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06, 2022

第37章:思考戒律接近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37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37章:思考戒律接近道。

佛陀說:佛陀的弟子離我千里之遙,那些遵守我的戒律並想到它的人肯定會獲得道的果實。 那些在我身邊的人,雖然他們能經常看到我,如果他們不遵守我的戒律,最終不會獲得道果。

 

 

佛教中有哪些戒律?

 

佛教的戒律也就是宗教法規禁止某些行為,或者泛指禁止做的事情。遵守佛教的戒律,牢記這些戒律,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修習這些戒律,這對學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東西最好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時刻,而不是讓學習者在學術上研究並記錄在學術論文中。

 

關於佛教的基本戒律,我們在第四章講了很多,就是不做十惡,就是十善。

 

第四章:同時了解善惡

佛陀說:“眾生有十善十惡。 十件事是什麼? 三屬身,四屬口,三屬意。殺生、偷盜、邪淫,都與身體有關。二舌、惡言、謊言、輕浮的言論,都屬於口。嫉妒、仇恨和迷戀與心有關。不走聖道的,這十件事被稱為十惡業。若能制止此等惡業,名為十善業。”

 

此外,我們在章節中也講了很多戒律,如孝敬父母、不貪心、沒有惡念、沒有貪欲、不色、不苛求、不狂妄、不諂媚、不酗酒、不吸毒、不輕視他人。不要謀殺。不犯姦淫。不要偷竊。不要撒謊。不要嫉妒。總之,不做任何可能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是做任何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誰能考核佛法戒律的效果?

 

誰能審查上述實施的後果?這是由自己、眾生、覺悟的上師、菩薩、佛陀來檢驗。也就是說,上述修行不能欺騙自己和他人。

 

在佛教中,有六種方法可以救度自己,使自己擺脫痛苦。這六種方法的順序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因此,我們明白,持戒是救度自己解脫生死苦海的第二種方法。然而,你知道為什麼嗎?

 

佛教戒律的起源是什麼?

 

佛教戒律的細節是隨著佛教僧尼人數的增加和各種行為和思想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佛教傳入中國的同時,也隨著中國國情的文化而增加了很多的戒律。在西藏、泰國、韓國和日本,佛教的戒律及其文化也與中國文化不同。

 

因此,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佛教戒律的起源,我們會發現,所說的戒律主要是從人的關係中發展而來的。同時,佛教的戒律是從一切現象中設定的。不遵行佛教戒律,是輪迴三惡道之因。即使你不是佛弟子,你也可以自發地遵行佛教戒律,避免走入三惡道。

 

當我們了解了佛教戒律的由來,以及遵守這些戒律的意義時,這些戒律就值得我們去實踐。

 

佛教中持戒的意義和重要性

 

在第 12 章(1)中,我們談到了布施(給予他人)的意義和重要性。這一章,我們要講的是佛教中持戒的意義和重要性。

 

首先,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遵循佛教的戒律可以拯救我們,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同時,它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也就是說,這樣的過程會建立善因,從而使我們體驗善果,獲得善報和加持。得到這樣的祝福不僅在今生,而且在來生。根據佛經,佛陀說這樣的人會受到善神的保護。

 

換句話說,當我們遵守佛教的戒律時,我們不僅會成為自己的貴人,以幫助自己擺脫任何由內外因緣產生的負面心態和情緒,以及可能發生的任何邪惡事件的糾纏。與此同時,從外部情況來看,我們也有善神作為我們的貴人,幫助我們消除任何不良事件。善神會根據我們的情況在很多方面幫助我們。善神的幫助可能與我們的主觀意見或偏見不符。有句話說:“一切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因此,與其抱怨,不如虛心接受。

 

其次,遵守佛教的戒律是忍受羞辱的基礎。關於忍受羞辱,我們在第七章和第八章講過。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佛教的戒律來深刻地覺知我們心中的嫉妒、貪婪、仇恨和愚蠢的癡情。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感知他人的嫉妒、貪婪、仇恨和愚蠢的癡情。然後,我們就會明白,任何羞辱都是人類的無知造成的。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嫉妒、貪婪、仇恨和愚蠢的癡情。這種心境也被佛定義為無明。嫉妒,貪婪,仇恨和愚蠢的迷戀的心理狀態意味著沒有光明,也就是無明。了解我們心中和他人心中所說的無明,將有助於我們了解自性、佛性。為什麼?

