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7, 2022

第36章:輾轉掙扎獲得勝利。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36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六章 輾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36章:輾轉掙扎獲得勝利。

佛陀說:人們離開邪惡之路後,他們很難成為人類。既然他們成為人類,他們就很難除去女身而成為男身。 既然成為男性,他們就很難完全擁有六根 既然他們完全有了六根,他們就很難在國家中部出生。 既然他們出生在國家中部,他們就很難遇到佛陀的世界。既然他們遇到了佛陀的世界,他們就很難遇到修道這件事。既然遇到修道這件事,他們就很難樹立信心。 既然他們建立了信心,他們就很難發起菩提之心。既然他們開始了菩提心,他們就很難不修行也不做證明。

 

 

如果一個人前世在人間做過惡事,那麼這個人死後會投生到惡道世界。本章所講的是,人在惡道中所受的苦滅除消盡之後,這個人終於離開惡道,可惜仍然很難擁有福報。如果這個人幸運地是人類,那麼這個人想要有什麼好運還是很不容易的。這個人如果有幸得到世間福報,還是很難遇到佛法。如果這個人有機會接觸佛法,也很難有信心學佛。就算這個人有信心學習佛道,但也會有很多的自我障礙,需要他去克服。也就是說,要成為圓滿的人,要學佛中的道,是不容易的。如果我們有幸知道這個部落格博客,並遇到佛陀的教義,那是我們的幸運和福氣,我們應該知道珍惜自己的身體來學習佛教中的道。

 

在佛教中,一個輪子裡有六道世界,這是一種象徵寓意,人類會根據自己的業力輪流往生六道世界。也就是這個人前世的所作所為,決定了這個人將投生到未來的哪個世界,就像輪子在不停地運轉,人的生死都在命運的輪子裡轉啊轉啊!人難以擺脫這種輪迴的命運,除非這個人自證佛道並成佛。那麼,這個人就永遠擺脫了這種六道命運的輪轉。

 

這輪子中有三種善道世界,有三種惡道世界。惡道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人道不屬於畜生道,而是屬於善道世界。天道也是善道世界之一。菩薩道屬於善道。所有這些道路徑都包括具體的形式和幻影。也是人精神中的某種世界,表現在人的心或腦中,如夢似幻,讓人感覺如此真實。

 

當一個人及其靈魂做了好事,它就會存在於善道世界中。但是,當一個人及其靈魂做了邪惡的事情時,它就會存在於惡道世界中。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形式和外觀,以及內心的實質感受是福還是苦。大多數情況下,人類的靈魂所做的將表明它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世界,是善,還是惡。即今生所造之報應,所謂的現世報。有善報,有惡報。

 

佛說:“人出離惡道後,很難成為人。”

 

當一個靈魂終生在惡道世界中受苦,最後終結時,這個靈魂便立即離開了惡道世界。也就是,這個靈魂的肉身形態,死在了惡道世界,又會以另一種新的肉身形態重生到另一個世界。例如,以畜生道的畜生形態受苦,挨打挨餓的流浪狗死後投生到另一個世界。但是,這個靈魂很難以新的人體形態重生於人道世界。那麼,如果很難成為人類,這個靈魂會在哪個世界以新的身體形式出現?

 

這個靈魂有可能投生到天道世界和修羅道世界。兩者皆屬善道。有三十三個天道世界,有的天道世界沒有佛法,也就是沒有佛陀在哪裡教化眾生。阿修羅類似於天人。修羅道的世界充滿了仇恨,他們總是與另一個天人戰鬥。阿修羅雖然有機會聽聞佛陀的教誨,但阿修羅卻有著嚴重的仇恨心,以致阿修羅無法好好學佛。

 

天道中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之一,有一名為長壽天。即在長壽天,眾生有長壽。長壽天堂被認為是佛教的八難之一。靈魂一到長壽天,其心意就處於深沉的安定狀態,不去想什麼,也不在乎什麼,直到長壽天的生命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在這段時間裡,這個靈魂並不關心佛陀的教誨。也就是說,長壽天的眾生沒有機會學習佛陀的智慧和開悟。故長壽天眾生很難學佛。

 

這個世間有眾生,不作惡事,所相信的戒律,真誠奉持讓其心安,願意往生福地。他們甚至不知道佛陀的教導是什麼。這樣的眾生,有可能投生到長壽天的世界,享受其中的福壽。

 

在佛教中,人道世界被認為是眾生學佛的最佳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有佛法。惡道世界的眾生受苦受難,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即使在人道的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在受苦,沒有機會接觸佛法。同時,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地方不存在佛教。綜上所述,眾生出離惡道,遇到佛法的機會很小。佛陀說:“很難擁有人的身體。人也很難聽聞佛法。”所以,身為人類,有機會接觸佛法,聽聞佛法,是何等的幸運。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佛陀說:“既然已經成為人,就很難去掉女身,而要成為男身。”

 

在古代信息封閉的時代,人類的女性更加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嚴重鄙視,受到嚴重不公平的對待。女性的地位很低。此外,女性的身體比男性的身體更弱。有些家庭不喜歡女嬰,因此虐待女嬰,甚至無情地殺死她們。所以女性比男性更痛苦,女性學佛的機會更少。即使在今天,男女不平等問題仍然存在於許多國家。沒有佛教的地方很多,那些地方的女性還在受苦。

 

因此,當眾生離開惡道,幸運地成為人類時,眾生成為女性的機會多於成為男性的機會,因為他們必須在生命中不斷地受苦。在現實中,女性身體確實很難變成男性身體,除非接受變性手術。但是,在佛教中,有一個概念是去除女性身體成為男性身體。

 

在佛教觀念中,男性身體的概念具有像徵意義。它認為男性的身體越強壯,越有福氣,越有機會學習佛教中的道,從而肩負起拯救眾生擺脫痛苦的責任。

 

如果一個女人願意聽從佛陀的教誨,願意學佛的道,願意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願意承擔起救度眾生的責任,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她就與世俗的男身無異了。她日後一定能成佛。在佛教中,這就是去除女性身體成為男性身體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女性,你要知道不要輕視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無論你是男是女,在佛性空性中都是平等的。就算是女性,未來也能成佛。

 

佛陀說:“他們既然化為男身,就很難完全擁有六根。”

 

眾生若出離惡道,僥倖化為人之男身,則難有六根。在佛教中,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完全有六根,就是這些功能正常,能好好地使用。即不失明,不聾,不啞,手足不殘,沒有智障,也沒有精神問題。

 

在佛經中,佛陀曾說過,出離惡道而投生為人的人,要嘛是短命,要嘛是地位低下的人。他們要嘛成為主人的奴隸,要嘛經常被使喚做事。有的甚至沒有完整的六根,甚至被虐待而死。

 

也就是說,那些做了很多惡事而投生到惡道世界的人,每時每刻都在受苦。等他們結束了惡道世界的生命,重生到了人界,就算他們成為了人間的男性,他們的生命還是要受盡折磨,直到再次死去。再次重生於惡道世界。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這樣的輪迴痛苦,直到他們有念佛、求佛救度他們從痛苦中解脫的念頭。因此,他們才有機會擺脫這種輪迴之苦,有機會成為一個好人,過上好的生活,接受佛陀的教誨。

