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08, 2022

第27章:沒有執著能獲得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27 章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27章:沒有執著能獲得道。

佛陀說:那些把道進行修練的人就像木頭漂浮在水面上,沿著河流流動,不會碰到河的兩邊,不被人帶走,不會被超自然生物覆蓋,不會被湍流阻止而且也不會腐敗,我保證這塊木頭決定進入大海。 學習道的人不會被情感和慾望所迷惑,不會受到許多惡毒的擾亂,並且不斷完善進步和實踐無為,我保證這樣的人肯定會獲得道。

 

道的意義

 

“道”由漢字音譯而來,本義為路。然後,意義被擴展為我們內部和外部世界的真理,或任何真理的教義或理論。在佛教中,它意味著我們內在和外在世界的真相,這意味著空虛和靜止。在這種狀態下,無為、無想、無因、無緣、無願、無欲、無求、無苦、無樂、無貪、無嗔,無執著、無得、無失、無名、無力、無生、無滅、無現象、無恐懼。這樣的境界和這樣的真理,不是任何人創造或發現的,而是由個人的開悟來理解和體驗的。不需要創造空虛。當任何因緣不存在時,空性自然就存在了。也就是說,這樣的境界、這樣的真理,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佛創造的,而是個人悟性所悟的。不管你是誰,不管你的種族,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的信仰是什麼,這樣的真理就在那裡,你可以看到、理解和實現。這是佛陀希望我們知道的。佛說什麼是道,分別有深淺之意。 那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理解程度都不一樣。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不應該被單一的關於道的解釋所束縛。

 

在世界和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關於道的教義和理論。 但是,我不得不告訴你,有很多人為的意識形態包含著個人的世俗意圖。 有些甚至是扭曲和顛倒的觀點和價值觀。 不幸的是,它被視為真相並被用來壓制人類。 我們還可以發現,有很多邪惡的思想和理論,故意蠱惑人心、煽動人類,正是這些邪惡造成了人類的二元對立,使世界變得不平靜。 這樣的道不是佛教的道。 當我們真正了解佛陀的道時,我們絕對可以擺脫任何邪惡和愚蠢的思想和理論。

 

在佛教中,道的含義是非常廣泛和無限的。當我們對佛所說的道有一個概念時,這個概念可能會在下一次被佛陀教導時被佛破壞。為什麼?因為任何關於“道”的觀念,都會使我們在其中堅持和沈迷,從而使我們受到束縛。我們的心會因此變得不自由。即使我們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強烈地堅持正確的事情和善意,佛陀也會建議我們放下它。然後,有些人可能會強烈質疑和不同意。他們說,如果我們不強烈地堅持正確的事情和善意,你要我們堅持壞事和惡念嗎?當然不是。無論是對的還是壞的,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不要沉迷其中。那是因為任何對的事情或卑鄙的事情,任何善意或惡意,都容易被惡人以歪曲和顛倒的方式解釋和傳播。同時,也很容易被有心機、有私心的人操縱,以達到自己的私心的目的。

 

儘管我們有不沉迷於任何是非的觀念,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區分善惡。 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美德的原則。 我們仍然需要了解和區分善惡。 不沉迷是非,不影響我們對善惡的認識和辨別,也不影響我們做任何有德的事。 我們必須知道它。

 

走在道路中間中道 

 

當我們不沉迷於任何善惡的事物時,我們可以因此中立地回顧任何事情。 這是開放的態度和客觀的態度。 就像我們走在路上一樣。 我們既不向左也不向右。 我們只是走在路中間。 謂之中道。 當我們走在中間的道路上時,我們就擺脫了左右之間的任何爭鬥、反對和爭論。 同時,我們也可以避免出於任何邪惡和自私的意圖而進行的任何有目的的操作。例如,有些人利用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來煽動人類的仇恨情緒和相互對立,以達到一己私利的目的。 如果我們就這樣和他們一起跳舞唱歌,我們真的很愚蠢。

 

