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08, 2021

聊聊中文字的奧妙 ─「和」與「鬥」之區別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中文字許多是象形字及語意演變而來,深含古人的智慧,我年輕時學習外文及西洋文化多年,繞了一圈,發現中國文化深奧而蘊含智慧,而且,非常玄妙,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至高的精神學。我年輕的時候不懂,反而是透過修行學佛之後,在修證的過程中,有一些特殊的經歷,才從中文佛經及中國古籍中,找到線索及答案,因此而明白並感受到中國文化之可貴。不過,今天我要聊的不是玄學。我將最近對「和」與「鬥」二字之思考,在此分享個人的心得及看法。

 

中文字「和」字,我們將它拆開來看,是中文字「禾」與「口」的組合。中文字「禾」的意思就是「穀類的總稱」。中文字「和」字有相安、平靜、和諧的意思。為什麼是這個意思?「和」字從象形字及語意來看,就是一人有一口米穀吃。醫學上做過研究,當人在饑餓的狀態下,情緒特別躁動不安,脾氣也特別暴躁,甚至在飢餓的狀態下,往往會做出衝動的錯誤的決定。當人有一口米穀飯吃的時候,他的情緒就安定下來,笑容就出現了。當然,在做任何決定時,情緒平穩就能有充分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由此推及兩個人,當我有一口米穀吃的同時,您也有一口米穀吃,我分享給您一口米穀飯吃,您也分享給我一口米穀飯吃,當我們彼此分享食物給彼此,您和我的情緒都同時安定,我們彼此面對面都出現笑容,我們彼此的內心充滿快樂和安祥。這就是中文字「和」的原始語意由來。有一句成語「和樂融融」,意思就是說,大家快樂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當大家在一起聚餐的時候,特別呈現出和樂融融的景象。

 

所以,我們會發現中文字「和」的原始語意是來自非常單純的善良的人性,是沒有預設任何條件、立場和限制。沒有說,如果你不聽命於我,我就不給你一口米穀飯吃。所以,「和平」的意思,即是彼此相安、平靜、和諧並且平等。如果有任何一人提出任何的條件及限制那就不是平等。當雙方既不平等,那怎麼可能彼此相安、平靜及和諧?

 

如果有人對另一個人說,你必須聽命及服從於我,我就施捨你一口米穀飯吃。這就不是「和」。如果那個人又說,如果你不肯聽命於我,我就故意砸掉你的飯及碗,剝奪你吃一口米穀飯的權利,這就叫做「不和」。就是彼此不和平,不相安,不平靜。當強凌弱,當強勢的一方預設條件及限制要求另一方遵從時,這就不是「和」。如果您分享給別人一口米穀飯吃,這個人吃了這一口米穀飯後卻去做盡所有壞事,那這也不叫做「和」。這叫做幫助他人做壞事的幫凶。

 

「不和」這就是「鬥」的開始。中文字「鬥」的象形及語意是,兩士各拿長條兵器互相對立而站。兩士就是兩個人的意思。長條兵器延伸成各種兵器及各種方式及方法。兩個人使用武器和方法互相對峙,爭出勝負,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就是中文字「鬥」的原始含意。

 

所以,中文字「鬥」是對立的兩個人,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有著極大的差異。有一方他們為了爭取及維護自己主觀立場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利益,而想要去鬥倒對方。而另一方也為了維護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利益而防衛。無論如何,當一個人內心還一直固執地要去鬥倒對方而不罷休,甚至不擇手段要對方服從於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利益,這個人首先就被自己的分別心及思想所困,這一局其實就先輸了,可惜,他自己並不清楚這一點。為什麼?當一個人內心不和時,將讓自己與他人對立,當他的內心與他人對立時,其實他就已經將自己陷入困局。

 

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字的奧妙。外國文化也普遍存在二元的對立的異議觀點。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屬於黑的觀點,那就是屬於白的觀點;如果不是「是」,那就是「非」;如果不是跟我有同一觀點和信仰,那就是異類,對於異類可誅可滅。這樣的文化觀點,很容易去扇動廣大民眾族群的情緒及仇恨,導致彼此對立、鬥爭和戰爭。就我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外國文化甚少有中國一元的融合觀點。

 

中國自古以來因為具有一元的融合觀點,是故能將四分五裂的中國族群統一成一個大中華。一元的融合觀點是來自於中國古老的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融合而來。所以,自古在蘊涵中國道德文化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存在族群對立及歧視的問題。當然,外國文化也有很多優點,我從西洋文化中也學習到不少良好的知識,例如,民主、民權、自由、平等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共同將中西文化優良的文化觀點融合,我相信對世界和平都能造成深遠的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