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03, 2022

如何讓孤獨感不再成為流行病

 

作者: 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

 

最近讀了幾篇關於探討孤獨感的文章,話說英國有感於國內孤獨感的人口愈來愈多,因為居民孤獨感深重而導致身心健康狀況不佳,因此而特別設立「孤獨大臣」來解決這些問題。有其他文章也針對孤獨感這個議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例如,多到公共場所走走,看看人群;或者,去做志工,幫助他人;或者加入網路社群,多與人互動。從融入群體社會中來降低孤獨的感受。今日我從另一角度來探討孤獨感及如何避免孤獨感。

 

處處是貴人。並專注於自我成長。何來孤獨感?

 

我從小到大很少感受到孤獨感,因為我身邊周遭的親朋好友、師長、甚至是陌生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對我多有提攜和照顧。所以,我個人感受到的幸福感是遠遠大於孤獨感。因為我們家族人口多,家風純樸善良,親友間多能互相協助。即使是有甚麼目的,傷害性也不大,都在我身心可以承受的範圍。這是台灣社會的普遍風景。因為台灣就是一個家風純樸善良的家族又一個家族所建立起來的社會。

 

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孤獨是在我讀國一的時候。那時候,我的兄姊都有各自忙碌的事,幾乎沒有住在家裡。父母又忙於工作,最常跟我玩在一起的兄長也到外地住校求學。我一個人在家,真的有一種獨生女的孤獨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寂寞和孤獨。不過,我很快就克服這種感受。因為,我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很快就將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地方。因為當年我看到導師貼在教室牆壁的一對對聯讓我印象深刻,至今奉行: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當我專注在知識與智慧的學習,思考人生的意義,追尋自己未來的夢想時,我根本沒時間去感受甚麼叫做孤獨。其次,當我的兄姊紛紛成家後,我母親幾乎將她的關注力放在我身上,同時,我也將我的關注力放在照顧及奉養母親身上,母女相伴,要我感受孤獨也難。即使母親已經去見佛祖了,我經過三年的悲傷時期,這段期間幸有諸佛菩薩的照顧,以及親友的安慰與陪伴,我也漸漸走出來,因而降低孤獨的感受。所以,如果我們能感受到貴人就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美好的道路,並且我們在心中感恩及回饋,我們心中自然消除孤獨的感受。

 

一念心轉,何來孤獨感?

 

我年輕的時候,就是一位北漂的少女,當時必須努力打拼。一個人在外頭混,總會經歷一些事,心情難免起伏不定,甚至悲觀沉重。有一次我獨自在台北街頭的捷運外站牌下等公車,當時淒風苦雨,烏雲罩頂,冷風簌簌,我獨自撐著傘,抵擋風雨,突然一陣悲悽孤涼的感受襲上心頭。不過,當時我雖然獨居,大多數時候,我也不會有孤獨的感受。因為,每天的工作與生活都讓我過得非常忙碌,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自我學習與進修,晚上累了我倒頭就睡,根本沒有一念孤獨。下班後我經常獨自一人去餐館吃飯。有人害怕自己一個人在餐廳吃飯,我卻不會。因為,我很年輕的時候就轉念。有一天我獨自到自助餐店吃晚飯,原本悲觀沉重的心情,突然心開轉念---我並非孤單地一個人吃飯,因為放眼望去,周遭好多人陪我一起吃飯。這個心一開,念一轉,從此以後,我獨自到任何餐館吃飯都感到很自在,甚至獨自前往那個方向,那個目的地,我都不會感到孤單。因為,基本上,台灣的社會人群普遍很友善,我獨自向陌生人問路,甚至隨機向陌生人請教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友善的回答。我知道我只要處在台灣任何一個公共的地方,都有友善的群眾陪伴。即使一個人去看病、手術開刀、住院所產生的孤獨感,也在這樣的認知下漸漸消除。

 

