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4, 2019

【金剛智語】心理事理,自由自在。

作者: 許道清

    
在網路社群,三不五時可以看到年輕人的貼文,其中一則貼文,大意是說,如果兩人相處有了隙縫裂痕,那就不用費心去彌補彼此的裂痕,從此就各走各的,不需為了討好對方,彼此逢迎往來。講白一點,就是,我懶得理你,因為,一切都是你的錯,都是你造成的,我也不需要為了迎合你,委屈我自己。或者,沒有甚麼對錯,反正彼此就是氣場不對盤,既然因此產生裂隙,那麼,我也不想理你了。貼文者說出了他們體會自己人生的真理,將之奉為圭臬,並認為這就是對的事,是正確的觀點。很多網友認同,並為此按讚。

持這種觀點的人,自古以來皆有,畢竟,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摩擦,嫌隙和裂痕,即使親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都可能發生,所以,我不會完全否定它。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只對了一部份,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尾巴,就說,這尾巴就是大象。

每個人個性不同,想法及理念也不同,總有他個人自以為是,奉為圭臬的人生真理。在我們的親友中,或許也有這樣的個性和想法的人,他們在親友面前表現的春風得意,好像人際關係互動良好,其實,是內心狹隘,不夠柔軟,個性剛強的結果,多少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窄化了自己的人生思想和觀點。

有的個性更加固執,與有嫌隙的親友,從此老死不相往來,這還包括父母與子女,或公婆與媳婦,或妯娌姑嫂,或是鄰里之間。老父老母碎念子女幾句,比較有自我個性的子女,聽了不高興,隙縫就這麼產生了,子女不想再理會父母,掉頭就走人,也不想和父母好好相處。

婆婆和媳婦,同一屋簷下,兩個女人的戰爭,嫌隙可大了,婆婆要管她的寶貝兒子,做媳婦的要管她的丈夫,兩個女人要管同一個人,意見又不同,能不起爭端?能不起嫌隙?如果這個做兒子的,不想給老媽管,這個做丈夫的,不想給老婆管,那就是,三個人的戰爭,裂痕更大了。做兒子的不想理會老媽,做丈夫的不想理會老婆,做媳婦的不想理會婆婆,做婆婆的不想理會媳婦,那麼,可以想見這個家的狀況了。您說,這三個人的立場有錯嗎?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和出發點,他們絕對認為自己是對的,絕對有站得住的理由,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的立場是錯誤的,要錯也都是別人的錯。

不理,可以分類成兩種情況,一是事不理,一是心不理。多數具有強烈自我個性的人,一旦內心與人產生嫌隙,對人對事就是事不理,心也不理。他在乎的只有自己,或包括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的配偶及子女,我觀過不少這種個性的人,最後,走向自我封閉的人生,也就是,將自己的人生道路愈走愈窄,窄到最後,也容不下自己。

佛陀在冥想中觀察眾生的習性,也觀察出這一點,所以,開示眾生,培養慈悲心。心中慈悲,才能對人產生關懷之心,進而產生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換位思考之後,才能明白對方內心的想法,以及行為的原因和動機。所以,當與任何人相處而產生嫌隙,或許,讓彼此有些距離,稍微冷靜一下,暫時事不理,但是,不要心不理。這個「理」,我們也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理會」,一是「整理」。當我們退一步靜靜去想,讓心重新整理,整理出前因後果,整理出一個頭緒,心自然理會,同理心就能出現,一但有同理心,思想就能開明,思想開明了,心就開闊了,就能重新接納對方,做到事理。所以,心能理,事也能理。心路寬了,人生的道路就寬了。不但容得下自己,也容得下對方,人生也沒甚麼好計較的,也沒甚麼好記恨的,計較及記恨的心不再能束縛我們,那麼,每天才能真正過得自由自在,而不是那表面的虛榮了。

2月 20, 2019

【金剛智語】無欲無求,心廣福大。

作者: 許道清      


欲渴與望想是個人生命痛苦的原因,像根一樣,種在我們的心田裏,越長越大,最後,長出來的是樂的果實,還是苦果?大眾期盼的當然是樂的果實,可惜,往往事實違背我們的心願,百人當中,有九十九人最後承受的卻是苦果。

欲渴與望想又像繩索一樣,束縛著我們,牽著我們漸漸形造出自己的命運與人生。越想擁有什麼,越想成為什麼,就像用繩索將自己和想要的東西綁在一起,就像兩人各自單腳綁在一起,走向目的地,怎麼走都礙腳,都不協調。那能不能走到期待的目標呢?有可能,雖不協調,跌倒了再爬起來,還是可以走到,不是嗎?