 

佛陀既不輕視這些眾生,也不忽視他們的痛苦。佛陀曾說過,這樣的眾生,在他們自己結束痛苦之後,終有一天會成為佛陀。然而,在這期間,在成佛之前,他們不得不承受他們所想所為所帶來的後果。這些生命既然有邪惡的思想,做了邪惡的事,那麼痛苦的後果當然要自己承受。沒有人需要為他們承擔任何責任或為他們承受任何痛苦的後果。現在,我們了解了因果之間的這種關係。如果我們是明智的,我們最好對我們的每一個想法、我們的行為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保持謹慎,不要傷害自己和他人。

 

眼睛、耳朵、鼻子和身體的不完整和任何故障都很容易被自我和公眾發現和感受到。這樣的自我主體顯然可以感受到痛苦。他們可以得到群眾的幫助。然而,心的不完整和任何故障都不是這樣的。那是因為它不容易被感覺到,因此不容易被改善和治療。

 

有些人有完整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身體,這些功能是正常的。他們也有工作、婚姻和家庭。他們的智商也很正常。而他們的人際關係似乎也很正常。但是,他們有嚴重的情緒障礙或精神障礙問題,他們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感覺到,只是把它當作人格問題。無論是自我主體還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他們的情緒、生活和工作都受到這位主體情緒障礙的嚴重影響。但是,他們認為這不是某種問題,只是認為他們遇到了不幸的命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痛苦,也沒有想到請求佛陀來幫助他們擺脫這種痛苦。他們也不可能有求醫生幫忙的念頭。有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問題。但是,很少有人對這些問題有自我清楚的了解。

 

那些遇到情緒障礙問題的人很容易通過口頭暴力,身體暴力或精神暴力來傷害他人。同時,他們也很容易因不良飲食習慣、吸毒、酗酒或吸煙成癮而傷害自己,以逃避精神壓力。他們也具有破壞性行為。由於他們的情緒風暴,他們甚至在非理性的情況下殺死他人或自殺。這樣的問題對於人類的男性來說比對於人類的女性來說更加嚴重。

 

六根不完整的人,生活中的痛苦更多。當他們今生有機會接觸佛陀的教法時,他們能學到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由於六根不完整,他們學佛有很多障礙。那也是因為他們個人的因果關係還沒有接近完美的狀態。世上有很多人,看似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容貌,卻有情緒障礙或精神障礙。事實上,他們的工作和家庭關係都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

 

觀察世界上人類,尤其是人類的男性,很少有人擁有完整的六根。第六根的心智通常出現故障。那是因為大多數人在情緒障礙或情緒困擾中都有問題。通常,一個家庭中會有一到三個家庭成員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情況會相互影響。但是,這個問題很容易被群眾忽略。特別是,人類的男性很容易忽略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和治療。

 

這種內心的痛苦,是自己難以察覺的。如果情緒障礙的狀況很小,可以通過健康的飲食,運動和積極的思維來改善它。學習佛教也很有幫助。但是,如果情況非常嚴重,最好詢問醫生如何治療。

 

如果我們想學佛,想要成佛,擁有完整的六根是條件之一。

 

佛陀說:“既然他們完全擁有六根,但是很難出生在一個國家的中部。”

 

一個國家的中心通常是一個具有更好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領域。它通常也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主要中心。它對各種知識也比較寬容。那些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人將很容易吸收任何類型的知識並擁有相對廣泛的知識。所有這些都將幫助他們具有良好的經濟能力並過上更好的生活。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幸福的地方,那些幸運地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人將是有福的人。

 

然而,不是每個國家都有佛教。在一個國家的中心,有佛教的知識,有教師教佛教,在世界上並不多。那些在這些地方出生的人會更有機會了解佛法的知識並遇到上述這些上師。也就是說,他們很幸運有更多的機會減輕生命的痛苦。

 

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擁有六根,出生在國家中部的人,比例並不多。所以,脫離惡道成為人類的人,也很難得到這樣的加持。在極度飢餓和艱苦的地方,幾乎沒有佛教。有人說這是人間煉獄。

 

即使在今天,這世界也有很多貧窮的地方,人們在那裡沒有電腦和網際網路。他們缺乏信息和知識,並且在戰爭中受苦。他們甚至從未聽說過佛教,然後死亡。在某些國家,即使人們擁有電腦和互聯網,也會阻止許多信息。就算連信息都沒有封堵,有機會接觸佛法,有心學佛的人也沒有那麼多。

 

技術的進步使我們更容易學習任何知識。我們是否出生在一個國家的中心相對不那麼重要。不管你在哪裡,如果你曾經在這個部落格博客上讀過任何關於佛教的文章,從中學習知識,心中有信仰,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你真的是一個有福的人。

 

佛陀說:“由於他們出生在一個國家的中部地區,因此很難遇到佛陀世界。”

 

佛陀的世界有三種含義。第一個含義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間,或者佛經中提到的其他佛在世的時間。比如彌勒佛的世界,就是彌勒佛生活的時間。釋迦牟尼佛教導說,下一個佛要降生於世間,就是彌勒佛。

 

第二個含義是佛教存在的時間。它還包括佛教存在的地方。佛陀說,當人們讀佛經時,就好像他們面對佛陀的教導一樣。也就是說,有佛教經文的地方,就有佛的存在。當您在此部落格博客中閱讀佛教經文時,就好像您面對佛陀的教導一樣。

 

第三個含義是一位真正證明佛教中道的果實並實現佛教的時代。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代到第六代禪宗大師創造了佛陀的世界。這些禪宗大師都是現世證悟成佛。

 

在空間裏,當靈魂脫離惡道,成為六根完整之人的男性,幸運地出生在一個文化和經濟繁榮的國家中部,他們仍然很難出生於佛陀在世的時代。佛的世界是怎樣的,如我們之前所述。現在我們知道了,眾生做了惡事傷害別人之後,會有這麼一個艱難的過程。

 

佛陀說,不管人是什麼種族,不管人的信仰是什麼,都會有一個記錄事情的神與他們一起出生,記錄他們的所作所為。世上知道這種事並願意相信的人很少。如果人做了神所記載的惡事,肯定很難生到福地,生到佛的世界。

 

據佛經記載,凡生於佛的世界,隨佛修行的信眾,曾是釋迦牟尼佛在天上的眷屬。 他們為了保護佛教而跟隨釋迦牟尼佛出生在這個世界。也就是說,這些人擁有至高無上的美德和祝福。他們來到地球有很好的目的。故能生於佛陀的世界。

 

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做好事,我們會更容易生在佛陀的世界。如果我們有幸生在佛陀的世界,就知道應該好好珍惜。

 

佛曰:“既遇到佛陀的世界,很難遇到修道。”

 

許多人與佛的世界存在於同一時空,可惜他們不知道佛的存在。既然不知道佛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佛道的存在。

