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05, 2019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一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一章:走出家庭,證明道果
佛陀說:那些告別家人,走出家庭,認識內心,觸及內心根源,明白不做法則的人,被稱為沙門 那些總是遵守250條戒律的人,在進行和停止時都處於清潔和淨化之中,並且做了四聖諦道的修行,成為了羅漢。 羅漢能夠飛行和改變,擁有歷生歷世長久的壽命,可以在天地居住和移動。 接下來是阿那含 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的靈魂升到第十九天堂之上,在那裡他們證明了羅漢。接下來是斯陀含,他一次上升到天堂並一次返回人間後立刻獲得了羅漢。 接下來是須陀洹,他在七次死亡和七次出生後證明了羅漢。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無法再次使用。

沙門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都是梵文。 它們分別意味著修道的不同程度。 這些名字都是由人們區分和給出的。 想想博士,碩士和學士的不同程度,這些名稱也是由人們區分和給予的。 我希望這樣的例子會讓你更加理解。

走出家庭(出家)”意味著一個男人離開家庭成為一名佛教僧侶(和尚) 離家出走(出家)有兩種。 一個是佛教僧侶的形像似乎走出了家庭,但是,他的心仍然在家庭中(雖呈現出家相,但心仍繫縛於家庭,心不自由) 另一種是佛教非僧人的形式生活在家庭中(在家居士),然而,他的心真的是走出家庭,這是真實和走出家庭(呈現在家相,心已不受家庭束縛,心真正自由了) 也就是說,無論形式(外表)是什麼,一個人的心已經離開了家庭(心自由),才是真正走出了家庭(真出家)

然後,我們可能會有問題。 為什麼一個人的心想要走出家庭? 有什麼意義嗎? 在這節經文的第二十三章中,提到了其中一個原因。 這段經文的概念也適合女性。 一個人的心走出家庭意味著放棄家庭發生的束縛,煩惱和痛苦,而不是離開家人。 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將這種約束,煩惱和痛苦轉化為智慧,使我們和他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古代和現代,當人們出門成為僧侶或修女時(和尚或尼姑),他們應該先得到父母的許可。 那是為了尊重父母並感謝他們撫養我們。 在中國的過去,它也必須得到政府的許可,必須在政府登記,其原因是為了避免犯罪者通過出家的方式逃避法律的懲罰。   

認識到內心,觸及內心的根源,了解不做的法則,這意味著要認識到沒有內心一切都是出於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擁有心靈(起心)和思想(動念)時,一切都會發生。 當我們消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時,一切都被消除了(心無,念無,一切皆無) “全部是指來自我們內外的現象,情境,物質,物體和事物。 有些人聽過沒有心,沒有思考,沒有意識(無心,無思,無意識)的概念,他們害怕並且不高興地罵佛教。 因為在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中,怎麼可能沒有心,沒有思考,沒有意識? 他們無法理解。

有一天,中國禪宗的第二位祖師惠可告訴第一位祖師達摩,師父,我覺得我的心不平靜。 請幫助我安靜下來。
祖師達摩回答說:把你的心交給我。 我幫你安心。
惠可想了一會,然後回覆了祖師達摩,師父,我找不到自己的心。
然後,祖師達摩回答說:我已經幫你安心了。

內心的根源是空虛。 達到內在的根源意味著達到空虛。 內心的奇妙本質是空虛。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就會理解不做的意思。

大多數聽過佛教中沒有做(無為)的概念的人也感到害怕和不快樂,因為他們有很多負面思想和誤解。 最終,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做比做更好,你有沒有想過這個? 不做是一個關注無心和空虛的狀態。 在這個狀態和時刻,我們的身心將處於和平,寂靜和健康的狀態。 那是涅槃。修道的目標是涅槃。這不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它應該是一個穩定而持續的狀態,這是一種宏大的冥想。 在這種狀態下,它將成為我們能夠以任何積極的方式做和思考的基礎,從而幫助我們和其他人。

所有修道的目的都是涅槃。 修道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背誦或念誦佛或菩薩的名字,或閱讀佛教經文,或思考佛陀教義的意義,以及坐下冥想,所有這些都是其中一種方式。這部分是為了幫助和使自己受益。 當我們的心靈清潔,純潔和平靜時,我們就有力量幫助和造福他人,這是更深刻的學習。

認識內心,達到內心的根源,明白不做法則是修道的較高程度。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稱為沙門。在上述狀態之前,他可能曾做過以下事情。

那些總是遵守250條戒律的人,在進行和停止時都處於清潔和淨化的狀態,並且做了四聖諦道的練習,成為羅漢。這意味著佛教僧侶必須遵守250條戒律。 無論他們為了讓自己和他人受益,或者為了不傷害自己或其他人而阻止邪惡的事情,他們應該處於清潔和淨化的狀態。

我們不是佛教僧侶,所以我們不必遵守250條戒律。 但是,它激勵著我們。 當我們做好事並且不做壞事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清潔和淨化的心靈。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從心靈和思想中消除貪婪,仇恨,愚蠢和迷戀,因為這些事情會玷污我們的心靈和思想,讓我們有消極的想法。 如果它們(指貪婪,仇恨,愚蠢和迷戀)被刪除,我們將處於光明,有和平和積極的思想,使我們和他人受益。       

做四聖諦道的實踐。這意味著把四個崇高真理(苦集滅道)的道納入實踐是成為羅漢的條件之一。 四個崇高的真理是苦難,聚集,消滅和行道(苦、集、滅、道),這是成佛的原因和條件(因緣) 苦難()是原因。 聚合和消除(集、滅)是條件() 行道是條件和結果。 “Dao”是用中文單詞音譯的。 它原來的意思是路徑。 它的意義擴展到實踐真理。   