人的本性是空虛和寂靜。 對所有人類來說都是一樣的。 無論你的種族和民族是什麼,無論你的膚色或眼睛是什麼顏色,這樣的真理是無法改變的,它是永恆的。 可以改變的是人類的外貌、語言和意識形態,這些都是無常的。 當我們知道這一點時,我們就會明白,進行任何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都是無稽之談。 在佛眼中,人人平等。 你知道在哪里人人平等嗎? 在空寂的自性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這是寧靜的心。 任何對人類的蔑視和反對,都是由人類的無知所操縱的, 操縱人類仇恨的意識是無知者的無知。 可悲的是,許多人在這種無知中喪生和受傷。

 

傾聽、思考和實踐 (聞、思、修)

 

我們如何把道付諸實踐?首先,我們從佛陀的教導中聽到什麼是道。有了對佛教的道的概念之後,我們再思考道的內涵,對我們來說意義是什麼。我們甚至可以質疑這樣的道是否合理,對我們是否有益,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和修行。最後,當我們認為這樣的道是正確的,不會把我們帶入錯誤的人生方向,我們可以接受,但尚未付諸實踐時,我們就將它付諸實踐,以達到人生的目的。證明它是否是真的,以及我們在生活中將如何實現它。故有聞、思、修三種方法。同時,還有另外三種方法,分別是持戒、修行、開悟,是修道的重點。所有這些程序和方法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內心平靜和穩定,並在生活中產生我們的智慧。

 

當我們有上述這樣的觀念和經驗時,我們還不足以修道。 它必須保持持久,並且保持對自我的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感知,以檢視自我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是否真誠和純潔。 上面提到的只是基本的努力。 各種方法是靈活的,可以方便應用。

 

一切法、佛法,都是自證真理的方法。

 

佛陀的教導是告訴我們真理以及如何證明它。一切法、佛法,都是自證真理的方法。第一個因,第一個念頭,第一個決定和任何結果都取決於個人,而不是其他人。佛陀從來沒有說過,如果你不聽從我的教導,你會得到什麼樣的惡果。佛陀從來沒有用這樣的邏輯和語氣來威脅和控制人類。換句話說,佛陀從不使用權威來威脅和控制人類。事實上,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以平等、同理、慈悲為根本。佛與眾生之間沒有不平等的權威關係。佛只是要我們知道他能證明什麼樣的真理,這樣的真理也能被一切眾生證明。也就是說,他要我們知道他能證道成佛,這樣的事情,一切眾生也可以做。同時,他教我們如何證明這一點。這都是佛法。

 

每個想法都是一個原因。

 

根據個人對道的理解程度,有很多不同的修道方式。 比如,每時每刻念任何佛菩薩的名字,這是初學者修道的基本方法。 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初學者必須這樣做嗎?

 

最近,加拿大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每個人每天都有 6200 條想法從自己的腦海中閃過。 除去深沉睡眠的時間,無數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閃過。 即使在我們的夢中,也有思想。 一切念頭都是利己利他的好事嗎? 不,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想法都是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壞事。 一個接一個的念頭像流水一樣不斷變化。 這些念頭與貪、瞋、痴、狂、疑密不可分。

 

佛陀說,一念是一因。 當一個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實施時,它會結合我們周圍來自外部的條件和機會,然後成為結果。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好的想法會帶來好的結果。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那是因為任何來自外部的條件和任何機會都是變數和不可預測的,是我們難以控制的。 更何況,每個人的每一個念頭都在碰撞或交融。更別提,無數人的無數念頭,在每一刻都在碰撞或交融。

 

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大多數想法不一定是好的,甚至大部分是邪惡的。 然而,邪惡的人並不認為他們的思想是邪惡的。 他們甚至認為他們是好人,他們的想法會幫助人類。 當我們的一念陷入惡念的洪流中時,我們未必能自主,就帶著這股惡的洪流逃竄,走向惡的果報。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每一個念頭,都容易受到外界任何念頭的影響。

 