 

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有中文的佛經。其中有一些是從中文翻譯成英文。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些經文。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不知道找到它並學習它。

 

人類寧願花重金研發高科技武器,互相殘殺,或者互相恐嚇,也不願花時間學習佛的智慧,提高彼此的智慧水準,提高人類的智慧力和生活的品質。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儘管人類擁有高科技產品,享受應用的便利,包括信息交流以拓寬知識層面,但仍有很多人患有精神疾病。那些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通常也有身體疾病。而且他們的收入通常相對較低,壽命通常相對較短。

 

學習佛陀的智慧,利己利人。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自我和世界的真相,從而幫助我們改善頑固的觀念,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延長我們的壽命。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能力造福他人,幫助他人。這是一種無形資產,但往往被公眾所忽視。

 

很多國家都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事實上,這是一個有偏見的概念。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應該在於智慧的軟實力。人民的智力、智慧和素質,才能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的強弱。

 

在這個佛的世界,很多人都擁有了舒適的物質生活。可惜,他們沒有心去了解佛法,也沒有心去學習佛教中的道。那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遇到日常生活中修道的人,和佛教中的道。

 

“道”有兩層含義。 第一個含義是佛教中的道。

 

第二義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行道,因心得悟而有智慧,能將佛道知識傳授給大眾,以啟迪他們的智慧。比如和尚、禪師、菩薩、佛陀就是這樣的人。

 

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佛陀世界的人,也很難遇到上面所說的那些人。如果你有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值得我們尊重,向他們學習佛法。也就是說,你有幸遇到了道,因為在他們的引導下,總有一天你會明白道是什麼。

 

道之義,有狹而淺之意,也有廣而深之義。根據一個人的智慧程度,上師會給他們不同的開示。道的不同含義已經包含在這42章中。只要讀完這42章,你就會對道的概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佛陀說過,眾生必須得到極大的祝福,才能遇到佛菩薩,然後才能遇到佛經,然後才能遇到佛道。

 

佛陀說:“由於他們遇到了道,他們很難提高信心。”

 

在這個重物質生活而刻意忽視精神生活的世界裡,即使人有幸遇到佛教中的道—佛道,也很難對它產生信心。

 

很多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曾經生起一個念頭,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他們學佛的信心開始動搖了。那也是因為他們的智慧和穩定的軟實力還不夠。

 

對學習佛教中的道有信心非常重要。它將幫助您繼續學習佛教。學佛是為了緩解生活中的煩惱。如果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學了很多煩惱阻礙自己,那是因為你自己的智慧不夠。這自然會影響你學佛的信心,也會導致你離開佛門。

 

任何名詞,術語,單詞和表達都只是一個代號。它只是幫助我們理解一切。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不要被那些代號所束縛。這個非常重要。只有當我們擺脫這些代號的束縛時,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學佛的核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樹立起學佛的堅定信心。這是為了避免代號的主觀概念造成的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必須將文字相拋除。

 

許多人以學術研究的形式學習佛教。我不建議你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佛教,因為佛教不是用來做學術研究的。不管你學佛的大學多麼有聲望,拿到什麼相關的佛教學歷證書,都不能保證你能成佛。相反,這可能是你成佛的障礙。學術研究只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和增加對佛教的認識。這只是學佛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成佛,我們甚至必須擺脫佛教的知識。

 

道是什麼。道本身是清淨、清靜的。那是我們的心和生活。

 

佛說:“他們既然有了信心,就很難發菩提心了。”

 

“菩提”一詞是梵文。“菩提”本為樹名。由於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坐禪開悟的,所以用“菩提”這個詞來表示開悟。釋迦牟尼佛通常用“菩提”一詞作為“覺悟”的意思。

 

因此,“菩提心”一詞,通常是指證悟之心、成佛之心。“菩提心”一詞是梵文。 發菩提心,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佛。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就是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和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心,會自發地驅使自己認真而刻苦地學佛。

 

有的初學者主觀上認為修行學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成佛對他們來說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認為只要與佛菩薩關係好,就可以修福。佛菩薩能夠保護自己平安就好。

 

換言之,他們只求今生的祝福與平安。他們沒有額外的心智和堅定的意志去成佛。 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很難有這樣的誓言,除非他們有很好的加持。

 

佛教上師會帶領初學者發菩提心。通過這樣的菩提心的加持,初學者在佛教上師的帶領下,就能明白佛法的意義。

 

如果我們對學佛有濃厚的興趣,我們不僅要對佛教有信心,還要發菩提心。

 

佛陀說:既然發了菩提心,就很難不做修行、不證道果。

 

當這些人發起菩提心(bodhicitta)時,立即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那是因為要達到這樣的動機並不容易,他們做到了。

 

從那時起,這些人在接受佛陀的教導和佛教上師的教導時,就會有很多功課要做。 根據佛教上師的不同教學,所有這些家庭作業都會有所不同。什麼樣的教法你能接受,能激發你的智慧,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教法。

 

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所受的教法,確實可以引導你證悟成佛。如果心中有疑惑,不妨稍作停頓,稍等片刻。如果你確定是老師帶你誤入歧途,你必須盡快想辦法離開。

 

遇到一位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上師並不容易。他的行為也可能讓你懷疑。這時候,你也不妨多駐足觀察。如果你確定老師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不要在心裡懷疑。 跟著上師的教導,自己的修行就會向前推進。

 

通常,教師在帶領群眾實踐時,會注重普適性的教學方法,即大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法。這種普遍的教義在所有宗教中都是正確的。然而,更深層次的佛教教義將超越這一切。如果你不是很聰明,很有智慧,你將無法理解這部分。

 

總而言之,普遍性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有技巧的有為法。但是,深度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沒有任何技巧的無為法。這兩種方法都不應該偏向任何一方。換句話說,不要執著於任何方法。

 

對於那些長期發菩提心(bodhicitta),並且努力修行佛法(Dharma)的人來說,他們很難放下佛法(Dharma)。也就是說,很難不去實踐佛法,不去證明佛法。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執著於修持佛法(Dharma),而努力去證明它。但是,這樣的思想和行動也必須被打破。即破除對佛法(Dharma)的執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讀過從第一章到本章的文章,你會發現有很多章節都提到如何將佛法(Dharma)付諸實踐。把佛法(Dharma)付諸實踐並證明它是不實踐和不證明佛法的基礎。不行不證的智慧,始於行證。這個我們要明白。

 

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佛法的修行,卻說他是在不修行、不證悟的狀態,是在成佛的狀態,我們現在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們沒有經歷過佛法(Dharma)的修行,例如行善、布施或去除色欲,並說他的智慧已經被啟發,直接在佛性中,我們知道他是自欺,也是在欺騙別人。

 

如果我們真正體驗佛法(Dharma)的修行,我們的智慧真正得到啟發,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就會自由自在,但並非沒有規則、原則和尊重。無論我們在睡覺、工作或做任何事情,我們的思想都處於清晰、純淨、平靜的狀態。任何消極的思想,或任何意圖傷害他人的想法,都不可能存在。如果我們有任何想法要出現,我們只考慮如何幫助人們從他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是因為我們長期經歷佛法的修行,使我們的心達到了穩定的境界。在這種狀態下,保證我們在現在和未來的每一個生命中都在佛陀或菩薩的道路上。