可是,如果道路很窄,你想達到你的目的,別人也想達到他的目的,那會不會彼此碰撞呢?有可能,甚至絕對會。這會不會影響我們呢?會。所以,他人的欲渴和望想會不會影響我們呢?會不會造我們內心的痛苦或任何的傷害呢? 會。那我們的呢?

如果內心的欲渴沒有滿足,望想沒有達到,我們內心就不高興,就生氣,甚至遷怒並怪罪他人,也就是說,我們內心被憤怒這個無形的繩索綁住,受它牽引去傷害無辜的人。中醫說,怒傷肝,也就是說,憤怒先傷害自己的五臟六腑,不會只有傷肝。這叫自作自受,害己害人。那這是德?是善嗎?絕對不是。

消除內心的渴欲與想望,就像解開了繩索,沒有了束縛,那份心就自由自在,有形無形的人事物不能再來牽繫我們,限制我們,綑綁我們,心就廣大,心廣大了,如宇宙那麼大,包容萬物,憤怒就消失無蹤了,誰能被憤怒傷害?誰能被憤怒遷怒?就沒有人會被憤怒傷害和遷怒。那麼,內心的智慧與創意就源源不絕自然發生,才能發現,原來生命中的幸福與富足自然存在。為什麼幸福與富足自然存在?為了自己,有欲有求,眼光有限,心就窄了,福就小了。放下自我,無欲無求,眼光無限,心就廣了,福就大了。福報就在天地間,等待你我,但是,隨著自己心量的大小,而產生大小的變化。

德就是善。自然之道,自然之德。道走對了,福報就不遠了。在這個境界了,還渴欲什麼?望想什麼?沒有了。一切起作,將自己和他人放在平等的位置,能夠為廣大眾生著想,境界與福報自然就不同了。你認為呢? 祝福你!

2月 09, 2019

第四章:同時理解善惡


                               ( 4)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同時理解善惡
佛陀說:“對於眾生來說,有十件事是好的,十件事是邪惡的。 十件事是什麼? 三個屬於身體,四個屬於嘴,三個屬於心靈。 殺戮,偷竊和邪淫與身體有關。 兩個舌頭,惡意言語,謊言和輕浮的言論都與嘴巴有關。 嫉妒,仇恨和迷戀與心靈有關。 這十件事在不遵循神聖道路時被稱為十惡行。 如果這種邪惡被制止,它們就被稱為十大善行。“


作為一個有身心的人,我們可以做壞事,我們可以做好事。 無論邪惡還是好事,我們都可以選擇我們想做的事情。 我們所選擇的是影響我們生活結果的根本原因。

具有更高智慧和美德的無形靈被稱為光明的靈(神明),祂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人身後或身旁,記錄每一個人的善行或惡行。 無論我們是國王還是乞丐,光明的靈(神明)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這樣的事情,而且其中一些人毫無羞恥無知地做了邪惡的事情。 我告訴你一個故事。 當我學習佛陀三年多時,我對這個故事深受感動。

有一個比丘在森林裡沿著蓮花的池畔練習經文。 他聞到了蓮花的香氣,感到快樂,非常喜歡。 蓮花池精靈(蓮花池神)告訴他,為什麼你放棄了森林下清淨的禪,但偷走了我蓮花的香氣? 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附著香氣而產生的。

