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0, 2018

第二章 如何學佛達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狀態

 

  ( 第 2 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許道清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二章:切斷慾望,不要求
佛陀說:“那些走出家庭,成為沙門,切斷慾望,消除愛情,認清自己內心的源泉,達到佛陀的深刻原則,實現不做法則, 內心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沒有把道在內心固定,也沒有收集業力,沒有思想,沒有做,沒有練習,沒有證明,沒有體驗連續的水平,但達到自己最高的狀態,被稱為道。“

所以現在,佛陀解釋了道的含義。我必須在每一章中解釋“道”的本義,因為大多數人只閱讀了四十二章中的一章或兩章。閱讀或理解整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你可以在這節經文的引言中找到“道”的廣義。 道”原意是道路和方法。現在,佛陀對道的解釋是廣義和擴展的意義之一。我們可以說,這段經文的「道」的定義來自佛陀。是否接受是您的選擇。

在過去的時間裡,「道」的意思讓我很困惑。最後,我發現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給出很多不同的含義。所以,不要束縛於一個含義。

事實上,「道」在本章中的意義是禪。什麼是禪?它是。禪也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他們不明白禪是什麼。當我還沒有理解什麼是學佛。我也被禪弄糊塗了。“禪”也是用中文單詞音譯的。公眾不容易理解。那些能夠理解禪宗並將其付諸實踐的人幾乎接近佛陀的程度。“佛”是一個由人們給出的名字,它不是神話。 “佛”的意思是一種狀態。本章中道的所謂意義是“佛陀”的狀態之一。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可以代替“佛”這個詞。這些名稱分別有不同的含義。其中一些也意味著“佛”的不同狀態。

所以,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世界上只有一個“佛”嗎?不,世界上只有一位“博士”嗎?不。那麼,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佛陀。世界包括空間和時間。關於空間,它包括其他太陽系和行星。關於時間,它包括過去,未來和現在。一般來說,佛陀存在於每個空間和時間中。佛陀的數量是無法估量的。事實上,我們在世界上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或者我們聽不到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例如紫外線。世界上有很多看不見的物體或聞所未聞的聲音。無論它們是“美德的對像或聲音”還是“邪惡的對像或聲音”,我們都無法證明它們不存在。從佛教經文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點。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從不了解或閱讀佛教經文。即使他們知道或閱讀佛教經文,他們也無法理解佛陀的教導,例如上述佛陀的解釋。

在世界上,有99.99%的人尋求存在的東西,並希望掌握一些東西,如良好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職稱或職業,名望,權力,很多錢,愛情,配偶或孩子,等等。沒有人想成為佛陀,因為佛陀似乎總是教導我們放棄我們所依附的東西。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他離開家人之前,上面提到的都是悉達多所擁有的東西。為什麼在他開悟並成佛之後,他的教學可以被人們主動支持兩千多年。如果您有興趣,它的意義值得我們思考和理解。

佛陀說:“那些走出家庭,成為沙門,切斷慾望,消除愛情,認識自己內心源泉的人。”在這經文中,慾望與愛的意義更為狹窄如第一章所提到的。這意味著人們浪漫地喜歡某人或被性吸引。 如果人們依附於這樣的慾望和愛,他們的思想和心靈都是有限的。這也意味著人們將受到小小的慾望和愛的束縛,因此會造成許多麻煩和痛苦。

只有當人們切斷這種小小的慾望並消除這種小小的愛情時,他們才有可能永久地處於沒有慾望和沒有愛的狀態,並體驗到沒有麻煩和沒有痛苦的狀態。 頭腦和心靈將處於清醒與和平之中。 為什麼? 在我們的外面,任何物體或情況都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或依戀。 在我們的內心,由於沒有依戀,任何麻煩或痛苦都不會再發生了。
   
然後,就會產生偉大的慾望和偉大的愛,即獲得佛性和拯救眾生。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它似乎放棄了某些東西,但同時,它似乎擁有不同的東西。 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轉換或昇華。

其次,切斷慾望和消除愛情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源泉。如上所述,我們將處於沒有慾望和沒有愛的狀態。不斷維持這種狀態,我們有可能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源泉,即虛空。處於虛空狀態的心就像包含所有一切的宇宙一樣。它也像大海,可以包含所有眾生。所以,心靈的界限是無限的。

“達到佛陀的深刻原則,實現無為的法則,內心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不能將道繫在心裡,也不收集業力,沒有思想,沒有做,不練習,不證明,不經歷連續的水平,但達到自己最高的狀態“你是否發現這樣的概念似乎違反了我們的知識以及我們從學校和社會學到的東西。因此,如果我們使用從學校和社會學到的過去的知識或邏輯來閱讀本章,我們絕對無法理解佛陀所說的意思。大多數人無法理解佛陀所說的意思,他們甚至誤解了它。