 

綜上所述,當一個靈魂出離惡道時,這個靈魂需要在道德和智慧上經歷很多的考驗,在它的每一個生命中都經歷很多的掙扎,這樣這個靈魂才有可能戰勝自己,獲得最後的勝利——成佛。


8月 21, 2022

第35章:污穢一經清潔,便存在光明。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35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35章:污穢一經清潔,便存在光明。

佛陀說:就好像一個人用鐵鍛造去除浮渣,然後成為器皿一樣,這樣的器皿又精緻又好。 學習道的人去除內心的污穢,他的修行是清淨的。”    

 

道是佛教中的道。學佛學道,猶如煉鐵除渣。鐵礦石經高溫火燒後浮出渣滓,並且在去除渣滓後,剩下的鐵更加純淨,再持續將之千錘百煉,不斷敲打,一個鋼製的器具就這樣完成了。這就是煉鐵成鋼。鋼的硬度比鐵的硬度好,也不容易生鏽。

 

這樣的器物精巧好用,如此完美,能夠被好好地使用,就好像學道的人,使自己成為有用的人,肩負著佛法的傳承,使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從而使他們到達由自己努力建立的福地。這樣的福地不在別處,而是在他們心中。也就是說,此時此刻,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那是因為他們純潔的心在那裡。

 

什麼是學佛學道?總之,真正親見佛性並能自在地應用,是學佛學道的過程和目標。人學道,猶如煉鐵成鋼,成為有用的器物,成器成材。這個人要經過嚴格的人生修煉,才能去除惡念,磨掉惡習。生活中的嚴格訓練,就像鐵礦石在高溫的爐子裡被熊熊的大火燃燒一樣。意味著生活中的修煉是非常嚴格的、艱苦的,甚至是痛苦的。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產生清淨的心和堅定的信念。

 

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住的地方都像是一個火爐,把鐵礦石燒了,然後千錘百煉,可以鍛煉我們學道時的心性和性格。這意味著通過接觸人、接觸任何事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邪惡思想和行為能夠逐漸消失。生活中的嚴訓,不是把自己孤立在人群中,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把自己置身於人群之中,從而訓練自己的心開明、正直、純潔,訓練自己的心溫柔慈悲,以培養學道剛毅的意志。

 

學道者去除心垢,修行因此清淨。

 

污穢就如同上面所說的渣滓,去掉之後,我們的心就變得更純潔了,可以容忍任何來自外界的攻擊,比如羞辱、任何消極的思想或邪惡的行為。這樣的過程就好像沒有渣滓的鐵礦石經得起千錘百煉。

 

心中的污穢是什麼?也就是說,對任何人、對任何事、對任何情況或對任何關係,一個人都有貪、恨、怨、痴情、狂妄、猜疑、嫉妒、諂媚、狡猾、謊言、殘暴、鄙視、自私或陰險的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貪、瞋、痴、慢、疑的心。所有這些都是消極的狀態和情緒,能夠驅使人做任何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這些狀態和情緒定義為內心的污穢。我們的初心就像一塊白布,那麼白,那麼亮,那麼乾淨。那裡沒有負面的狀態和情緒。當這初心,這塊白布在被許多黑點弄髒了的時候,我們認為它被污染成黑色了。這個概念是,有污垢的心是被污染的心。

 

當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我們的心乾淨明亮,處於空淨的狀態,沒有思想 (清淨明空、無思無念)。然而,當我們出生於世間,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的心智就開始不斷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激發我們的各種思維,使我們產生任何不同的情緒。如果我們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自我認知,我們很容易產生任何消極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甚至是邪惡或扭曲的思想和行為,傷害自己和他人。在這樣的成長和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說我們的心被污染了,充滿了污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待人、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再用我們原本真誠的心,而是任何被污染的心。當我們用被污染的心去對待人或處理任何事情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者破壞任何事情,或者破壞任何好事,甚至最終傷害自己。為什麼?沒有污穢的本心好比明鏡,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也好比明眸,可以讓我們看清真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保持頭腦清醒,讓我們冷靜下來做任何正確的事情。然而,我們的污穢之心,就像是一面蒙上厚厚的灰塵的鏡子,無法讓我們看到自己,又像被蒙蔽了的眼睛,無法讓我們看到任何真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保證自己不會做錯任何事?

 

就好像我們想通過清洗白色T恤上的污物,當我們學習佛道的時候,我們想清除心中的污垢。當我們去除內心的污穢時,我們的思想變得清晰,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我們的行為變得正確,我們在道中的修行是清淨的。

 

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才明白,每個人的本心都是一樣的,清淨、清晰、純潔、明亮。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內心都逐漸被環境所影響和污染。因此,心變得骯髒和黑暗。無論我們的心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都是同一顆心。區別在於我們的心是否被污染。當我們了解了心的本質,我們就可以容忍任何在我們之外的、沒有任何智慧和光明的心。同時,當我們自己去除內心的污穢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引導我們之外的另一顆被污染的心變得清淨和純潔。這是佛教中學道的過程之一。

 

有句話說:“追求精神之山,不必遠行,因為它在你心中。”達摩先生說:“我本來追求的是心,不是佛,因為我完全知道三界的空無。如果你想追求佛,你只需要追求心,因為心本身就是佛。”

 

靈山就是心,心是空寂的,心本身就處於寂靜和空虛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由它生起,包括戒、定、慧心,以及貪、瞋、痴心。也就是說,空性包含了所有的存在。寂靜的心包含一切。這樣的心是沒有界限的。

 

一言以蔽之,黑暗污穢之心,即是未覺悟之心,未覺悟之佛。明慧無垢之心,即是覺悟之心,即是覺悟之佛。不管心是什麼,佛性就在心裡。所以有菩薩對眾生說:“你們都是未來的佛。”有一天,當你的心受到啟發並看到真相時,你就是佛陀。


8月 14, 2022

第34章 居中得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34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34章:在中間獲得道 (居中得道)

沙門在晚上背誦迦葉佛所說的教義的遺產經文 (遺教經)。他的聲音顯得悲傷而緊張。他感到懊悔,想要撤退。佛陀問他說:你在家時的職業是什麼?他回答說:我喜歡彈奏弦樂器。佛陀說:琴弦鬆動會發生什麼?他回答道,不再發聲了。佛陀說:當弦緊繃時會發生什麼?他回答說:聲音斷了。佛陀說道,如果琴弦在鬆散和緊繃之間會怎麼樣?他回答說道,所有的聲音都響亮地旋轉。佛陀說,學習道的沙門就是這樣的。如果用正確的方法調心,就可以獲得道。如果在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憊的身體。如果身體疲憊,任何想法都會立即產生任何滋擾。如果任何想法發生任何滋擾,那麼修行就會被撤退。由於修行被撤退,罪惡肯定會增加。但是只要清晰,純潔,平和,快樂,道就不會迷失。“    