然後, 比丘看到一個男人進入蓮花池,挑了許多蓮花,並在踐踏後離開蓮花池。 蓮花池精靈(蓮花池神)保持沉默而不說話。    

該比丘說:這個人已經破壞你的蓮花池,並採取你的花。 你什麼都沒說。 我只是沿著池邊走,就被你罵我說我偷了你的香氣。

蓮花池神說:世界上邪惡的人經常處在骯髒的罪惡糞便中,沒有清淨,沒有大腦。 我不跟他說話。 你是禪宗的好人。 然而,由於附著香氣,你已經打破了你的優點。 這就是我罵你的原因。 比如乾淨的白布上的黑色東西,人們會看到它。 邪惡的人就像黑色墨水灑在黑色衣服上,人們看不到它,誰會問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人會提醒我們有關我們的缺點,這是一件好事。 只有當有人關心我們時,才會花時間和精力來批評我們。
   
有很多人是無神論者。 儘管他們是無神論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做出邪惡的事情。 不幸的是,一些無神論者已經做了邪惡的事情,但他們並不認為他們做了邪惡的事情,比如欺負別人。 光明的靈(神明)會告訴他們不要做邪惡的事嗎? 正如我們從上述故事中所知,祂不會。 但是,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在許多方面,如佛教,光明的靈(神明)已經教導人們不要做邪惡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人仍然不相信。  

有一種說法,“ 放下屠夫的刀,站在地上成為佛。這是建議人們不要殺人,不要收集邪惡的業力(不要做惡)。一旦放下了殺戮的心靈,思想就會立刻變成佛陀的心。  

我告訴你一個關於偷竊的故事。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感動不已。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佛教僧人(和尚)住在山上的一個小寺廟裡。 有一天午夜,一個小偷潛入這座寺廟,四處看看,無法找到任何價值的東西。 最後,他不得不偷​​走了和尚的衣服,並想賣掉它來賺錢。 當他準備出去時,他遇到了和尚。

這位佛教僧侶在小偷的手中看到了他的衣服。 佛教僧侶知道這個人是小偷,他可能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困難而成為小偷。 所以他沒有罵他。 相反,他告訴小偷他願意把衣服給他,並告訴他,他沒有偷他的衣服,因為衣服是由和尚給的。

小偷很感動,感到羞恥。 這位佛教僧侶看著小偷的後背離開了。 然後,這位佛教僧侶看著滿月,說:我真的希望同時給他那個明亮的月亮。

幾個月後,小偷來到寺廟,跪在佛教僧人的面前,懺悔他的過錯,要求佛教僧人寬恕,並要求佛教僧侶招募他作為弟子。 佛教僧侶感受到了他的誠意,最終接受了他的懺悔並同意接受他為他的門徒。


邪惡的性行為涉及猥褻,不尋常的性行為,性騷擾,性虐待和性暴力。 延伸邪惡性的含義 包括同性戀和丈夫和妻子之外的性關係。

自古以來就已存在同性戀愛情。 在古代的中國文章中,曾經有人提到過。 在現代,同性戀愛一直是有爭議的社會問題。 根據我對佛經的知識,佛陀不同意同性戀的愛情。 無論我們是否是同性戀的愛,不沉迷於愛和慾望是正確的。

在佛教的觀點中,在做了邪惡性行為的死亡之後,做邪惡性行為(邪淫)的報應是在動物的道路上(畜生道),如鳥,豬,駱駝或驢,而不是在人類的道路上(人道)。 這意味著作為動物是愚蠢無知的,他們很難有機會聽到佛陀的教導。  

兩個舌頭是指某人故意煽動某些東西,以便通過惡毒的言論疏遠和破壞兩個人或一群人的和諧關係,從而引起彼此的懷疑或團體的不和平。

惡意言論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用言語欺騙他人或詛咒人,我們可以在互聯網社區或對互聯網上的新聞或文章的回應中發現這些言論。 我們也可以在報紙或 Youtube上的一些留言中找到一些惡意言論 ,尤其是在政治意識或政治目的方面。 在言論自由的國家,任何惡意言論都是可以容忍的,即使它不像惡意言論。

為什麼人們有惡意言論? 如果我們深入思考,我們會發現那些有惡意言論的人是無知的人和自我恐懼。 事實上,他們是可憐和愚蠢的。 但是,我們是否已經考慮過如何幫助他們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情? 你知道嗎? 他們中的一些人處於高等教育和地位,他們的惡意言論非常優雅,看起來非常合理。很多人在高等教育和職位上也被惡意言論所說服,這真可憐。 這種對全世界的傷害和災難更是超越了個人欺凌。