另外,如果我們沒有自我覺察、自我檢討、自我控制、自我修養,我們內心的惡念往往很容易出來,使我們做任何惡事。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它會導致我們陷入邪惡的後果。 例如,很多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錯了事,不僅讓他們遭受這種邪惡的痛苦,而且還讓其他人遭受邪惡的痛苦。 這一切都來自最初的惡念。 這對人類來說真的是一場災難。

 

一旦沉迷於一個念頭,就意味著一個人被這個念頭所束縛。

 

我們的大部分想法都是第二次閃現的,甚至是幻想。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實現的想法很少。 有些人甚至用自己的古怪想法來折磨自己或折磨別人。 他們甚至不知道這是錯誤的事情。

 

總而言之,不管人的想法是好是壞,大多數人都會在思想上做任何事情。 一旦沉迷於一個念頭,就意味著一個人被這個念頭所束縛。 無論如何,它對我們形成了無形的封閉和阻礙的局面和環境。

 

佛陀了解上述原因。 他教我們一種方便的方法來念佛或菩薩的名字。 它可以從我們的嘴裡發出聲音,也可以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聲音。 通常,我們會在腦海中保留聲音,以免打擾他人。 因此,當我們修習此法以保持心中的聲音時,沒有人知道我們正在修習它。 這種方法就像用木槌敲打遊戲機上彈出的鼠標一樣。 當一個念頭從我們的腦海裡冒出來時,我們念佛或菩薩的名字來抑制任何念頭。 也就是用積極的思想去抑制消極的思想,使我們的思想保持在正確的方向。

 

無論我們在做什麼,我們都會每天每次地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比如我們在走路、聊八卦或者坐在公車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練習。 但是,當我們閱讀或工作時,我們專注於我們的事務。 此刻,我們暫時不練習它。 所以,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靈活的。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我們可以接受的想法來抑制我們的消極想法嗎?

 

那麼,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我們可以接受的想法來抑制我們的消極想法嗎? 例如,我們可以念“我愛我們的國家”這句話來代替念佛嗎?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諸如愛國口號之類的口號。 我不得不說它們之間存在某種差異。

 

當我是初學者,念佛的時候,我沒有這個問題。 我甚至不知道上面所說的原因。 有一天,我遇到了教授德國文學的教授。 我們談到了念佛的名字。 然後,他突然提出了與上述類似的問題。 作為一個初學者,我當時對它只有模糊的概念。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佛陀或菩薩也是有靈性的眾生。 在佛教中,它的名稱稱為佛或菩薩。 但是,在佛教之外,它們可能有不同的稱謂。 例如,上帝或天使也是某種具有精神的生物。 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沒有人類的具體形式和物質外觀。 但是,他們仍然有思想和意識。 他們可以通過思想與我們交流。 此外,他們有“眼睛”和“耳朵”來“看到”和“聽到”我們所做的和談論的內容。 每一尊佛菩薩都有自己的名字。 他們的名字是根據他們的特殊功德、美德或功能而命名的。

 

當我們背誦他們的名字和頭銜時,就好像我們在召喚他們一樣。 他們能感覺到。 這是心靈感應。 當每一個眾生可以被稱為“佛”或“菩薩”,這意味著它曾經發下誓願,以使自己和眾生從痛苦中解脫,並且修行佛法,證道,從自己的痛苦中解脫。 同時,它也在實現它的願望和誓言,以任何方便的方法幫助眾生,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念誦他們的名字和稱號時,我們不僅可以壓制自己的惡念,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關心、幫助和善意。 唯有長時間地念著名號,才能通過這種一心一意的修行來感受和理解。 同時,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實現它。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逐漸體驗和認識到什麼是無念。 當我們完成了這樣的修行,證悟了無念,並始終保持積極的念頭,我們就可以放下上述的方法,自由地使用它。 任何口號、愛國口號都不是生命,並且沒有精神(無形的生命體)。 它的作用和效果不可能像上面所說的那樣。

 

念菩薩名號,最好是由自已修行的上師親口傳授。 在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更好地運用這個方法,感受佛陀的能量和慈悲。 或者,您也可以關注本博客,閱讀任何佛經和佛菩薩的介紹,了解他們的背景、美好願望、大願、大功德、無限功德和利益功能。 如果你能接受,你可以自己練習。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您可以留言。

