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0, 2018

第九章 回歸根本並了解道

( 第 9 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許道清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9章:回歸根本並了解道
佛陀說:“廣泛聽道並喜歡道,道是當然難以理解的; 服從我們自己的志願並保持道,這樣的道是非常宏偉的。“

道,是漢字; 它原來的意思是路徑,道路和方式。 然後,道的意義得到了更廣泛的擴展,其意義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得更加廣泛,如說話,說法,方法,法律,學說,道德,技巧,能力和宗教或教育思想體系。宗教或教育思想體系包括上述含義。

在歷史上,在中國的戰爭時期,文人,學者,知識分子,以及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隱居中,他們喜歡學習和談論道,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把他們研究的關於道的內容付諸實踐。 然後,他們總結了這些概念並創建了自己的小組,以教導他們的門徒。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古代印度,在佛陀悉達多時期。在現代,尤其是最近300年,也有不同的概念或教條被創造出來。

從古代到現代都創造了許多概念或教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概念本身是對還是錯。問題在於它如何被人類正確應用並使其他人受益。所以,任何概念或教條都是某種道。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道傾向於積極的概念,這可以使人們受益,並使人們過上好日子,包括在物質和心理方面。

任何概念或學說本身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但是,我們如何界定呢?在任何概念或學說中,某些優勢可能對其他人不利。並且,被認為的一些缺點可能對其他人有利。也就是說,你所想到的或者學說對你有利的優勢可能對我們不利。

中國古代有一百多種理論,概念,原則,教條或學說,更不用說在印度,歐洲或其他地方。上面提到的是某種道。即使一個具有學習動機的精神並且已經學到了很多知識的人,老實說,他幾乎不可能理解所有這些,更不用說人們從未聽過或看過某些概念,例如這段經文。掌握道的知識是一回事將道的知識付諸實踐是另一回事。

在第二章中,佛陀為他們的門徒定義了道。
佛陀說:“那些走出家庭,成為沙門,切斷慾望,消除愛情,認清自己內心的源泉,達到佛陀的深刻原則,實現不做法則,內心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沒有把道在內心固定,也沒有收集業力,沒有思想,沒有做,沒有修行,沒有證明,沒有體驗連續的水平,但達到自己最高的狀態,被稱為道。“

這樣的道也適合所有人。但是,大多數人很難理解,更不用說練習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為這樣的道對他們的生活毫無用處。但是,如果你能深刻理解它,你會發現它對我們的生活非常有用,即使我們不是佛陀的門徒。如果你對我所解釋的第二章的內容感興趣,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第 2 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 的經文。

廣泛聽道並喜歡道,道當然很難被理解。在這裡,第一個意味著很多學說。第二個是指由佛陀解釋的道。如果我們廣泛地聽道並喜歡很多學說,這也意味著它不會幫助我們專注於真理。但是,我認為這將有助於我們敞開心扉,增加知識。它還有助於我們判斷和選擇適合我們的學說。

佛陀的所有教義包括哲學,心理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科學,物理學和政治學。如果我們廣泛涉及這些知識,並且我們有佛教的基本概念,我們就會發現。當然,佛教不屬於學術界。佛教不是用於研究任何學術,而是用於研究我們內心並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它。然後,我們會發現真相在我們心中,而不是來自任何學術研究,也不是來自任何外界至高無上的靈。這就是佛陀要我們知道的事實。

當我們缺乏知識並因此無知時,我們很容易受到一種學說的束縛並依附於此單一學說,特別是那些貧窮並受生活壓力壓迫的人。對他們來說,由佛陀解釋的道幾乎沒用。

不幸的是,在歷史上,人們總是使用他們認為正確的教義,將其作為他們的信仰,並利用軍事力量或其他手段迫使其他人遵守他們的教義。更糟糕的是,他們限制其他學說被傳播,壓迫或殺害實踐這些學說的人。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曾經被破壞。幸運的是,佛教在一開始就被那些受過更多教育,擁有更多知識,處於高地位的人所接受,如皇帝或總理。除了作為佛教僧侶或修女之外,普通人幾乎沒有機會聽到或閱讀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文。

大多數人都知道祈禱佛陀祝福他們過上美好和平的生活。但是,他們不知道,擁有一個美好而平和的生活是基於他們在慈悲,智慧和知識方面所做的事情,這才是佛陀要讓我們知道的事。只關注盲目祈禱,而不培養慈悲和智慧,這就是佛教被普通人視為盲目信仰的原因,也因此被誤解,而遭到破壞。幸運的是,那些貴族保護著佛教。

