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1, 2022

隨心日記 20220221--對修行學佛的認識

作者: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學佛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生活的高度。什麼樣的態度和高度?那是一種有智慧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有智慧的高度。一般人無法理解修行學佛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舉一個例子來作譬喩說明。修行學佛就像爬山。當我們還是一般人,尚未進入學佛的狀態,我們就像是生活在平地的人,我們接觸到的事務,景觀,環境,生態,以及氣候就是平地生活的樣態。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經驗,並且就這樣過完一生。他們討厭爬山,害怕爬山,他們不想去探索山裏未知的世界,不知道山裏豐富的景觀及自然生態,以及那令人神清氣爽充滿芬多精的原始自然森林環境,那裏更藴含我們有生之年從未見過的花草植物,以及動物和礦石,還有那氣候的變化,雲霧繚繞,跟山底下也是不同的。像台灣這樣溫熱帶地區,在冬天爬到雪山(台灣有一座山,叫作雪山。),雪積存的厚度到達膝蓋這麼高,整片的杉木林,置身其中,就跟您在歐洲看到的冬天雪景沒什麼不同。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台灣的平地,就永遠不知道在台灣的高山還有積厚雪的高山美景。

這爬山的過程,就如同我們學佛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們會經歷不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會有暴雨,也會有晴天,我們會遇到不同偶遇的山友,熱心助人,彼此分享爬山的經歷,互相鼓勵和加油,帶給我們心靈全然不同的感受和震撼。我們的心靈因此而蛻變,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心靈也變得更加成熟而有智慧。當我們到達山頂,我們的視野變得廣闊,終於明白,山頂的美景和處在山頂的經歷,跟我們在平地的生活是完全不同,我們才能體驗和分析出這其中的差異。我們處在山頂清淨靜謐的環境中,遠離世俗塵囂, 聆聽天籟之音。卸下沉重的背包(包伏),身心沒有負擔。仰望天空,遠觀鄰近的山景變化,無事一身輕。俯視人間,笑看俗世,煩惱也沒了。人生如此清閒,真是無上福報。

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人喜歡爬山,有人喜歡看海。學佛也像一滴水入大海。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滴水一樣存在世間。這一滴水可能存在於世間的任何地方,例如,跳耀在綠葉上的一滴水,在美麗的花瓣上的一滴水,或在在皮鞋或高跟鞋面上的一滴水。這一滴水隨著風飄,隨著氣流的變化,或是浮蕩流浪於世間,或是悠游自如於世間,無論如何存在於世間,經歷各種酸甜苦辣,有一天這小水滴隨著流水,終於流入大海,與大海融為一體,才知道自己不只是小水滴,原來自己就是大海,是這無邊無際大海的一分子,如此遼闊而深遂,蘊藏萬物,生機蓬勃。這大海就如同是諸佛法身,這一小水滴就如同是個人所化的肉身(化身)。

有人賺百億後,有命賺錢,沒命花錢,生重病後,命快沒了,才心生焦急和懊惱。幸運地受菩薩入夢慈悲指示:出家可以保命。於是毫不戀棧地將身家財產全捐出去,用於弘法利生。或開辦講經佛堂,或買下中醫診所免費為人看病。當然,這不是每一個人的因緣。入佛門,修行學佛,不盡然如此。我們不一定需要這種因緣。這我們自己要明白。但是,這些前輩放下一切,開始廣修福德,善種慧根,卻是值得我們效法與學習。無論我們目前處於什麼狀況,在家或出家,有工作也好,沒有工作也好,只要我們有一念誠心,都是入門學佛的好因緣。