 

練習和體驗從有思想到無思想的過程,是最好、最方便、最基礎的方法。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想法,我們從不停下來休息去思考和體驗沒有思想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的意識和思想由強到弱,由多到少,逐漸消失。 一旦我們能夠穩定地體驗到這種無念狀態,我們就可以體驗、實現和擴展任何無狀態,例如無為。 此外,我們可以警覺和感知我們的任何想法,無論它是好是壞。 那麼,我們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疑問,它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任何想法都可能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如果這種想法是消極的並且根本不好。

 

我們的任何想法都會受到來自我們外部和內部世界的任何變化情況的影響。我們進一步按照這樣的想法和感情做任何事情。同時,當我們有任何想法的時候,也會伴隨著自我的擔憂和煩惱。因此,任何想法都可能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如果這種想法是消極的並且根本不好。如果我們想根除這種問題,控制和訓練我們的思想穩定和良好是最好的方法。保持在沒有思想的狀態並不意味著我們真的沒有任何思想。我們隨時都可以在此基礎上產生任何積極的善念,以利己利他。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控制和訓練了我們的思想,使其不受任何來自內部和外部世界的情況的影響。同時,我們可以因此而獨立地、自由地思考任何事情。這就是這種方法的積極意義。

 

所以,當我們接觸到無念狀態時,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永遠沉迷其中。 一些無知的人不明白什麼是不思不為的深意,所以他們就武斷地認為那些人是頹廢的人。 甚至有些無知的僧尼,想修行無念無為,然後沉迷於無念無為,成為素食主義者,念菩薩名號, 為了逃避世俗的煩惱,直到他們死去。 他們甚至不關心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也不閱讀世俗的新聞。 事實上,他們變成了自我封閉的人。 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在修行佛陀所說的道,希望往生佛陀的淨土。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現在我對此有了一些了解。 這是過去獨裁和戰爭的結果。 在許多專制政權中,沒有言論自由。 許多僧尼用這種遠離世俗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同時保留佛教。 因此,公眾錯誤地認為佛教是一種頹廢的宗教。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不能廣泛傳播,不能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的原因。

 

無論固執地沉迷於思想或不思想,它都可能是偏執狂。

 

過去,對於佛教的有為或無為、存在或不存在、有法或無法等等,也有很多爭論。 因此,無論是固執地沉迷於有念或無念,都可能是偏執狂。 所以,佛陀提出了中道的概念。 也就是說,不要頑固地沉迷於有或無的任何一方。 所以,我們正在做或想的事情會更加自由、靈活和可創造。

 

比如對於初學者來說,佛陀會告訴你有善有惡,勸你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告訴你做好事會得到佛陀的加持, 做惡事會受到神明的懲罰。 這對初學者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他樂於接受這樣的佛法教育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當佛陀發現這個學習者長期沉迷於做善事時,佛陀有一天會告誡他沒有善惡。 這位學員頓時大吃一驚。 這個學習者怎麼可能接受無善無惡的觀念。 如果他不能接受,就意味著他的學習將停止,沒有進步,沒有任何超越當前學習階段。

 

這個學習者會思考佛陀的教導以及佛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有良好的德行,相信佛陀所教的,所以他的心中似乎終於開悟了一些東西。然後,他逐漸戒掉了行善的嗜好,讓他的心念念不忘無善無惡的觀念。他的身心逐漸自由。但是,他逐漸沉迷於無所事事,開始質疑生命的意義。有一天,佛陀告訴他,沒有善惡的概念這種東西。這位學習者再次被嚴重震驚。因此弟子逐漸深修,深信佛陀所教,深思所教義。以他的美德和善智,啟發他不要沉溺於無為之中。然後,他終於明白了佛陀的教導。那就是我們不應該沉迷於做好事,也不應該沉迷於無所事事。我們應該做任何事情,想任何事情都要中道。這也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頑固地沉迷於任何概念。為什麼?

