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2, 2018

第十章 歡喜佈施能獲得幸福

( 第 10 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許道清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歡佈施能獲得幸福
佛陀說:“看到人們給道,並快樂地幫助他們,所獲得的幸福非常盛大。”一個沙門問:“這樣的幸福會結束嗎?”佛陀說,“如火炬之火,數千人和數百人分別帶火炬接火,做飯和去除黑暗,這火炬之火仍然是一樣的。 幸福也是這樣的。

有一種說法,“幫助他人是幸福的源泉(助人為快樂之本)。” 根據研究,那些喜歡以任何方式幫助他人的人更健康,更幸福,壽命更長。這些人通常擁有開放的心態,並且不需要任何反饋他們所做的美德。

給予(佈施)是某種幫助。簡而言之,佛教中提到的有三種給予(佈施)。具體如下:
捐錢給別人, 錢也可以用食物,衣服,藥品等代替;
將佛法賦予他人(給予他人佛法和智慧)
給別人無畏。

根據佛法,始終存在著因果關係。以上三種給予(佈施)也被歸類為原因。那麼,效果(果報)是什麼?所以,當我們把錢捐給別人時,我們就會獲得財富當我們將佛法賦予他人時,我們就獲得了智慧當我們把無所畏懼給別人時,我們就能獲得長壽。

從狹義上講,本章中的“給予道”屬於上面提到的第二個:將佛法賦予他人。從廣義上講,道或佛法的含義並不限於此。就是全部那些對人有益的東西屬於道。總之,它包括三種給予它還包括任何對世界人民有益的知識,意識形態,戲劇,音樂,圖像或視頻製作。

在佛陀悉達多時代,佛教僧侶或修女化緣乞求食物。他們不需要錢。當他們從人們那裡得到食物時,他們會為他們說佛法。換句話說,佛教僧侶或修女扮演教師或導師的角色。這些食物維持了佛教僧侶或修女的生活,使他們能夠通過身體滋養他們的智慧生活。當人們從佛教僧侶或修女那裡聽到佛法時,他們就可以生出慈悲和智慧的心,因此他們的智慧生活就會受到啟發。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互相幫助,互惠互利的方式。它也是一種在情感和感覺上面對面相互聯繫的方式。

所以,佛陀曾經提到佛教僧侶或修女是幸福農場(福田)。向佛教僧侶或修女提供食物就像在幸福農場播下幸福的種子最終會獲得幸福的果實。為什麼?原因與結果相同。如果原因不等於結果,則會違反自然法。如果我們播種蘋果的種子,我們就不會獲得香蕉的果實,而是蘋果。當然,前提是這樣的佛教僧侶或修女應該在心中淨化。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然而,化緣乞求食物的過程並不總是順利的。有些人心地吝嗇,不喜歡看到佛教僧侶或修女。更糟糕的是,他們可能會用仇恨的心或鄙視的方式斥責或傷害佛教僧侶或修女。佛陀在第6、78章中提到過這種斥責和傷害的結果。

因果律始終存在。所以,如果我們喜歡奉獻,我們就會獲得幸福。佛陀說:“看到人們給道,並快樂地幫助他們,獲得的幸福是非常宏偉的。” 它鼓勵人們做好事。 與此同時,當我們看到有人做了好事時,我們可以以任何方式快樂地幫助他們。這樣的努力永遠不會白費。 我們可以獲得的幸福是非常宏偉的。

隨著時間的變遷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人們通過網站或博客在互聯網上傳授他們的知識和智慧; 它是非營利性的,因此他們接受來自互聯網上個人或團體的自由支持的自主捐贈。現在佛教團體或個人也在使用這種方式。 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免費閱讀佛陀所說和教導的經文。 我們也可以找到佛教僧侶或修女或佛陀學習者解釋佛教的任何文章或視頻。 我認為這對我們的生活非常方便和有幫助。問題是,我們是否很幸運能夠找到並願意閱讀它?

一個沙門問:“這樣的幸福會結束嗎?”佛陀說,“如火炬之火,成千上萬的人分別用火炬接火,煮食物,除去黑暗,這個火炬之火還是一樣的。幸福也是這樣的。顯然,這意味著這種幸福永遠存在。它不會消失。在佛教中,它被稱為美德業力,將由始終與我們同在的聖靈記錄。我們生活中的幸福與否,將取決於這種美德業力。根據原因和效果(結果),我認為這是合理的。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