 

 

“沙門在夜裡念誦迦葉佛所傳法教經。 他的聲音顯得悲傷而緊繃。 他感到懊悔,想要退卻。”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沒有證道成佛的老師的指導,沒有人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接受迦葉佛的指導和教導,成為佛陀。諸佛入涅槃即將入滅時,會將最後的教法,留給弟子作為智慧財產,開導弟子。這樣無形的智慧財產,可以稱為智慧財產、教義財產、智慧傳承或教義傳承。這裡就是《迦葉佛遺教經》。這部經據說已失傳。

 

夜裡,僧人念誦《迦葉佛遺教經》。和尚的聲音裡透著憂傷和緊繃,表示他的心情沉重而不快樂。在學佛的過程中,他感到後悔,想要退卻,這可能是每個學佛經歷過這種事情的人的普遍感受和境遇。

 

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如果我們決定學佛,發願成佛,就必須嚴格接受佛陀的教誨,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它不僅來自於對自己的要求,也來自於一切佛菩薩的關懷和教導。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還沒有理解道的真正含義,也無法掌握實現它的好方法。同時,他們學佛的心和心情還沒有穩定下來。

 

或者說,他們學佛行道的境遇,就像在河裡飄浮的木頭。也就是他們心中沒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心中有挫折,就會後悔加入學佛行列,在學佛上退縮。因此,不僅要在佛法上聞、思、修 (聽、想、行),更要懂得善用正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學佛的堅定意志和信念。在這一章中,佛陀教給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學佛,讓我們能夠輕鬆愉快地學佛。無論我們在學習什麼,這樣的方式對我們學習一切都是好的並且適當的。

 

佛陀問他:“你在家的時候從事什麼職業?他回答說:“我喜歡彈弦樂器。”佛說:“琴弦鬆動會發生什麼?”他回答說:“不再發聲了。”

 

根據每個人的智力、能力或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會給學習者好的和適當的教學。 佛教中有很多關於佛陀或禪師如何教導不同的學習者來啟迪他們的智慧的故事。 你會在這個博客的文章中找到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僧人還沒有離開家人時,他的世俗職業是弦樂器演奏者。佛陀教導他如何根據自己的世俗工作調整步調,平衡學習佛法的生活。佛陀問他弦繩鬆了會發生什麼。和尚回答說:沒有聲音了。

 

弦鬆了,就好像學道什麼的都不勤奮一樣。當我們懶得學什麼的時候,什麼都得不到,什麼成就也達不到,就好像沒有了聲音一樣。

 

佛說:“弦繩拉緊了會怎樣? 他回答說:“聲音中斷並停止。”

 

弦繩緊了,就好像我們在努力學道什麼的時候過於焦慮和緊張,從而使我們無法消化吸收佛陀的教義,就好像音斷了一樣停止。

 

佛陀說:“如果弦繩在鬆緊之間會怎樣?”他回答說。”所有的聲音都悅耳動聽。” 佛陀說,學習道的沙門就是這樣的。。

 

把弦繩調到鬆緊中間,就是調弦地恰到好處,就好像我們在正確的情況下,用正確的方式學道什麼的。道什麼的都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得到,彷彿一切聲音都在悠揚地響起,那麼完美。

 

一個學道的和尚就是這樣。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學道的時候,都應該讓自己的生命處於不慢不急的狀態。佛陀也教導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在不悲不喜、不喜不怒的狀態,也就是讓我們的心境保持在平靜安穩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身心就會健康,思維和判斷也會更加正確。

 

情緒波動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判斷。當人的性格處於急躁、散漫或懶散的狀態時,其身心健康多半處於不好的境地,思維和判斷力也往往不好。因此,我們最好保持頭腦清醒,走中庸之道。

 

心調得恰到好處,就能得道。如果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憊的身體。如果身體疲倦,任何滋擾都會從任何想法瞬間產生。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如果用正確的方法調心,心調得恰到好處,就可以獲得道。就是說,佛陀教導僧人念頭、思想及行為當住於中道,經常保持念頭思想於正念,就是不執著於道的右或道的左。無論執著於空性或存在,或執著於過去、現在或未來,或執著於小乘或大乘,都是偏見的狀態。如果我們有偏見,就不可能得道。得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真理,把真理做到。不管我們是不是和尚,悟道不是出家的專利。和尚只是一種形式和身體。根據佛陀的教導,無論我們的外貌、身體、性別或種族如何,每個人都可以自證真理。

 

“如果道中煩躁,煩躁就是疲倦的身體。”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學道急躁,身體就會感到疲倦。當我們感到身體疲倦時,我們在學道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煩惱和急躁的情緒。也就是說,煩惱和急躁本身就是疲倦的身體。

 

初學道者,要聽從師父的指導,遵守戒律,做大量的功課,比如念經、拜佛懺悔、打坐等。與此同時,他們必須以有紀律的方式生活。並且有屬於他們的分配工作,用於管理廟寺中的團體生活。這樣的修行在寺院裡是很嚴格的,是學道的基礎,因為它是訓練心意正確的方向,同時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初學者如果不能忍受團體群裡嚴格而簡單的生活,或者急於達到設定的目標,就會在心理上感到煩躁和不耐煩。同時,他們會感到身體疲倦。

 

“如果身體疲倦,任何滋擾都會從任何想法瞬間產生。”也就是說,如果身體疲倦了,很容易產生相應的消極的思想和行為,抱怨一切,成為麻煩和煩惱,從而阻礙自我學習,破壞自我成就。任何滋擾都來自自我思考。因此,要想消除任何滋擾,就必須以積極的方式訓練我們的思想,以保持思想的正確和積極。任何概念或事件都來自空虛。同樣,任何滋擾也來自空虛。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思想保持在空虛中,我們可以從我們的思想中決定要發生什麼樣的概念或事件。然後,我們可能會有一些自我問題。為什麼我們讓任何滋擾從我們的思想中發生?為什麼我們要讓任何滋擾擾亂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讓任何滋擾限制我們的創造能力?作為一個聰明人,我們絕對決定不讓它發生。這種智慧和控制的力量就在自我之中。這也是我們不斷學道的原因之一。佛法的全部作用就是訓練我們的思想,使它保持在正確和積極的狀態,從而使我們不發生任何滋擾。然後,我們可以根據空性以正確和積極的方式做任何事情。

 

任何念頭若有滋擾,修行就會退去。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就肯定加了。 但是只要清明、清淨、安樂,道不迷失。”

 

任何念頭若有滋擾,修行就會退去。”就是說,思想上的任何滋擾都會佔據我們的心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思想、行為和行動的障礙,我們就會相應地放棄修行。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當我們的思想有任何滋擾時,我們的心不可能處於清淨的狀態,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也可能不正確。這樣的事,不僅學道會發生,學任何東西都會發生。無論您在學習什麼,都適合每個人知道這樣的事件。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孽肯定會增加的。”就是說,如果我們放棄修道,我們就會誤入歧途,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偏離正直的道路。任何不法行為或罪惡都會相應地被添加。也就是說,惡業在增加。