台灣是一個良善的社會,這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台灣有著良善的宗教信仰,各種宗教信仰都能互相包容和接受。同時,台灣媒體的力量,除了監督政府外,也多能傳播善的能量。這樣的民主與自由,降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獨的感受,真正建構一個良善的社會。我在網路社群看到很多外國人分享他們住在台灣的經歷,以及對台灣的看法。可惜,他們沒有觀察和體會到台灣真正良善的原因,就在於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多元媒體的力量,讓台灣人能自由選擇並吸收他們想知道的訊息,以及想成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民族性分析,探討英國設立「孤獨大臣」。

 

年輕時我對於外國社會的了解,充滿好奇心。求學時期,我們就在探討各國人民的民族性差異在哪裡?就我個人對英國人民族性的瞭解,英國人普遍表裡不一,個性上比較冷漠,也不愛管閒事,不算是熱情的民族。這從他們的文學、小說、或電影,也可以觀察的出來。英國人重視表面上的客氣和禮貌,即使他們非常討厭你,或是對你有很差的評價,他們在言語上也不會當面貿然觸犯你,但是,一轉身他可能就會記錄在他的日記裡。其次,他們不會一見面就主動去詢問對方的隱私。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他們認為被人家詢問自己的隱私是一種自我不被尊重的一件事。這跟台灣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台灣的親友都將詢問對方的隱私當作是一種關懷對方的行為。

 

所以,英國人即使是親友,他們的話題也多在一些表面上的議題繞來繞去的客套話,例如,只聊天氣、寵物、花草和飲食。他們對彼此隱私的問題其實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因為他們認為詢問對方的隱私是很沒有禮貌的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自我比較強烈,也比較冷漠的原因之一。所以,英國人對於周遭的親友面臨甚麼困難,內心有甚麼心理疾病和問題,其實他們彼此都不了解。那就更別說能夠伸出援手幫助對方。這種民族性跟台灣人有很大的不同。台灣人的民族性相對是比較熱情一點,親友間也必較喜歡當面詢問人家的隱私,也比較愛管閒事。所以,親友間有甚麼困難,不僅能找得到親友幫忙,親友也願意在能力所及的地方伸出援手。這種差異,就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孤獨的差別。我的觀點您參考就好,希望不要成為您個人的偏見。因為普遍性如此,其實還是會有個別差異。台灣難道就沒有表裡不一,內心冷漠的人嗎?其實也是有的。英國難道就沒有熱情又愛管閒事的人嗎?我相信也是有的。

 

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的家族民族性跟台灣人比較相近。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家族民族性跟英國人比較相近。日前有一報導說法國有一老人躺在路上9小時,都沒有人理會他,他就這樣死了。這種事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在台灣,只要有人看到陌生人躺在路邊,狀態有異,就會有人馬上通報警察。據報導,日本每年至少有3000人孤獨死。這不僅僅是老人,也包括年輕人。話說日本人的民族性不喜歡麻煩別人,當他們不喜歡麻煩別人,其實也表示他們不希望別人來麻煩他們。說明白一點,另外一層涵義就是,他們不想拖累別人,也不想被別人拖累。當彼此都不想去麻煩對方的時候,其實就構成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距離,就形成一種孤獨的狀態。但是,這不一定表示他們的內心是孤獨的。

 

老人獨居並不一定表示他們孤獨。

 

有人主觀認為獨居老人就表示他們孤獨無依,或者他們內心的孤獨感一定很深重,我認為這觀念不一定正確。獨居老人如果生活自理能力正常,自我心態獨立又健康,享受自我清淨清靜的時光,樂於獨處中自我學習與進修,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老人並不會有孤獨感。就我個人的觀察,比較會有孤獨感的老人,反而是那些依賴心重、思想比較封閉陳舊、又不願意學習新知識的老人,而這種老人的慢性疾病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衰退程度,都比那些在心態上獨立又健康的老人更加嚴重。並且這種比較會有孤獨感的老人還不一定是獨居,很多是跟子女或親友同住。