你知道,邪惡會回到惡人身上。
在這節經文的第7章中:佛陀說:有人聽說我服從道,並將大仁慈付諸實踐,以便罵佛。 佛陀保持沉默,不回應他,而責備停止了,並問:如果你把禮物帶給不接受它的人,禮物會還給你嗎?一個門徒回答:它會佛陀說,今天你罵我,我不接受。 你自己有災難讓他們回到你身邊! 如迴聲響應聲音,陰影跟隨形狀,最終無法避免和離開。 小心不要做壞事。

你知道,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那些說謊的人有更高的教育和地位,他們的動機是保護自己在生活和地位上的個人利益。 有時我們會發現這些撒謊的人與說謊的窮人沒有什麼不同。 而且我們也發現這些人通常從他們美好生活和良好職業生涯的最高點墮落。

根據對從古代到現代的全球領導者性格的研究,誠實而不說謊是一個優秀領導者的素質之一。 在商業中,我們可以發現億萬富翁老闆或領導者的品質是誠實的。 如果他們敢於欺騙客戶或消費者,他們怎麼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呢? 因此,思想和態度將決定我們是富人還是窮人。

輕浮的言論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情況下,這意味著有人在不使用大腦的情況下談論某些事情,並且口頭的內容對人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好處。 此外,它還意味著某人使用甜言蜜語或修辭來欺騙或誘惑人,以實現其個人目的或優勢。

你知道,大多數人在一生中至少會遇到一次輕浮的演講。 幸運的人會毫無傷害地離開。 然而,很多人可能在身體或精神上受到傷害,或者財富損失。

然後,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那些人想做輕浮的演講? 它還涉及到以下三種惡行,以及貪婪的心靈。 如果人們嫉妒他人,他們可能會使用輕浮的言論來摧毀對手。 如果人們由於迷戀或貪婪的心態,他們可能會使用輕浮的言論來達到個人目的或優勢。  

現在,想一想,我們是那些做輕浮言論的人還是受到輕浮言論傷害的人? 你知道,無論我們是哪一個,都是可憐的。 但是,如果我們是受到輕浮言論傷害的人,那麼現在讓我們堅強起來,盡可能地原諒那些可憐的人。

如上所述,嫉妒,仇恨和迷戀的心靈會對人民造成傷害。 最後災難會回歸自己。 關於嫉妒的心靈,白雪公主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停止這十種邪惡,它們就被稱為十個善行。 在佛教中,十大邪惡會收集邪惡的業力,並在死後走向地獄,飢餓的鬼魂和動物的道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停止做十惡,就會收集善業,並在死後去天堂(天道) 眾所周知,現在的生活就有回報(現世報) 當然,如果我們收集好的業力(善業),那麼現在的生活就會有很好的回報(善報)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潤飾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

2月 08, 2019

第三章:切斷愛情,消除貪婪

                                                
                                               (3)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三章:切斷愛情,消除貪婪
佛陀說:那些剃光頭和鬍鬚成為沙門並接受道法的人應該放棄世俗的財產,滿足於乞求施捨,只接受所需要的東西。 每天中午前吃一頓飯,在樹下過夜,小心不要求更多,因為愛和慾望是讓人愚蠢和隱瞞的原因。

佛陀為他的沙門弟子設定了上述規則  這些規則激勵和提醒我們,要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不是貪得無厭,因為愛和慾望是使人們愚蠢和隱瞞的原因。

正如我們在上述章節中所提到的,這裡對愛和慾望的定義更為狹隘,其動機是基於自我和自私。 這就是為什麼愛和慾望使人們愚蠢和隱瞞。

有一種說法,愛情會導致悲慘的死亡。為什麼? 它涉及個人因素和另一方的因素。 有人不能接受在愛情中被背叛或分手,因此他(她)的仇恨之心和復仇之心將成為事實上的行為。 當他們處於這種狀態時,他們的思想就會失去理智,他們的行為就會失去控制,從而做出有害的事情。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恐怖情人。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想控制自己的情人。 在佛陀的觀點,這樣的人是愚蠢和可憐的。