 

“但是只要清明、清淨、安寧、快樂,道就不會迷失。”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保持在清淨、平和、快樂的狀態,就可以在正確的方向上得道。也就是說,處於這種狀態的心本身就是道。它是如此清晰和簡單。然而,很少有人能證明這一點。人類在胚胎中處於清晰簡單的狀態。然而,他們生來就有對世界的渴望。他們的內心逐漸被外界的環境和條件所污染,任何古怪的、扭曲的觀念和教條都在他們的腦海中種下,讓他們的內心不再清晰和單純。任何誘惑和惡習都會促使他們繼續走錯路,做錯事。

 

即使任何滋擾都來自自我思想,它仍然需要來自外部條件的催化劑來觸發它的發生。外境是任何事物的外相變化,飄忽不定,猶如幻影。然而,人們卻視之為現實,固執地執著於它。事實是,那裡什麼都沒有。一切都與因緣結合而發生。當人們看不清事實時,任何滋擾都會從自我的思想和頭腦中發生。人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再努力學佛,都是虛妄徒勞的。

 

所以,其實任何滋擾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從因緣的聯結中出現的。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不懂佛法,為了學佛而費了很大的力氣,從而使自己如此疲倦,自己也產生了很多滋擾。有句話說:“天地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間本來沒事,人自己在煩憂。)

 

本章旨在教導初學者及勤奮學佛卻生活不平衡的人,並鼓勵他們。就是一句話,對他們來說,心中有很多滋擾。 但是,如果我們是那些人,我們如何消除任何滋擾呢?如上所述,無論我們學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身心處於平衡狀態,就像弦樂器的弦一樣,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所以,以適當而順其自然地方式保持是最好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需要工作的時候就工作。當我們需要休息時,我們就休息。我們在需要時研究任何東西。學道時,不急不躁,不緊張不亂。我們的步伐既不急也不慢。我們保證,我們的意志和步伐是堅定和穩定的。那麼,我們的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開悟。並且我們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最終獲得道。


8月 08, 2022

羞辱創傷如何心靈重建。


作者: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

 

前言 (: 文章內容有比較長,讀者可以分批分次讀完)

 

最近在網路社群上看到一位心理師探討羞辱創傷的議題,她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說羞辱創傷的過程並對此提出因應的方法。我覺得這也是很有參考性。我向來對心理學有高度的興趣,這個興趣不僅讓我在大學時所選修的心理學這門課拿到九十幾的高分,這樣高的分數也讓我在求職中順利進入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當研究助理。教授還鼓勵我去報考該校該系的研究所。當時年輕的我,雖然對佛法不是很了解,不過我的直覺告訴我,佛法的學習會比研讀心理學好,因為佛法才能從真正的根本問題上解脫我們的人生煩惱與困境。

 

心理學與佛法的最簡單的區別來自於是否根本解決個人的煩惱

 

心理學雖然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就我個人的了解,心理學的探討及所提出的因應方法比較偏重在人的意識面,任何落在我們意識的東西,隨著時間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意識的覆蓋,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以前我們應該注意的部分。換句話說,心理學在當下或許對我們心理的煩惱有療癒的功能,但是,長久來看,我們個人煩惱的因緣還是存在,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這是我在研讀許多心理學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後所體會出來的心得。而佛法就不一樣,即使我們個人煩惱的因緣存在,我們能夠透過佛法的學習及實踐,真正解決我們煩惱的根本原因。這就是我多年來從心理學與佛法的實踐中,從最簡單的解釋去了解及分辨它們的差異之處。因此,我就我所學的佛法的角度來探討羞辱創傷及如何心靈重建的議題。

 

羞辱他人者的問題及被修辱者的感受,這兩者因緣同時具備,才存在所謂羞辱及創傷。

 

每個人遭受羞辱的時間、因緣及境況各自不同,但是,一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被羞辱者必須對羞辱的字詞及口氣有感受並能了解羞辱字眼的意思。這時候才存在羞辱及創傷這兩回事。簡單來說,羞辱他人者的負面心理及被羞辱者的個人感受,這兩者因緣同時具備,才存在所謂羞辱及創傷。所以,我們現在就這個基礎,開始來探討羞辱創傷的議題。

 

被修辱者的感受問題來自於自我六根跟隨外境而轉動

 

通常羞辱這件事能夠成立來自於雙方有共同的語言基礎,也因為有共同的語言,所以被羞辱的感受及所產生的創傷就更加強烈。但是,如果雙方有不同的語言,雖然羞辱這件事仍然能夠存在,相對地,被羞辱的感受及所產生的創傷就不那麼強烈了,甚至是無感。

 

例如:如果有人用「你是豬喔!」這樣的字眼罵被羞辱者,當我們都懂中文的意思,被羞辱者只要具備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他就知道他被羞辱了。但是,您知道嗎?如果有人用這句話去罵一位中重度智能障礙者,由於他們智能障礙(智商在正常標準以下),缺乏理解能力,他們對這句話是完全沒有反應的,更別說感受了,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沒有被羞辱的感覺,那就更別提有任何創傷了。

 

再來,如果有人用「You are idiot.」這樣的字眼罵被羞辱者,如果我們熟識英文 (表示我們具備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能夠學習外語英語),被羞辱者就知道他被羞辱,創傷可能就因此產生。但是,對於一位具備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卻不懂英語的人來說,他對這句話是完全沒有感受的,因為他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那就更別說能感受到羞辱及創傷了。

 

例如:有人用「Scheiße」罵被羞辱者,可能我們大家都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生活語言。這句話是德語,原意是屎,衍伸為罵人愚蠢的意思。當然,它在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意義。有時候可能是自嘲,在罵自己。那麼,我們可以就此類推,世界上有100多種以上的語言,如果有人用這100多種以上的語言罵人,假設我們是被羞辱者的當事人,我們能懂得的,能有所感受到被羞辱及自我創傷,大概就是我們所能理解的語言。

 

當然,有些人是瘖啞人士,他們聽不到這些語言,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有人用這100多種以上的語言罵瘖啞人士,瘖啞人士是完全沒有反應的,因為他們有聽覺障礙。但是,他們可以透過手語溝通,手語也有罵人的手勢,對於聽障人士來說,他們眼睛可以看,他們的智商正常也可以理解,並因此感受到羞辱及創傷。


在台灣這些有年紀又有智慧的長者通常教導及安慰晚輩一件事,就是如果有人辱罵我們,我們就讓這些聲音從左耳進,從右耳出,當作沒聽到,不要將別入辱罵我們的這些詞句和事件放在心上,我們就沒有被羞辱的感受,也不會因此產生煩惱及創傷。不過,這對心智比較軟弱的人或個性比較自我好勝的人來說,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這跟下面我要說明的佛法有些相關。

 

我舉這些例子的用意,在說明佛陀告訴我們的,我們任何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為我們的六根跟隨外境而轉,進而產生六種識。識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識別之後產生感受的意思。感到羞辱及創傷本身對這個主體來說,就是一種識覺,一種煩惱的生起。