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思想也沒有做,為什麼佛陀悉達多會教導和講述佛法四十九年,以及他曾經思考過什麼以及他在這段時間做了什麼?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已經思考並做了很多,包括本章。

在過去,有些人學會了沒有思想和不做,並在身體和精神體內陷入死亡沉默。他們不明白佛陀所說的意思只是學習佛陀的一種狀態。當大多數人聽到沒有思想,沒有做,和虛空時,他們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他們不了解佛陀的深刻原則。佛陀的深刻原則是什麼?總之,空虛與存在是一體的。或者,空虛和非空虛是一個。當我們經歷並保持不思考和不做的狀態時,我們就會意識到任何思想和任何行動都是在沒有思考和不做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就是說,任何情況或任何事物或任何存在都是從空虛中發生的,最後它們會回到空虛狀態。

坐下來進行冥想是體驗無思考和不做的一種方式。在這一刻,我們可以聯繫並認識真實的自我。然後,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將不再受世俗價值或意識的限制。此時,我們的精神體有可能體驗到真正的自由。為什麼?世俗的價值,觀點或意識是由人類設定的。所有這些都與人,情況,物質或現象有關。那些東西是非永久性的,因為它們是由內外因素造成的。一旦任何原因或條件消失,任何屬世的價值觀,觀點或意識都不會被建立,也會消失。這就是佛陀說所有現像都像幻覺的原因。如果我們依附於這樣的幻覺,我們就像在黑暗中,沒有智慧。

“內部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這意味著我們不應該依附於我們內部或外部的任何東西。原因與上述一樣。

“不要把道牢牢地扣在心上,也不要收集業力,沒有思想,沒有做。”即使像本章所說的道,我們也不應該依附於此。佛陀說,無論是佛法還是提到的道,都像是用來渡過苦難之河的船。一旦我們到達解脫和自由的岸邊,就不再需要這艘船了。在心靈的虛空中,沒有道。但是,道也存在於那裡。為什麼?當我們需要它時,我們會運用它。當我們不需要它時,我們把它放下。這就是為什麼不把道牢牢固定在心裡。

“也不收集業力”業力意味著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影響一個人現在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業力包括美德業力和邪惡的業力。大多數人都知道邪惡的業力。只有少數人知道美德業力。如成為沙門,並將道付諸實踐,它被視為美德業力。做好事並幫助他人也被視為美德業力。為什麼不收集業力呢?在這裡,它意味著美德業力。這是為了提醒沙門不要依附於德性業力。因為,即使一個人做好事並依附於它,也會在心裡造成麻煩,成為練道(修行)的障礙。換句話說,不收集業力意味著不收集麻煩(不取煩惱)。

“沒有思想,沒有做”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在沒有思考和不做的基礎上,理解由於原因和條件引起的現象幻覺,當我們離開禪坐時,任何正確的想法都能夠發生,我們可以做任何正確的事情,讓別人和我們自己受益。即使這樣,記住佛陀所說的,不要收集業力。在我們做了任何好事之後,把它放下來,忘了它。

“不修行,不證明,不經歷連續的水平,但達到自己最高的狀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練習道或證明它。這意味著在我們處於非實踐和非證明狀態之前,我們仍然必須練習道。如爬山,我們必須一步一步向上走到目的地。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或我們在山頂時,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意味著當我們已經完全實踐道時,我們不需要再修行了。在深刻的意義上,當我們認識到心靈的源泉,虛空,實現不做法則,內心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我們應該實踐什麼?我們應該證明什麼?沒有什麼可以實踐,沒有什麼可以證明。實踐和證明本身就是多餘的。

如第一章所述,它提到了修行狀態的連續水平。沙門是更高級別的。羅漢低於沙門。在第一章中,它提到羅漢必須遵守250條規則。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沙門沒有應遵守的規則。為什麼?答案可以在上面提到的內容中找到。

“沙門並沒有經歷連續的關卡,而是達到了自己最崇高的狀態。”沙門已經通過無聲無形的方式證明了他的道果。 如果一個人已經處於幸福和自由的頂端,那麼他就沒有必要證明他的幸福和自由程度。 比如我們有很多財富,我們是否需要證明我們有多少財富? 沒有必要,因為事實就在那裡。

雖然我們不是佛教僧侶或沙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或不允許將道付諸實踐。 佛教僧侶和佛教居士的外表可能不同。但是,他們練習道(修行)的心靈與思想沒有區別。在現代,不應排除女性。性別不會妨礙修道和證道。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原作英文: 
 (Chapter 2)A Brief Talk about The Scripture of Forty-Two Chapters Said by Buddha
英文作者Hsu Tao-Qing  (許道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