進入佛陀道路的第一個原因和條件是感知我們內心的痛苦,例如由我們的身體引起的任何疼痛,或由我們的生活引起的任何壓力,或由我們的貪婪,仇恨,愚蠢引起的任何精神疾病和迷戀。

進入佛陀道路的第二個原因和條件(因緣)是感知並發現我們內心的痛苦不斷聚集, 大多數人沒有這種感知, 任何痛苦都容易被人們遺忘。 一旦他們記住任何痛苦,他們所認為的是他們是受迫害的人,他們內心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他人造成的(怪罪他人) 所以他們想要報復以消除他們的痛苦(實施報復的手段) 這種想法違背了佛陀的道路(背離佛道)

當我們感知並發現我們內心的苦難不斷聚集時(苦,集),我們就會沿著佛陀的道路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滅,道) 這意味著走進佛陀的道路是消除我們內心痛苦的一種方法(走在佛道上才能真正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 那麼,我們可能會有問題,佛陀的道路是什麼? 佛道的定義是廣泛而無窮無盡的, 關鍵在於這節經文(佛說四十二章經) 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中找到並閱讀。 群眾很難理解心經。 總之,佛陀道路的基礎是自我觀照,自我控制,自我解脫和自律。

因此,當我們在佛陀的道路上時,就意味著我們將佛陀所教導的真理或佛法運用於實踐中。 我們給它命名為

羅漢能夠飛行和改變,擁有偉大的永生,可以在天地居住和移動。這意味著個人生活和行動的解脫和自由。 這也意味著羅漢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並可以決定住在哪裡,或者在哪裡出生,天堂或人間。 其次,無論羅漢在哪裡生活,隱形的守護者總是在羅漢旁邊保護他(),因為天地的靈魂和鬼魂將被羅漢的美德(善德)所感動,並發誓要成為守護者,保護羅漢。 羅漢包括男性和女性。 在一些經文中,菩薩的程度也被稱為羅漢,由於羅漢的功德,他()擁有無法估量的幸福(無量的福報)

這真的超出了我們的知識和經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羅漢不存在,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這樣的羅漢存在,我們也無法證明這樣的羅漢不存在。 它更像是個人的先驗經驗。 當我們成為羅漢或當我們遇見羅漢時,這是非常個人的超然體驗。

當一個人具有上述實踐經驗時,我們將其命名為羅漢 “羅漢是梵語。   

接下來是阿那含 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的靈魂升到了第十九天堂之上,在那裡他們證明了羅漢。這意味著一個人在死亡的那一刻,它的精神(靈魂)居住在第十九個天堂之中或之上,在那裡它證明了羅漢的道果。 然後,它被命名為阿那含,這是梵文。

佛教中提到了三十三個天堂。 根據我們在現代的理解,它們更像是不同的維度空間。

下一個是斯陀含,他一次上升到天堂並一次返回人間後即刻獲得了羅漢。這意味著這樣的人實踐佛法,並分別在天地轉世。 然後,它獲得了羅漢的果實。 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稱叫斯陀含,這是梵文。   

下一個是須陀洹,在七次死亡和七次出生後證明了羅漢。這意味著這樣的人實行佛法,必須在天地間經曆七次轉世。 然後,它獲得了羅漢的果實。 這樣的人被命名為須陀洹,這是梵文。

在佛教中,存在這樣的概念,即對於一個人的精神(靈魂)有無法估量的轉世(有無量世),就好像在車輪中的精神(靈魂在車輪中),車輪中包括六條路徑,其中三條屬於良好路徑(善道),三條屬於邪惡路徑(餓道) 三條良好的道路(三善道)是菩薩,阿修羅和人類的道路。 三條邪惡的道路(三惡道)是惡鬼,畜生和地獄的道路。 精神(靈魂)輪流在六條路上再生(轉世),就像一個輪子不斷旋轉,永遠不會離開旋轉的輪子(輪迴轉世) 只有當精神(靈魂)進入佛陀的道路時,才有機會離開旋轉的輪子(離開輪迴,脫離車輪的旋轉)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無法再次使用。這裡的愛與慾望的定義更為狹隘,這意味著人們浪漫地喜歡某人或被性吸引。 愛與慾望會影響人的情感和思想。 有些人用他們的愛和慾望控制他人。 然而,有些人因此受到控制。 無論哪一方,他們的心靈都沒有得到解脫,也沒有自由。 一旦他們的愛和慾望不滿足,就會發生非理性的思想和行為。 無論他們如何,他們的心靈都可能受到傷害。 但是,有人喜歡這種情況。 佛陀認為這些人是愚蠢和迷戀(愚痴),因此這些人處於無光明狀態(無明)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意味著一個人應該有決心修道。 不要讓愛和慾望成為修道的障礙。

但是,上述是佛教之一。 有深刻的另一個佛教。 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切斷愛和慾望。 為什麼?當我們完全理解無自我和自我空虛時,根本就沒有愛和慾望。我們的愛和慾望是從外部的情況發生和吸引的。 如果我們理解外在和內在的空虛,在哪裡找到被切斷的愛和慾望? 但是,羅漢很難理解這樣的概念,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當我們進行深刻的冥想時,可能會理解。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智慧,當我們有決心修道時,我們最好切斷愛和慾望。 在這種情況下,愛和慾望不是真實的,因為它們是幻覺。 但是,普通人認為它們是真實的。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潤飾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