 

空與靜的狀態是沒有概念的。 一切概念都是由因、緣、果或事件與現象形成的。 消滅任何東西,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這個概念? 即使是善惡、空寂的概念,我們也應該放下,不要沉迷其中。

 

佛陀說:那些把道進行修練的人就像木頭漂浮在水面上,沿著河流流動,不會碰到河的兩邊,不被人帶走,不會被超自然生物覆蓋,不會被湍流阻止而且也不會腐敗,我保證這塊木頭決定進入大海。 學習道的人不會被情感和慾望所迷惑,不會受到許多惡毒的擾亂,並且不斷完善進步和實踐無為,我保證這樣的人肯定會獲得道。

 

“不碰河的兩岸” 木頭行流於河中央,不碰觸兩岸,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中道,就是不沉迷於二元對立的任何一方,如對與錯、善與惡、有與無、存在與不存在,等等。

 

“不被人帶走”是指不被非正義或不純潔的人的言行所威脅、綁架、限制和影響。

 

“不會被鬼神遮蔽” 這裡的遮蔽是阻礙的意思。 有些鬼神不是好人。 它們會傷害人類,阻礙人類成為好人。 他們甚至可以利用人類做壞事或報復。 有些人倒霉。 一旦被鬼神控制,沒有積極的思想和態度,很容易被鬼神利用做壞事,這些人無法自拔。 因此,在生活中穩定地保持積極的思想和態度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不為風波所阻”是指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混亂或挫折時,我們不會停止學習佛法或佛教。 當木頭漂浮在河面上,遇到湍流時,它會旋轉或停留在原地,無法前進。 就好像學佛行道一樣,生活中遇到麻煩或挫折時,我們不應該轉圈或停留在同一階段。 我們要往前走,才能進入大視野,開闊智慧。

 

“也不腐敗”,中國古語“朽木不可雕”。 腐敗就是一個人的懶惰和粗心,使他的才能不能被創造和發揮。 不腐敗,就是要誠心、精進修道,愛惜自我、尊重自我、有自知之明。

 

“我保證,這木頭是決定入海的。” 海意味著自由、廣闊、寬廣、宏大的智慧。 同時,海中也有很多東西和寶物。 這也意味著它可以從智慧中自由地產生很多東西和寶藏。 那些人若如所說修道,絕對得到自由和大智慧。 這也意味著他們可以從智慧中獲得很多東西和財富。

 

佛陀說:學習道的人不會被情感和慾望所迷惑,不會受到許多惡毒的擾亂,並且不斷完善進步和實踐無為,我保證這樣的人肯定會獲得道。」

 

“不為情慾所惑”,任何情慾都會攪動,影響我們平靜的心,使我們混亂,使我們迷茫和躊躇,看不清事實。 它會使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和錯誤的事情,從而在精神上和身體上傷害自己和他人。 許多困難和煩惱都來自於放縱我們的個人情感和自私的慾望。 因此,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避免生活中的任何麻煩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我們在佛陀所說的42章內容中提到了很多。 佛陀的很多教育就是教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

 

“不為多惡所擾”,就是要讓我們的思想穩定在正確、正義、積極的方向上,以免受到外界諸多惡習的影響。 惡是指邪惡的意圖和邪惡的事情。 這個世界有很多誘惑。 這些誘惑會干擾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身不由己。 這些誘惑甚至可能是別人設下的圈套,陷害我們或利用我們。 有些誘惑是共同犯罪的結構。 所有這些都來自各種邪惡的意圖。 別人的想法是不可預測的。 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小心。 不要讓自己捲入任何誘惑。

 

“精進修行無為”,“精進”就是我們精進修道,使我們進步。 “行不為”是指當我們了解和體驗無為的深刻意義時,我們在無為的基礎上,做任何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積極事情。

 

“我保證這樣的人一定得道”,如果我們按照上面所說的那樣修道,佛陀就保證我們一定得道。 這是佛陀給我們的至高無上的加持。

 

英文: Chapter 27: No attachment gains the Dao.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