因此,佛陀說:“廣泛地聽取和喜歡道,道是當然難以被理解的。”總之,這意味著只有當我們深刻地認識道並專心地將它付諸實踐時,我們才能理解真相。

佛陀說:“遵守我們自己的願望並保持道,這樣的道是非常宏偉的。”雖然這些話是對佛陀的門徒說,但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我們可能會對佛陀的門徒的志願以及為什麼佛陀這樣說而感到好奇。

在菩提樹下的深刻沉思中,佛陀已經認識到有三種眾生關於他們的智慧之根。他將智慧分為高根,中根和低根。為什麼稱作智慧之根(慧根)?因為智慧之根能結出智慧的佛果。他還用容器作為比喻描述了眾生如何能夠接受佛陀的教導,以及他們如何達到目標的程度。他還將其歸類為大型容器,中型容器和小型容器。

如果把人們比作並描述為大容器,那就意味著這樣的人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深刻的教義。相反,如果將人們比作並描述為小容器,則意味著這些人無法接受這種深刻的學說,只能接受簡單化的學說。

因此,我們將“根”和“容器”這個詞連接成“根器”。我們可以解釋為容器可以存儲根大容器可以容納大根小容器只能容納智慧的小根。然後佛陀將眾生分類為大根器,這意味著它具有大智慧中根器,這意味著它具有中智慧和小根器,這意味著它只有小智慧。

無論智慧是大還是小,它都與學術經歷,社會地位,年齡,智商和文盲無關。因此,放棄任何概念的偏見和限制是非常重要的。

窮人中的人沒有機會接受佛陀的教導。你知道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嗎?他們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如果你讀過“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你真的很幸運和幸福。為什麼?首先,您可能擁有財富,因此您可以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閱讀本章。其次,你可能健康,所以你有能力閱讀本章。第三,你有時間和大腦去研究這一章。積極思考永遠有益於生活。

現在,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佛陀的門徒的願望是什麼。你知道有多少門徒嗎?根據歷史記載,有2500名弟子跟隨佛陀。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佛陀的門徒被分類為大根器,中根器和小根器。

所以,根據根器的不同,佛陀教給他們的東西也是不同的。有一種說法,“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佛陀的教導是非常開明的,即問答,並且有許多“為什麼”或“由於什麼原因和條件(以何因緣)”來自門徒的詢問。如果你曾經讀過佛教中的任何經文,你會發現它。

當然,根據根器的不同,存在深層問題或淺層問題,因此他們的願望是不同的。那麼,他們的願望有何不同?

那些小根器的人很難理解佛陀的教導,但至少可以小心翼翼地不犯任何錯誤,只要求不要下地獄,並希望在死後,最好有機會去阿彌陀佛創造的天堂或純淨的土地。在那裡,他們仍然有機會接受佛陀的教導和學習佛陀。

那些中根器無法實現佛陀所說的真正的道,有點開悟,有時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但並非如此。他們也遵守戒律並進一步做好事,拯救眾生從苦難中解放出來。他們也可以教導和解釋佛陀所教導的內容,但是,只是根據解釋意義的詞語,而不是來自他們的真實實踐,也不是來自他們的個人啟蒙。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希望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佛陀,並在他們臨終後去佛陀創造的純淨土地。

那些大根器可以實現佛陀所說的真正的道,可以開悟,並在現實生活中付諸實踐。他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真實實踐和他們的個人啟蒙來教導和解釋佛陀的教導。 他們所教的是非常活潑的,而不是被這些詞語所束縛。 而且,在他們現在的生活中,他們很有可能成為佛陀。他們會自己在心中創造純淨的土地。他們死後去哪裡? 就在那裡。

這三種人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他們的思想受到了佛陀的啟發,因此他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佛陀 (證道成果)。這是第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志願。在此基礎上,他們可以學習佛陀並接受佛陀所教導的東西,從而保持道。 保持道成佛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為什麼它非常隆重? 在成佛之後,所有的佛法都完全理解和實現 (萬法圓通),所有的美德都是莊嚴的 (萬德莊嚴)。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道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宏偉。

那麼,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 什麼是佛法? 一般來說,佛法包括全部,正面和負面的東西,以及它是由人的主觀意識判斷的正面還是負面。 但是,在佛法的概念中,劃分的東西有時可能被打破,因為事實可能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和我們所想的。

而且,如果我們能夠用我們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正確運用佛法,它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活力並生活得更好。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恰當地運用佛法,我們就可能“死”在佛法中,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沒有彈性,也沒有創造。

所以,我們已經明白,無論這樣的道是否非常宏偉,都跟他人無關,也不關心你我,而是關心那些希望成佛的人。

如前所述,佛陀是人們給出的實體名詞。 它意味著一種空和非空的狀態,包括智慧和同情,以及善良的靈魂。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