們的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開悟。並且我們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最終獲得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