有人用愛情或性慾作為藉口和手段來發財,尤其是那些外表漂亮,身材好的年輕女子,以吸引年長的富人。 然後,他()們將通過離婚或分手的方式獲得財富。 有時候我們把這種人稱為愛情騙子。 富人依附於愛的慾望,因此他被隱瞞了而迷戀於一種虛幻的愛情。

大多數人都遵循自己的身體激素和視覺感受,但是,不遵循他們的理性思想,去尋找他們的愛。 當第二個人出現時,他們會通過追隨自己的性慾和視覺感興趣這個人。 我們稱之為幻覺和迷戀。 在這種狀態下,事實將無法找到。 所以,有一種說法,“ 戀人墜入愛河,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彼此  戀人們因為最後終於了解彼此而分手 “   

在小說或戲劇中,愛情總是被創造為浪漫故事。 但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非如此。 在愛的關係中,它更多地與責任,寬容,尊重彼此,甜蜜的負擔和誠實有關。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它,特別是年輕的男性和女性。

當人們喜歡和渴望某人,某事或做某事時,他們可能出於某些原因隱瞞他人。 或者他們可能會被其他人隱瞞。然後,謊言發生了,惡的業力形成了,不善的未來可能在那裡等待。

這裡提到的愛和慾望是邪惡的原因。 切斷之後,邪惡的結果肯定不會發生。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潤飾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

2月 05, 2019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一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一章:走出家庭,證明道果
佛陀說:那些告別家人,走出家庭,認識內心,觸及內心根源,明白不做法則的人,被稱為沙門 那些總是遵守250條戒律的人,在進行和停止時都處於清潔和淨化之中,並且做了四聖諦道的修行,成為了羅漢。 羅漢能夠飛行和改變,擁有歷生歷世長久的壽命,可以在天地居住和移動。 接下來是阿那含 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的靈魂升到第十九天堂之上,在那裡他們證明了羅漢。接下來是斯陀含,他一次上升到天堂並一次返回人間後立刻獲得了羅漢。 接下來是須陀洹,他在七次死亡和七次出生後證明了羅漢。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無法再次使用。

沙門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都是梵文。 它們分別意味著修道的不同程度。 這些名字都是由人們區分和給出的。 想想博士,碩士和學士的不同程度,這些名稱也是由人們區分和給予的。 我希望這樣的例子會讓你更加理解。

走出家庭(出家)”意味著一個男人離開家庭成為一名佛教僧侶(和尚) 離家出走(出家)有兩種。 一個是佛教僧侶的形像似乎走出了家庭,但是,他的心仍然在家庭中(雖呈現出家相,但心仍繫縛於家庭,心不自由) 另一種是佛教非僧人的形式生活在家庭中(在家居士),然而,他的心真的是走出家庭,這是真實和走出家庭(呈現在家相,心已不受家庭束縛,心真正自由了) 也就是說,無論形式(外表)是什麼,一個人的心已經離開了家庭(心自由),才是真正走出了家庭(真出家)

然後,我們可能會有問題。 為什麼一個人的心想要走出家庭? 有什麼意義嗎? 在這節經文的第二十三章中,提到了其中一個原因。 這段經文的概念也適合女性。 一個人的心走出家庭意味著放棄家庭發生的束縛,煩惱和痛苦,而不是離開家人。 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將這種約束,煩惱和痛苦轉化為智慧,使我們和他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古代和現代,當人們出門成為僧侶或修女時(和尚或尼姑),他們應該先得到父母的許可。 那是為了尊重父母並感謝他們撫養我們。 在中國的過去,它也必須得到政府的許可,必須在政府登記,其原因是為了避免犯罪者通過出家的方式逃避法律的懲罰。   

認識到內心,觸及內心的根源,了解不做的法則,這意味著要認識到沒有內心一切都是出於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擁有心靈(起心)和思想(動念)時,一切都會發生。 當我們消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時,一切都被消除了(心無,念無,一切皆無) “全部是指來自我們內外的現象,情境,物質,物體和事物。 有些人聽過沒有心,沒有思考,沒有意識(無心,無思,無意識)的概念,他們害怕並且不高興地罵佛教。 因為在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中,怎麼可能沒有心,沒有思考,沒有意識? 他們無法理解。

