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 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第十一章:給飯變成勝利
佛陀說:“給一百個邪惡的人吃飯不如給一個好人一頓飯;
給一千個好人吃飯不如給一個遵守五條戒律的人吃一頓飯;
給一萬個遵守五戒的人吃飯不如給一個須陀洹一頓飯;
給十萬個須陀洹吃飯不如給一個斯陀含一頓飯;
給千萬個斯陀含吃飯不如給一個阿那含一頓飯;
給一億阿那含吃飯不如給一個羅漢吃一頓飯;
給十億羅漢吃飯不如給一個辟支佛一頓飯;
給百億辟支佛吃飯不如給三世諸佛一頓飯;
給千億三世諸佛吃飯不如給一個沒有思想,
沒有執著,沒有修行,沒有證明的人一頓飯。“
給別人吃飯轉向勝利;勝利不是勝過別人,而是勝過自己。 如果我們給一百個邪惡的人吃飯,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去做邪惡的事情。
這意味著我們間接地做了邪惡的事情。 這不是勝利,而是我們生命和精神的損失。
相反,如果我們給一千個好人提供飯菜。 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做好事。 這意味著我們直接做好事。 為我們的生活和精神增添幸福是勝利。
上面提到的人是不學佛而不練道的人。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是好人。 無論是學習佛陀還是練習道,都與這個人是否是一個好人無關。 如果一個邪惡的人可以懺悔他的錯,有慈悲的心,並希望獲得佛性,他也可以學習佛陀。
如果一個人會學習佛陀,他將被教導遵守第一課的五條戒律。 那些佛陀學習者,但不是佛教僧侶或修女,必須遵守這五條規則。
一個好人不一定遵守這五條規則。 即使我們不是佛陀學習者,我們也可以自動遵守這五條規則。 那麼,五條戒律是什麼? 它如下:
不要殺死別人,也不要殺死自己。
不偷。
不要以不正當的方式發生性行為。 也就是說,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傷害他人,要相互尊重。
不要說謊。
不要服用酒精或非法藥物。
它表明遵守五條戒律就是勝利。 眾所周知,這樣的勝利不是與別人相比,而是與我們自己相比。 為遵守五條戒律的人提供膳食比向千名好人提供膳食更好。
這也是勝利。
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是梵文,是某種等級名詞。 他們不限於佛教僧侶或修女。 也就是說,它們用於識別每個佛陀學習者的水平。
它們也在不同的經文中提到,有時對它們的解釋是不同的。 總而言之,在學習佛陀時,他們仍處於不同程度的自救中。
而且,他們還沒有能夠擺脫痛苦,更不用說有能力拯救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為什麼? 在美德,智慧和幸福中,他們所做的和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夠的。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努力拯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它也存在程度上的差異。須陀洹的程度低於斯陀含。 斯陀含的程度小於阿那含。 即使這樣,在美德,智慧和幸福中,他們比遵守五條戒律的人更好。
羅漢和辟支佛從苦難中解脫出來。這也意味著他們在美德,智慧和幸福方面取得了更多成就。但為什麼給一億羅漢吃飯不如給一位辟支佛一頓飯?如果有人想要達到羅漢的程度,他們仍然要依靠佛陀的智慧力量和慈悲力量;而且,他們必須把道進行實踐,然後證明道的果實。這意味著,羅漢仍然必須聽聞佛法,並由佛陀教導。羅漢也有能力說佛法。
但是,那些達到辟支佛程度的人是依靠自己開悟。這意味著他們已經獲得了平等智慧和佛陀本性的啟蒙。他們也處於沒有練習和沒有證明的狀態。成為辟支佛不是從聽聞佛法而來,也不是由佛陀教導而來。他們不談佛法。在智慧和美德中,他們的程度不僅僅是羅漢的程度。
因此,向羅漢或辟支佛提供一餐將與他們聯繫,滋養他們的身體,並幫助他們獲得佛性。這也有助於我們在這一生中播下智慧,美德和幸福的種子;在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中,都會獲得智慧,美德和幸福的果實。
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徒更願意為佛陀學習者提供任何東西,特別是那些在佛陀性質上得到啟迪的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徒不向窮人提供任何東西。在佛教中,有一種觀念認為窮人是因為他們吝嗇金錢而不願意在過去的生活中慷慨地向他人提供任何東西。這是產生目前結果的過去原因。在平等的感知中,窮人也具有佛陀的本性,然而,佛陀的性質尚未被開悟。也就是說,它的自然智慧仍然被覆蓋,而不是出現。如果我們的自然智慧出現,我們將非常幸福,並將充滿財富。
三世佛有兩種解釋:它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一個是佛陀生活在過去的世界/時間,佛陀生活在現在的世界/時間,佛陀生活在未來的世界/時間。(空間上) 一個是中間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及東方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
空間和時間是統一的,是一個,是無限的。所以,無論任何時間或每個空間都有佛,他們就是一體。這個概念很難理解,更不用說經驗和自我證明了,除非現有邊界線的概念和任何事物的區分已被完全打破和消除。
在我們的認知中,三世界佛陀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在深刻的體驗中,三世界佛陀不在我們的外部,而在於我們的自我本性。當我們尊重三世佛陀時,它也意味著尊重自己。當我們為三世佛陀提供膳食時,它也意味著為我們自己提供任何東西。三世佛陀與我們合一。我們是一個。
什麼是佛?