 

例如,海中有平靜的水。有微風,就有微浪。然而,當有暴風雨時,就會有巨浪。風和風本身的變化,彷彿是外界的條件,又彷彿是任何情況、事件和現象。波浪的變化和波浪本身的變化,彷彿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那種無明的心態。上述無明的心態是由外界的任何條件或任何情況、事件和任何現象所激發的。不管是平靜的水,還是什麼波濤波浪,它們都是一,水。屬於他們的水的本性是一樣的,好似自性、佛性。換言之,所說的種種無明掩蓋了自性光明。當沒有這種無明時,光明自然會出現。也就是說,我們的自然智慧和它的光芒永遠存在。可惜的是,我們天生的智慧,總是被所說的無明所掩蓋。自然智慧就是光明。現在我們明白了,所說的明與暗是存在於我們體內的。所以,真正遵守佛教的戒律,當然可以去除無明。

 

第三,持戒是學佛不斷進步的基礎。如果我們想在學佛上不斷進步,在佛教中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遵循佛教的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根本。

 

在世界上,我們觀察到有很多人忙於做一些起因於所說的個人無明(沒有光明)的事情,從而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這種人普遍存在於國際國內的政治、社會和家庭中。他們不僅拖累了別人,也拖累了自己。不幸的是,他們沒有上面所說的這樣的認知和知識。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和知識,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幫助自己和他人去除任何所謂的無明,從而使自己、家庭、社會和世界更加和平。

 

第四,持戒是修心的基礎。它能使我們的心念和思想穩定下來,從而了解佛教的深奧意義。心中的禪定是智慧的基礎。同時,持戒也是智慧的基礎。即證悟自性、佛性,同時體驗涅槃、空寂。它會淨化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頭腦清醒,以便在任何事件和現象中看到真相。同時,我們不會被任何教條、事件和現象所左右或糾纏。我們不會捲入任何因人類的無知而引起的風暴。任何憂慮和煩惱都會離我們很遠。任何煩惱都不存在,更何況有苦難。這就是佛教中遵守戒律的重要意義。

 

因此,無為(即不做的意思)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其意義之一是不做任何如所說的個人無明心態所造成的惡事。那就是除去我們的任何惡念、不良行為和壞習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心中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因此,佛教中的無為並不是頹廢。相反,佛教中的無為是非常積極和有德的。

 

學佛不是天天跟在佛陀或法師身邊,而是要時刻謹記戒律,每時每刻都在修行。

 

佛陀說:佛陀的弟子離我千里之遙,那些遵守我的戒律並想到它的人肯定會獲得道的果實。 那些在我身邊的人,雖然他們能經常看到我,如果他們不遵守我的戒律,最終不會獲得道果。

 

獲得道果,就是體驗和證明自我至高無上的智慧。 這樣的人幾乎成佛了,處於菩薩位。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幾乎完全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同時,這樣的人幾乎已經證明佛陀果位了。 就是說,這樣的人,無論身在何處,即使離佛陀千里之外,他始終與佛陀在一起,是佛陀的一部分。 對於不學佛、初學或學佛心不誠的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概念。

  

例如,佛陀被假設為太陽光,而這個得到道果的人被假設為存在於地球上的小光。 這一點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融入了太陽的光芒之中,成為了陽光的一部分。

 

遵循佛教的戒律,就是建立善因,達到善果。

 

佛弟子若真心遵行佛教戒律,就會清淨念頭、純淨心意、穩定心態,證自性的空寂。這樣的德行,自然會使自性光明。彷彿是地球上的一盞小光。

 

反之,佛弟子不持戒,不除嫉妒、貪、瞋、痴、慢、疑,而使心目失去光明,自性無光不亮。縱然他們在佛身旁,或在法師身旁,也不能見道,更不能得道果。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性,彷彿被厚厚的塵埃所覆蓋。如上所述,厚厚的灰塵意味著沒有光亮的無明。也就是,它仍然使自性之光被所述無明所遮蓋。

 

自性就是佛性。見光明自性,即見佛。見自性亦見佛道。在佛教中也意味著獲得道果。關於佛教中的道是什麼,我們在章節中講了很多。也可以參考此部落格講解心經的文章。

 

總而言之,修行者是否得佛道果,不在於修行者是否在佛身旁,而在於修行者是否遵行佛教戒律。以及學習者是否真誠地學習佛教。

 

最後,如果我們是佛弟子,請記住,這是要求自己遵守佛教的戒律。不是要求別人遵守所說的戒律。如果常人不遵守佛教的戒律,不要責怪他們。但是,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建議。這就是學佛的態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