有人誤以為學佛就是要苦行,就是要放下世間一切所有,這是完全誤解佛教。有人有一點慧根,以俗家身份跟著佛教師父學佛,學一學,就被度化出家了。許多父母擔心這一點,因此,特別反對自己的子女去修行學佛。將修行學佛與出家聯想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教,這也是大多數人對佛教偏頗的印象。如果不是出家人,也不吃素,就主觀認為這樣的修行人就是六根不清淨,就認為這種人是假的修行人。這也是對佛教的偏見。許多出家人都將俗世弟子當作出錢出力護持佛法的人,而開示若要成佛就必需出家,如果是女性,還必需在來世轉為男身之後,才能成佛。這也是誤解佛教。希望社會大眾千萬不要被這些觀念所誤導。如果您想建立正確的佛教觀念,應該廣學多聞,觀念才不會受到局限。我曾經提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這四大菩薩,只有地藏菩薩呈現出家像,其他三位菩薩,我們自古至今所看到的皆是在家像貌。台灣人在家裏的廳堂喜歡供俸觀音神像。並且台灣供俸的觀音像多數是女性的樣貌。如果各位有注意的話,無論是廟寺,或居家,所供俸的觀音像,無論是男像或女像,皆是在家像。祂的髮飾、頸、手或腰間都戴著手鐲、瓔珞、珠寶,穿著飄逸華麗的絲綢衣。您怎麼看,看來看去,祂都不是出家像。那這些虔誠的信徒每天拜觀音,拜的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答案已經很明顯。

我們在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有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音即現何身。這些應化身包括佛身,出家和尚,女尼,居士身,婦女身,童身,還包括天人,非人等。三十二只是一個數字,實際上是無限,我們應廣義了解,觀音想變化出什麼身都是可以的,上帝,天使,聖母瑪利亞,外星人有沒有可能,以我們現在的理解也是有可能的。那您說,觀音到底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祂到底成佛沒?當然是早已成佛。如果沒有成佛,如何能夠以應化身遊戲娑婆世界(即這個地球)。法報化三身一體,諸佛法身本是一身,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諸佛本身,呈現觀音像來度化眾生。明白這一點,我們學佛才能靈活,充滿樂趣,觀念才不會受限。跟對老師學佛,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才不會盲修瞎煉,才不會忙修忙學,多走冤路。

出家學佛也很好,是個人選擇之一,但是不要誤導群眾,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出家就是苦行,就是閉關,就是吃素,就是清心寡慾,就是沒有物質慾望。佛陀當年出家修行,人家供養給他甚麼,他就吃甚麼,葷素不拘。人家供養他華麗的廳堂當作講經佛堂,他也不會拒絕。當下在台灣出家學佛的環境很好,佛寺及出家人普遍受到民眾的供養。出家人不一定依苦行在修。佛陀本身也不修苦行,是放棄苦行後才悟道的,這我們要明白。當下有些出家人甚至是高學歷者,出家前也有很好的收入和工作。出家前,家庭經濟良好的也不少。即使出家了,還勝任大學教授一職,是像一般人一樣領取大學薪資及國家研究經費。事實上,他們的收入比一般人好。而一般民眾不了解,質疑為什麼出家人吃好住好,人人有手機和電腦,出門有轎車接送。而心生質疑,認為出家人或學佛的居士心口不一。這是觀念還停留在過去。台灣目前的教育與經濟生活環境與過去佛陀時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出家人所用所住的生活當然也不一樣。

出家學佛是不容易的,出家師父收徒弟也會挑選,並非來者不拒,這可以避免給自己和僧團找麻煩。所以,一個人沒有基本的福報和慧根,出家師父是絕對不會收為徒弟的。那出家師父不收,我們去請在家師父收我們為徒總行了吧?在家師父的想法跟出家師父的想法是一樣的,對於所收的弟子也是經過挑選的,原因如同上面所說。當我們一心發願,真誠修行學佛,自有良善的因緣,遇到有緣的善知識(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引導我們學佛,並收我們為徒。修行學佛有良師的引導,會幫助我們更容易進入修行學佛的境界,讓我們真正明白佛的境界是甚麼。沒有福報和慧根,是非常難入這種境界。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從基本的福德開始修起。德厚功堅,才有機緣入佛的境界。否則都只是在佛教的知識及概念上轉來轉去,被這些文字境相所轉而形成個人偏見,就算學經歷再漂亮,也難入佛的境界。這我們必須明白。今日就跟大家分享到此。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