有一天,中國禪宗的第二位祖師惠可告訴第一位祖師達摩,師父,我覺得我的心不平靜。 請幫助我安靜下來。
祖師達摩回答說:把你的心交給我。 我幫你安心。
惠可想了一會,然後回覆了祖師達摩,師父,我找不到自己的心。
然後,祖師達摩回答說:我已經幫你安心了。

內心的根源是空虛。 達到內在的根源意味著達到空虛。 內心的奇妙本質是空虛。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就會理解不做的意思。

大多數聽過佛教中沒有做(無為)的概念的人也感到害怕和不快樂,因為他們有很多負面思想和誤解。 最終,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做比做更好,你有沒有想過這個? 不做是一個關注無心和空虛的狀態。 在這個狀態和時刻,我們的身心將處於和平,寂靜和健康的狀態。 那是涅槃。修道的目標是涅槃。這不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它應該是一個穩定而持續的狀態,這是一種宏大的冥想。 在這種狀態下,它將成為我們能夠以任何積極的方式做和思考的基礎,從而幫助我們和其他人。

所有修道的目的都是涅槃。 修道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背誦或念誦佛或菩薩的名字,或閱讀佛教經文,或思考佛陀教義的意義,以及坐下冥想,所有這些都是其中一種方式。這部分是為了幫助和使自己受益。 當我們的心靈清潔,純潔和平靜時,我們就有力量幫助和造福他人,這是更深刻的學習。

認識內心,達到內心的根源,明白不做法則是修道的較高程度。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稱為沙門。在上述狀態之前,他可能曾做過以下事情。

那些總是遵守250條戒律的人,在進行和停止時都處於清潔和淨化的狀態,並且做了四聖諦道的練習,成為羅漢。這意味著佛教僧侶必須遵守250條戒律。 無論他們為了讓自己和他人受益,或者為了不傷害自己或其他人而阻止邪惡的事情,他們應該處於清潔和淨化的狀態。

我們不是佛教僧侶,所以我們不必遵守250條戒律。 但是,它激勵著我們。 當我們做好事並且不做壞事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清潔和淨化的心靈。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從心靈和思想中消除貪婪,仇恨,愚蠢和迷戀,因為這些事情會玷污我們的心靈和思想,讓我們有消極的想法。 如果它們(指貪婪,仇恨,愚蠢和迷戀)被刪除,我們將處於光明,有和平和積極的思想,使我們和他人受益。       

做四聖諦道的實踐。這意味著把四個崇高真理(苦集滅道)的道納入實踐是成為羅漢的條件之一。 四個崇高的真理是苦難,聚集,消滅和行道(苦、集、滅、道),這是成佛的原因和條件(因緣) 苦難()是原因。 聚合和消除(集、滅)是條件() 行道是條件和結果。 “Dao”是用中文單詞音譯的。 它原來的意思是路徑。 它的意義擴展到實踐真理。   

進入佛陀道路的第一個原因和條件是感知我們內心的痛苦,例如由我們的身體引起的任何疼痛,或由我們的生活引起的任何壓力,或由我們的貪婪,仇恨,愚蠢引起的任何精神疾病和迷戀。

進入佛陀道路的第二個原因和條件(因緣)是感知並發現我們內心的痛苦不斷聚集, 大多數人沒有這種感知, 任何痛苦都容易被人們遺忘。 一旦他們記住任何痛苦,他們所認為的是他們是受迫害的人,他們內心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他人造成的(怪罪他人) 所以他們想要報復以消除他們的痛苦(實施報復的手段) 這種想法違背了佛陀的道路(背離佛道)

當我們感知並發現我們內心的苦難不斷聚集時(苦,集),我們就會沿著佛陀的道路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滅,道) 這意味著走進佛陀的道路是消除我們內心痛苦的一種方法(走在佛道上才能真正消除我們內心的痛苦) 那麼,我們可能會有問題,佛陀的道路是什麼? 佛道的定義是廣泛而無窮無盡的, 關鍵在於這節經文(佛說四十二章經) 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中找到並閱讀。 群眾很難理解心經。 總之,佛陀道路的基礎是自我觀照,自我控制,自我解脫和自律。

