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13 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三章:詢問道和宿命
一位沙門問佛陀:“通過什麼原因和條件,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命運,並了解它到達道?”
佛陀回答說:“淨化自己的心靈並遵守我們自己的願望可以到達道,如磨鏡子 ,除去污垢,保持明亮; 切斷慾望,沒有要求,我們肯定會獲得宿命。”
沙門(Sramana) (श्रमण śramaṇa) 是梵文的音譯。在佛教中,「沙門」的意思是「和尚」。問這個問題的沙門還沒有達到道,還沒有成佛。他和一般人一樣,渴望知道自己的命運。
自古以來,算命就在世界各地。而且,算命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關心什麼的問題也大不相同。如果我們不是沙門,我們怎麼可能關心他的問題?但是,我希望你知道他的問題和佛陀的回答是真正關心我們的命運。
每個人的命運因人而異。
不要擔心別人的命運與我們的期望不符。 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無論好壞,都必須經歷。
我一直在關注我的興趣,並研究了一段時間親戚的命運。 我發現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 你的命運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 你所期望的某人的命運可能不是你所期望的。
最後,我有一個經驗。 不要把你的夢想、需要和期望強加給有自己夢想和命運的人,因為你的夢想不是別人的夢想。
你的命運不是別人的命運。
只要別人不做對自己和他人有害的事情,就不要在意或擔心別人的命運。
例如,某人的頭腦只是希望其配偶成為一名醫生,以便他們能夠過上穩定而富裕的生活。 但是,你怎麼知道你的配偶會在未來創辦一家公司,並成為擁有價值超過1500億美元公司的老闆。
反之,有些人心裡有一個很大的夢想,希望自己的配偶經營一家公司,賺很多錢養家糊口。 可是,他們又怎麼會知道,他們的命運沒有財富。
最後,他們過著貧困的生活。
如果我們認為正確,請堅持我們自己的夢想,因為我們的理想命運在等著我們。同樣,我們想做的事,也只是遵循我們的直覺和理性思考,因為我們應該為自己負責,我們的夢想和命運不是別人的夢想和命運。
所以,請尊重別人的夢想、選擇和命運。
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請堅持我們自己的夢想,因為我們理想的命運在等著我們。所以,中國有句古話,“千金難買早知道”。
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會走向自己的命運。
無論我們的命運是好是壞,都可能改變命運,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
如果我們在厄運中,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答案是肯定的。 無論我們的命運是好是壞,都可能改變命運,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
為什麼?
如何?
如果算命告訴我們有一個好的命運,我們不需要太早高興。 因為,如果我們不努力,做好我們生活中的好事,我們怎麼可能有好的命運呢?
相反,如果算命告訴我們的命運可能不如我們所願,我們就不必每天都沮喪。 只要我們做好事,特別是善行,比如學佛,壞的命運絕對會因我們努力做好事而改變。
在佛教中,命運類似於某人必須承擔或享受的某種報應的後果。
在佛教中,命運類似於某人必須承擔或享受的某種報應的後果。 那是因為它在過去的生活中做了什麼,這就是原因。 我們稱之為業力,行為和行動的力量。
前世若有善業,善行善業之力,今生或來世皆有報應之善果。
反之,在前世,如果我們曾經做過惡業,惡行惡業的力量,我們將要承擔今生和來世報應的惡果。 我們稱之為定業。
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有很多方便的方法可以消除我們的定業。
只有徹底消除我們的惡業,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幸福。
大多數人同時擁有善業和惡業。 只有少數人有純善業或純惡業。 在佛教中,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惡都會被我們自己的神識記錄下來。它類似我們現在知道的軟體,可以記載一切資料。
我們死後在異世界,會被地獄之王審判,他是某種神,實際上是菩薩。這位菩薩可以從我們的神識(軟體)中調閱過去生中所做的一切好或壞的事情,然後決斷或建議我們的來生命運的走向及去處。
我們如何確定知道自己的命運?
佛陀的回答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我們還有一個問題。 算命說的是真的嗎? 不一定是真的。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能半信半疑。
那麼,我們如何確定知道自己的命運呢?
佛陀在這章的回答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沙門想學佛。 他想做美德的事情。 但是,他對自己的命運,以及如何理解道、如何達到道有疑問。 你知道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命運成為沙門。
如果我們前世沒有做過任何好事,我們就不可能成為沙門。
此外,如果我們在前世曾經是沙門,而我們沒有發誓來世成為沙門,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在此生成為沙門。
機遇與命運的好壞,全憑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決定了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好機緣好運不會無緣無故從天而降。
一些修行好、業力好的和尚,下輩子會轉世為王或富翁之子。 這就是所謂的福樂的報應或喜樂的福報,是善業的結果。 因為他們前世有善緣,善業,所以在今世,他們還有更多的機會和緣分來學佛。
但是,如果他們不抓住機會和命運繼續學習佛法,而沉迷於世間的享受,他們死後就有可能陷入三惡道。 其實,他們現在的許多報應都是在今生的惡道上。
所以,機緣好不好,全憑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決定了什麼,做了什麼。 好機緣好運不會無緣無故從天而降。
如果我們不依靠算命,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命運? 這個問題與沙門向佛陀提出的問題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沙門的目標是悟道達道,而一般人的目標是達到世間的幸福。
道對沙門有很大的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想成為沙門的原因,因為他想通過沙門的行為、行動或思想的實踐來達到道。
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
什麼是道?