 

所謂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本身是中性的,是靜止的狀態,也就是空性,是無善無惡的,但是一旦受到外境因緣的刺激和影響,根的作用就產生,而有識別,就是分析、理解、思考及感受,甚至是行動。這個「受」,依據佛陀的開示,分別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羞辱及創傷對這個主體來說是一種充斥煩惱的「苦受」。

 

所以,我們進一步分析,我們的眼根可以看到別人羞辱我們,例如,有人會對別人比中指,這是一種對人的羞辱。假設有人對我們比中指,我們的眼根隨著這個人所做的外境轉動,我們的眼根就產生了識別,就是眼識。經由眼識,我們就產生被羞辱的感受,進而衍伸各種感受,例如:憤怒、生氣、焦慮、憂心,當我們無法平復、平衡及調節這樣的心情,我們就有受傷害的感受,就是創傷。耳根及耳識及其他根識也可以同樣推想。

 

那麼,我們又可以推想,假設一個眼盲的人,有人想要用比中指羞辱他,您覺得這有效果嗎?這個眼盲的人會有反應嗎?會感到被羞辱嗎?會有任何創傷嗎?絕對不會有的。因為他眼根作用的障礙對他形成一種屏障。但是,如果他的耳根正常,這時候用他所能聽懂的語言羞辱他,他的耳根隨外境轉動,耳識就會產生,在這樣的條件下,被羞辱及創傷就成立。其他根識的條件可以藉此類推。當自我好勝的人無法接受被羞辱及所產生的創傷,他的識就會轉成報復對方的行動。

 

在佛教根本修行六度波蘿蜜中,波羅蜜就是平等智慧的意思。所謂「六度」就是六種能夠救渡我們脫離人生苦海的方法,這六種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這六種方法皆能幫助我們證悟平等智慧。忍辱是六度波蘿蜜中之一。如果我們是被羞辱者卻又不懂得使用適當的方法去修行忍辱,我們會修了一肚子憋氣和委屈。修行忍辱並不是用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及需求來修。如果修行忍辱用壓抑自己的方式來修,是大錯特錯。所以,修行忍辱的方法就是必須徹底了解內外在的因緣,即是羞辱的成因及條件。然後用我們理智的思考去分析羞辱的成因及條件,一一將它破解,我們才會明白修行忍辱的意義及優點在哪裡。您知道在佛陀所介紹的眾多菩薩中,最會修行忍辱的菩薩是誰?這在眾多知名佛教師父中,很少提到這位菩薩。這位最懂得修行忍辱的菩薩就是《虛空藏菩薩》。

 

佛陀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也對佛弟子開示修行忍辱的要義。我們對此也做了一些白話解說,將文章內容張貼在此部落格中 (讀者可從目錄標題《佛言弟解》的內容找到相關連結)。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請自行參考。《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七章、第八章、第 十二 章﹝8﹞及第十五章都提到羞辱他人的果報及修行者如何修行忍辱: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 十二 章﹝8﹞:被辱不瞋難 (第 12 章﹝8﹞:受到羞辱而內心不怨恨是困難的)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一個人為什麼會羞辱他人,他們的心理狀態及處境如何,我會在下面繼續分析。我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也有提到。徹底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及處境,我們才能進一步知道個人修行忍辱的意義所在。知道修行忍辱的要義所在,才能真正治癒我們內心受到羞辱所產生的創傷。

 

但是,您知道為什麼要修行忍辱嗎?它有幾個重要的意義:

 

第一:它可以避免我們生起瞋恨心,進而避免因個人的瞋恨心所產生報復對方的心理及行為,同時避免我們去傷害對方。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個意思就是仇人之間互相報復,循環不已。換句話說,就是兩造雙方因造惡業而產生生命之苦於生命的洪流中輪迴不已。就像車輪一直轉,沒有停止的時候。唯有從我們修行忍辱開始,停止這個惡因,我們才能跳出生命輪迴之苦。也就是生命輪迴之車輪才有停止運轉的一天。車輪是一種比喻及擬想生命輪迴的意思。生命的輪迴有現世的輪迴,也有生生世世的輪迴,這兩種意思。

 

第二:它可以避免我們受到第二種傷害。如果說受到羞辱屬於第一種傷害,那麼, 第二種傷害卻是自己造成的。如以上所說明的。有人因為受到別人的羞辱語言,內心強烈感受到羞辱而無法忍受,進而產生憤怒的心理,而嚴重傷害對方致死。最後,這位被羞辱的報復者被對方家屬提告,他不僅要賠償龐大的金額,還得進牢獄被關好幾年。這就是辱罵別人的人從傷害者變成受害者。而這位受到辱罵的人,因為無法忍辱,而去傷害對方,導致自己官司纏身,破財又得坐牢。坐牢會好受嗎?身心一定都很苦。這對自己難道不也是一種傷害嗎?而這種傷害卻是因為自己無法忍辱而造成的。這就是自己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有些人受到羞辱而產生憤怒及報復的心理,頂多就是當個小人使壞,暗地裡做一些不利對方的事,損損對方而已。但是,這也不好。這種不善的行為也會被記錄在個人生命之中而導致苦命的輪迴。要謹記這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人不欺暗室。就是在沒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我們也不做見不得人的壞事,因為舉頭三尺還是有神明在看著、在記錄著我們的言行是善是惡。

 

第三:修行忍辱可以讓我們產生智慧和定力,進而去幫助羞辱我們的人停止羞辱,不再以羞辱來傷害我們或其他人。特別是當這位羞辱我們的人跟我們有親屬的血緣關係。通常親屬朋友間或同事間的羞辱關係來自於上對下的關係,或是同等輩分的關係。由下對上的羞辱關係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例如,不肖子也會辱罵自己的父母。所以,當我們修行忍辱時,我們將心靜下來,我們就能靜靜觀察羞辱我們的人的內在性格及智能程度、所面臨的生活與工作壓力,及因此所產生的焦慮,我們就會清楚知道是甚麼原因導致他需要羞辱別人。當我們做這件事時,我們必須要有一點年紀上的生活經驗及對世事的洞察能力。如果讀者您還年輕,甚至未成年可能就還需要時間及世事的磨練。像我們上述所提到的佛陀所開示的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及第十五章,這都是佛陀實際修行的生活經驗用來告誡羞辱者羞辱別人的後果,並且提醒被羞辱的人了解羞辱別人的因果而能對羞辱者產生忍辱與包容之心。這也是提醒被羞辱者自我提升後的境界修行。

 

但是,一般人普遍沒有這種佛法的訓練。用佛法去開導羞辱者,他們不一定接受,甚至會更加惡劣地羞辱別人。這時候,如果我們對世俗法律有一點基本概念,我們就知道,用羞辱的字眼和口氣去羞辱別人,在法律上將會構成毀謗罪,也就是羞辱別人有可能是在毀謗別人。當然,是否構成毀謗,在事實的認定上,仍是必須參考現實狀況之後由法官判定。但是,我們可以讓羞辱者知道,當他羞辱別人時在法律上是有可能犯上毀謗罪。這時候,這些無知的羞辱者自己就會有所警惕和收斂。