 

我觀察過我身邊的一些老人,個性獨立,身心健康,不依賴子女,即使在八十歲後,配偶離世,子女不在身邊,他們自己也能夠生活得很好,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有意義。他們雖然獨居,並不表示他們不跟別人往來。他們會跟鄰居互動聊天,會找鄰居一起去購物,一起去散步健身,還會跟親友一起去旅遊吃美食。他們活到九十歲都不是問題。即使他們活到九十歲了,體力衰退,家人請外勞來照顧他們,家裡就他和外勞兩個人同住,他們通常都還能自我行走和吃飯,即使他們離世,離世前長期臥床的機率很低,甚至幾乎沒有。這些老人其實活得比當下的年輕人好很多。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老人的心理狀態比年輕人健康,物質生活也比較無憂。當然台灣社會也提供了社會安全的環境,讓這些獨居老人能夠安心獨居而不需要為自身安危感到極度的擔憂。

 

從心理上及佛教上探討孤獨感的根本原因---自私。


最近從媒體讀到一篇文章,提及孤獨感成為現代人的流行病,導致許多人產生憂鬱、焦慮、暴力、偏執狂等心理疾病。通篇文章並沒有探討孤獨感的根本原因。就我個人的長期觀察,自私的人更傾向於孤獨感,而有憂鬱、焦慮、暴力、偏執狂等心理疾病現象。孤獨感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自私,甚至包含任性。人若無私,運用各種方便的方法觀察並關懷周遭的親友,甚至是社會、國家及國際社會大小事,將關注的焦點從自身放大的社會人群,即使是宅男宅女,甚或是獨居者,也不會有孤獨感,更別說會有那些憂鬱、焦慮、暴力、偏執狂等心理疾病現象。一個人如果在家庭上,社會職場上,政治環境中,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他內心的孤獨感更深,所罹患的心理疾病也更為嚴重。這不是說透過政府社會工作人員去訪視,或者成立「孤獨大臣」就能改善。透過政府社會工作人員去訪視反而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增加政府的支出,這是一件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的事。根本之道,仍是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良善無私的力量,運用各種方便的方法,互相影響,達到正面積極的效果,才能真正改善人類根深蒂固的自私的孤獨感。


無私的關懷,是不介入,不操縱。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一種對十方眾生真正有智慧並且毫無私心的關懷,這是諸佛菩薩的程度。當我們生起智慧心對眾生慈悲所做的種種方便事,可以化解我們內心自私的情感及孤獨的感受。可惜一般人如果沒有透過深入的修行及練習,通常達不到這種程度。對眾生無私的關懷,我們既不介入眾生的事物,也不操縱眾生的一切。對於眾生,我們既不操心煩惱,也不會雞婆地愛管閒事。換句話說,無私的關懷不是一種控制心態,也不是一種干涉的行為。佛教它本身是一種勸說,它不是一種控制。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還以為自己理解佛教,了解佛法,甚至有人自稱為師,掌控信徒。如果自己在這種門下修行,自己要有警覺心,細心觀察師父的行為是出於自私的心態,還是無私。

 

控制與依賴的心態導致孤獨感。

 

一般人對親友的關懷往往落於一種自私的控制,介入與干涉,最後甚至演變成情緒勒索。這樣的人不僅無法擺脫孤獨感,甚至更加重自身的孤獨感。可惜,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例如,很多做父母親的都明白要關懷自己的兒女,但是,關懷的方式往往是主觀地介入子女本身的事物,甚至掌控子女的一切,更糟糕的是用暴力的方式教養小孩。最後引起子女的反感,在子女長大後紛紛想辦法脫離父母的控制。這種控制本身其實隱含心理依賴的成分。當父母失去控制,也表示他們失去依賴,這會導致他們內心的孤獨、憂鬱和焦慮的感受。一旦這些父母失心瘋,情緒管控不佳,精神、語言或肢體暴力及偏執狂等心理疾病現象就顯現。這種狀況也可能存在於任何上對下的關係之間、夫妻之間,男女朋友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甚至是同性朋友或任何親友之間。您想想看,誰會想去理會一個自私的人呢?一個自私的人,想要達到控制及操縱別人的目的,誰不想辦法遠離這種人?那您說,這種人,最後不會感受到孤獨嗎?鐵定會的。