當有人完全從高智慧中得到啟迪,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並且知道所有的真理,同時,心中不再有任何恐懼,也可以利用其善良和同情的大力來拯救眾生,以便讓他們從生與死的苦難中解脫出來,我們稱這樣的人為“佛陀”來尊重它。
我們有一個問題。上面提到三世諸佛與我們合一,我們是一體的。為什麼我們不是佛?這不是三世諸佛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在佛陀的領域。這也意味著我們尚未達到成佛。
因此,供養三世諸佛陀飯菜是更多的勝利;這是因為我們很難為他們提供膳食。如果我們有機會為他們提供膳食,那也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並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美德,智慧和幸福,並有機會獲得成佛,因為三世佛陀將給予我們智慧和同情,教導我們佛教以及如何開悟。這就是為什麼向三世諸佛提供膳食是一個特殊的勝利。
這已經是如此特別的勝利了。為什麼給千億的三世諸佛飯菜不如給一個沒有思想,沒有住,沒有練習,沒有證明的人一頓飯?
沒有住意味著不依附或不依賴任何東西。 我們曾經在第二章中提到並解釋過的一個沒有思想,沒有住,沒有修行,沒有證明的人。
第二章:切斷慾望,不要求
佛陀說:“那些走出家庭,成為沙門,切斷慾望,消除愛情,認清自己內心的源泉,達到佛陀的深刻原則,實現不做法則, 內心沒有任何東西,外面沒有任何要求,沒有把道在內心固定,也沒有收集業力,沒有思想,沒有做,沒有練習,沒有證明,沒有體驗連續的水平,但達到自己最高的狀態,被稱為道。“
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教,我們可能會誤解它,並認為這樣的人沒用,是輸家。 不,這絕對不是這樣的。 在佛教中,那些可能處於沒有思想,沒有住,沒有練習,沒有證明的人正在獲得更高的智慧,正在獲得更高的美德和幸福。
也就是說,他們的成就更高,幾乎接近或在頂峰。
我們可能會認為那些處於沒有思想,沒有住,沒有練習,沒有證明的人是其他人,因為給他們吃飯比給三世佛陀吃飯更好。 如果我們這麼認為,那就完全錯了。
如果所提到的所有給予都不能使我們達到佛性,那麼這種給予對我們來說幾乎毫無意義。 一些不明智的人向其他人提供膳食只是想獲得更多的財富。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心靈的領域是非常有限的,非常小。
那些處於上述無住無念狀態的人在美德,智慧和幸福方面是最高的。 他們幾乎處於佛陀狀態。 然而,這樣的人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
如果我們有機會為他們提供一頓飯,那將是最特別的勝利。 為什麼? 這是因為這個人已經達到了一個狀態,與三世諸佛統一。
同時,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有機會為他們提供一頓飯,我們就有機會通過與他們聯繫並向他們學習來處於這種狀態。 而且,我們最終也可能是這種狀態的人。
使自己獲得成佛是非常尊貴的,值得所有有情眾生的尊重;這就是為這樣的人提供膳食是最特別的勝利的原因。
總之,向他人提供膳食就是為自己提供膳食(供養他人即是供養自己,此為佛教的平等原則)。 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他們的美德,智慧和幸福將有助於我們與他們相同。
備註: 本文內容原文為英文,翻譯為中文後,再稍加修改。其他章節亦同。
原作英文:(Chapter 11) A Brief Talk about The Scripture of Forty-Two Chapters Said by Buddha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
原作英文:(Chapter 11) A Brief Talk about The Scripture of Forty-Two Chapters Said by Buddha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許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