因此,當我們在佛陀的道路上時,就意味著我們將佛陀所教導的真理或佛法運用於實踐中。 我們給它命名為

羅漢能夠飛行和改變,擁有偉大的永生,可以在天地居住和移動。這意味著個人生活和行動的解脫和自由。 這也意味著羅漢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並可以決定住在哪裡,或者在哪裡出生,天堂或人間。 其次,無論羅漢在哪裡生活,隱形的守護者總是在羅漢旁邊保護他(),因為天地的靈魂和鬼魂將被羅漢的美德(善德)所感動,並發誓要成為守護者,保護羅漢。 羅漢包括男性和女性。 在一些經文中,菩薩的程度也被稱為羅漢,由於羅漢的功德,他()擁有無法估量的幸福(無量的福報)

這真的超出了我們的知識和經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羅漢不存在,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這樣的羅漢存在,我們也無法證明這樣的羅漢不存在。 它更像是個人的先驗經驗。 當我們成為羅漢或當我們遇見羅漢時,這是非常個人的超然體驗。

當一個人具有上述實踐經驗時,我們將其命名為羅漢 “羅漢是梵語。   

接下來是阿那含 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的靈魂升到了第十九天堂之上,在那裡他們證明了羅漢。這意味著一個人在死亡的那一刻,它的精神(靈魂)居住在第十九個天堂之中或之上,在那裡它證明了羅漢的道果。 然後,它被命名為阿那含,這是梵文。

佛教中提到了三十三個天堂。 根據我們在現代的理解,它們更像是不同的維度空間。

下一個是斯陀含,他一次上升到天堂並一次返回人間後即刻獲得了羅漢。這意味著這樣的人實踐佛法,並分別在天地轉世。 然後,它獲得了羅漢的果實。 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稱叫斯陀含,這是梵文。   

下一個是須陀洹,在七次死亡和七次出生後證明了羅漢。這意味著這樣的人實行佛法,必須在天地間經曆七次轉世。 然後,它獲得了羅漢的果實。 這樣的人被命名為須陀洹,這是梵文。

在佛教中,存在這樣的概念,即對於一個人的精神(靈魂)有無法估量的轉世(有無量世),就好像在車輪中的精神(靈魂在車輪中),車輪中包括六條路徑,其中三條屬於良好路徑(善道),三條屬於邪惡路徑(餓道) 三條良好的道路(三善道)是菩薩,阿修羅和人類的道路。 三條邪惡的道路(三惡道)是惡鬼,畜生和地獄的道路。 精神(靈魂)輪流在六條路上再生(轉世),就像一個輪子不斷旋轉,永遠不會離開旋轉的輪子(輪迴轉世) 只有當精神(靈魂)進入佛陀的道路時,才有機會離開旋轉的輪子(離開輪迴,脫離車輪的旋轉)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無法再次使用。這裡的愛與慾望的定義更為狹隘,這意味著人們浪漫地喜歡某人或被性吸引。 愛與慾望會影響人的情感和思想。 有些人用他們的愛和慾望控制他人。 然而,有些人因此受到控制。 無論哪一方,他們的心靈都沒有得到解脫,也沒有自由。 一旦他們的愛和慾望不滿足,就會發生非理性的思想和行為。 無論他們如何,他們的心靈都可能受到傷害。 但是,有人喜歡這種情況。 佛陀認為這些人是愚蠢和迷戀(愚痴),因此這些人處於無光明狀態(無明)

切斷愛情和慾望就像斷肢意味著一個人應該有決心修道。 不要讓愛和慾望成為修道的障礙。

但是,上述是佛教之一。 有深刻的另一個佛教。 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切斷愛和慾望。 為什麼?當我們完全理解無自我和自我空虛時,根本就沒有愛和慾望。我們的愛和慾望是從外部的情況發生和吸引的。 如果我們理解外在和內在的空虛,在哪裡找到被切斷的愛和慾望? 但是,羅漢很難理解這樣的概念,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當我們進行深刻的冥想時,可能會理解。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智慧,當我們有決心修道時,我們最好切斷愛和慾望。 在這種情況下,愛和慾望不是真實的,因為它們是幻覺。 但是,普通人認為它們是真實的。


備註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潤飾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