在第二章中,佛陀提到了什麼是道。
如下:
第二章斷慾不求
佛言:“出家者,成沙門,斷欲,除愛,認自心之源,證得佛法,證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不固道,不積業,無念,無為,不修,不證,不體驗連續的層次,但達到自己最高境界的,叫做道。”
進一步的解釋你可以參考並鏈接到以下內容:第2章:斷欲不求(第二章 如何學佛達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狀態),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篇文章。
上面提到的道境,與佛境是相似的。 它是佛道的一部分。 但是,它並不完全相同。 無上道是佛道。 如此無上之道,才是我們誠心學佛所要達到的目標。
第二章中提到的道與佛陀的無上道有什麼區別? 總之,第二章所說的道,只是為了自救自解脫。 這種能量只是用於自救(自度)。 但是無上佛道是建立在完全自救自解脫的基礎上,以慈悲喜樂為基礎,才能有救度眾生脫離痛苦(人生苦海)的能力。 所以,這種能量不僅可以用於自助,還可以幫助他人。
正如我們在第12章(20)《(第12章﹝20﹞):善於了解方便難。》中所說的,每一個佛陀都有自己的方便方法來救度和解脫眾生的痛苦。
這些方法非常多樣化,其中一些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它非常靈活和創造性,甚至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你見過他們,你可能會想大聲說:“真是個瘋子!(例如,濟公,濟顛) 。”(註: 我說這句話,沒有貶低佛菩薩的意思,請不要誤會了!”What a crazy man!
(真是個瘋子!)” 在美語用語上,在某些情境上,反而是在讚許這個人,不按牌理出牌,頗有才華和創意!)
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具有很好的意義。
你可能有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不是沙門,對學佛沒有興趣,道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具有很好的意義。
佛回答說:“清淨自己的心,遵守自己的心願,才能悟得道,如磨鏡,除垢,留光;
斷慾不求,必定得命。”
總之,佛陀所說的就是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讓我們的心在平靜和清明中。 不要掉進慾望的深淵,因為一旦掉進慾望的深淵,在黑洞裡,我們怎麼可能爬到廣闊的土地上,看到燦爛的太陽,繼續朝著我們的目標前進,從而遵守並完成我們自己的願望?
沙門的願望是自我拯救(自度),然後有能力拯救他人(度他)。 即成佛。 你的願望是什麼?
我們的心就像魔法水晶球或魔鏡,可以出現任何事物並預言我們的未來。
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慾望,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要求。 這種貪婪的心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犯罪。 就好比塵土,會污染我們的心,遮住心的光芒。
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 我們稱之為心鏡。 這樣的心鏡會自己發光。 它就像魔水晶球或魔鏡,可以出現任何事物並預言我們的未來。
這不是童話,而是真實的。
“魔鏡! 魔鏡! 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魔法水晶球! 魔法水晶球! 告訴我隱藏的金寶藏在哪裡? ”
哈! 哈! 問問我們自己的心鏡是可以的。
有人稱它為第三隻眼,它可以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這也是每一個人的自性。 自性也如寶珠,可以隨心所欲。 這樣的寶珠,可以照亮我們的生活,照亮我們的未來。
它是如此珍貴。
我們無意義的、無止境的慾望和要求,不僅會擾亂和毒害我們清靜的心,還會遮蔽內心發出的光芒。 一旦心如明鏡被厚重的灰塵沾染,那是無盡的慾望和無謂的苛求,心的光輝就消失了。
在黑暗中,我們怎麼能從自己的心鏡中看到任何東西?
停止貪婪,對內外身心沒有無謂的苛求,我們的心會再次閃耀,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心鏡中看到任何關於我們的事情。
那麼,我們肯定自己知道自己的命運。
所以應該切斷的是那些無意義的、無止境的慾望,這些慾望會滋生我們的貪婪,讓我們對他人做出有害的事情,使我們成為一個有罪的人。
傷害別人其實就是傷害自己。
因此,停止貪婪,對內外身心沒有多餘的要求,我們的心就會重新發光,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心鏡中看到任何關於我們的事情。
那麼,我們肯定自己知道自己的命運。
對沙門而言,斷欲無求是學佛非常重要的修行。我們無法一步登天。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任何外部或內部原因和條件的影響。 所以心很容易被感動(或動搖),從而處於混亂之中。
一旦我們的心被感動(或動搖),我們就無法清楚地看到和判斷任何事情。
所以斷欲無求就像磨鏡,要循序漸進。
斷慾不求,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 雖然我們不是沙門,但我們也從佛陀的教導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英文: Chapter 13:
Ask about the Dao and desti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