 

從以上的解說,我們知道有一些人在世間受到羞辱後,他們趕緊持誦心經,藉由持誦心經而修持忍辱心,但是,是否有效果就看他們個人的修持程度。當您能夠理解上述我所說明的六根及六識,您持誦心經就能更契合心經的涵意。更進一步地,當您持誦金剛經,讀到忍辱仙人這一段,就能更契合忍辱仙人如何修行忍辱。這種忍辱修行,它不只是落在意識上的理解、記憶和行動,而是真正藉由修行進入六根本的空無之性,如於心經所提到的「五蘊皆空」、「諸法空相」、「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蘊」在這裡就是藉由五根跟隨外境所產生的個人意識及分別受想而積聚的煩惱,也就是被羞辱後的創傷及其產生的煩惱。「法」在這裡指的是一切事相及其變化,也就是羞辱及其變化和感受等等這些事相。「色」意指色相,在這裡即是意指羞辱者以及被羞辱者這個人的相貌、外觀及身體,或任何在羞辱這件事上所可見的任何物質性的有形的物體,例如:有人可能會拿象徵性的東西來刻意羞辱別人。


時候被羞辱者本身,這個主體,在禪定中深入觀修心經,日日產生功用,就漸漸能將被羞辱這件事相空掉,就是化空,不再執著。同時更進一步地,也漸漸地將個人受到羞辱所產生的煩惱及創傷的感受也空掉(化空),內心不再罣礙。當然,這個被羞辱者主體也能漸漸將羞辱他人的人這個客體化空。


此時,這位被羞辱者的內心當然就不會被無形的繩索控制及約束在羞辱及創傷這件事上。簡單來說,您認為有甚麼事相及情緒感受能牽繫及束縛虛空虛無?就已經是虛空虛無,還有甚麼能束縛它呢?這就是羞辱創傷後最好的心靈重建,簡單來說,方法即是淨空內心。不過,在實踐上,仍是需要一段時間上的修行與實踐,真正的效果才能出來喔!假設羞辱及創傷是在一條道路上的龐大障礙物,我們必須費一些力氣,甚至是很積極的努力,才能將這龐大的障礙物移除,讓道路淨空之後,人車行走才能通暢。就好像我們移除心靈的石頭這個障礙物後使得心靈流暢無礙。我希望這樣的比喻能讓您有一些明白。

 

所以,為什麼心經的主角叫做《觀自在菩薩》,如果我們藉由被羞辱這件事相深入觀修心經,當修行進入一定程度,相應於心經,即相應於《觀自在菩薩》,即相應於諸佛菩薩,包括《虛空藏菩薩》,我們自己本身的身心靈就會如同《觀自在菩薩》及三世諸佛菩薩一樣自由自在。

 

羞辱者的心理及程度問題

 

就我多年對羞辱者的觀察,會羞辱他人的人約略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有覺知的,而且是故意的、有意圖的去羞辱別人;一種是他們年幼無知、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不知道辱罵別人的傷害性,而只順著自己的本能和無知辱罵別人。

 

有人一生中可能都遇過這兩種人,有人可能只有遇到過其中的一種。這跟人所處的環境及所遇到的因緣有關。如果我們深修忍辱心之後產生定慧力,再來觀察上述這兩種人,我們就能從我們的智慧中發現,這兩種人都有他們可憐之處。當我們能夠對他們產生悲憫同情之心,此時,慈悲心起,就可以完全化解我們內在對這些羞辱我們的人所產生的瞋恨之心。同時,我們內在的憤怒之心自然也從中化解掉了。這也是我們在羞辱創傷後心靈重建的一種良好的方法。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覺知的,而且是故意的、有意圖的去羞辱別人?這通常為了維護他個人或為了他身邊親密的人的利益,或者想要圖謀某種利益,或者想要掩蓋自己所謀取的不法利益所得。換句話說,他心中的貪念很重。但是,藉由羞辱別人來轉移別人的注意力,進而掩飾自己內在貪婪之心。通常這種人在羞辱他人時,其個人的思維邏輯也是不通的,漏洞百出,甚至讓人看笑話。而這種通常會發生在職場上或政治的攻防上,或者在家族的財產爭產上。這個必須我們有一點細微的洞察能力,以及良好的修行能力,我們才能觀察的出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洞察能力,我們往往會被羞辱的莫名其妙。如果因此因為自己的無知而產生羞辱創傷,自己在那邊煩惱受苦,那就很可惜又徒然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

 

那麼一個人他年幼無知、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不知道辱罵別人的傷害性,只順著自己的本能和無知辱罵別人,這種通常會發生在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年幼無知,或者父母長輩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有的會發生在學校,因為師長或同學或學長姐的無知而羞辱別人。如果我們因為年紀幼小又成長在這種環境中,那麼羞辱創傷鐵定是最嚴重的。如果這個受羞辱的人沒有自我覺醒的意識,沒有自我求救脫出離這種煩惱困境,就有可能一直沉陷在這種羞辱創傷之中,這會嚴重影響他個人學習成就及往後求職的順利與否,甚至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發展。所以,如果你是這樣一個被羞辱的人,我勸你內心要堅強,被羞辱不是你的錯,而是這些人的無知。如果你還幼小,你可能不知道如何面對及處理這種羞辱的境況,甚至誤以為是自己犯錯才招來對方羞辱你。


有佛教師父開示說,當別人辱罵我們,就當作是對我們消業障。因為他們都是冤親債主來的,我們的業障消了,總有一天彼此會生離死別,就永遠不再相欠。年幼的你,可能不明白這有甚麼意義。但是,我們也將佛教師父的開示聽入心,同時,我建議你多多閱讀羞辱與被羞辱的相關報導、文章或書籍,就像這一篇文章所建議的,從中建立自己的知識、智慧及應對之道,隨著你的成長及時間的磨練,你就知道如何面對及處理這些人及這些境況,進而開導他們不要再羞辱別人。


所以,我們了解會羞辱他人的人通常程度不是很好,品德及智能基本上都有一些問題,可能也有一些情緒障礙,他們甚至不知道羞辱別人會觸犯法律。他們的心理及情緒通常也是比較負面的。有的甚至有潛在的暴力問題。除此之外,他們也可能有一些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需要透過羞辱別人來紓壓。但是,這是一種無知的行為。我們千萬別犯這種錯誤。

 

這一篇文章所講的佛法的內容比較深一點,對於一般人,特別是年幼者,可能無法理解及實踐。不過,如果讀者閱讀過後覺得難以了解及實踐,可以先接觸一般通俗的心理學文章,這些作者通常也是專業的心理師、心理輔導老師或教授,具有相當實務上的心理輔導經驗,他們在講述這方面的議題會講得比較淺顯易懂,容易讓社會大眾了解接受。但是,如果你覺得還欠缺甚麼,別忘了再回頭來讀一讀這篇文章,並好好地思考及實踐,相信你的人生會有更好的收穫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