 

將這個理解延伸到政治上、職場上,很多事情我們就會明瞭。在政治歷史上、在國際政治上,有些政治人物喊著要關懷照顧人民,其實實施的是基於一種自私心態的鐵腕控制。中國自古有「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意思就是當一個人在職場上居處高位,內心感到特別孤獨。這個「寒」就有著孤獨的意味。「高處」意味人在職場上的地位崇高,像皇帝、高官、總經理、高階主管之類。所謂「父母官」,政府官員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這是中國歷代權威教育下的理解。當政府官員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控制與依賴的關係,是政府官員控制人民的成分,遠遠大於人民自律的成分,而人民紛紛力求革命以擺脫政府的控制,這時候政府官員因控制及依賴人民所產生的孤獨感也會加深,而憂鬱、焦慮、暴力、偏執狂等心理疾病現象也會加重,這會引起政治偏離而造成人民的嚴重災難。可惜這些政府官員並沒有這種自覺。當然,這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其實也發生在世界各個國家。權威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控制心態,會扼殺學生的創意和創造力。台灣自從教育改革後,就已經漸漸拋棄權威教育的控制型態,讓學生能夠自由發展。這跟台灣自由民主的政治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

 

當志工幫助別人並不是解決孤獨感的最佳方法。

 

有人認為解決孤獨感的方法,是建議這些孤獨的人走向人群去當志工服務人群。這個觀點,我認為,您參考就好。就我個人的親身經驗,當志工或許能暫時解決個人孤獨的感受,但是並不能完全解決個人的孤獨感。為什麼?如果您參加過志工團體,您就明白。在志工團體當中,這些志工難道就不會彼此攀比?我告訴您,志工是凡夫,是會彼此攀比的,攀比甚麼?無非就是學歷、社會地位、收入高低、家庭狀況等等。甚至志工群體與群體之間也會競賽的,互相比較成果高低。其次,志工是良莠不齊的,甚至是龍蛇混雜的。這會徒增個人精神壓力,所以,當志工還是要有點智慧和選擇,心態也要正確當志工當然可以體驗無私的奉獻,是人生不錯的一種體驗。就算有奇怪的地方,也是我們的人生經驗之一。如果當志工讓我們增加身心壓力,還是不要勉強自己去當志工比較好。

 

處在群體中就不會有孤獨感,這不一定是正確的認知。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某種經驗,就是處在一群朋友中,卻讓自己感到特別的不自在,令人彆扭又有深刻的孤獨感受。就算朋友主動跟自己哈拉幾句,自己都覺得很不對盤。無論如何,總覺得自己不適合處在這種團體當中。您甚至會自我懷疑,是我自己不合群嗎?還是我自己有甚麼問題?其實不用懷疑。朋友彼此之間不對盤是很正常的事。也許這時候自己回家獨處自我學習,還比較自在。自己讀讀各類書籍,看看電影,做做運動,甚至閱讀佛經,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從中自我學習與成長,都不會有孤獨的感受,反而是一種自我享受。

 

找一個伴侶或進入婚姻,並不一定是擺脫孤獨感的好辦法。

 

有人主觀認為,如果要擺脫孤獨感,那就找一個伴侶或進入婚姻生活,生幾個小孩。這種想法有點太單一,設想也不一定周全。伴侶也得看對方跟我們是不是合得來。每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個性,和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如果彼此不能包容對方獨特的個性,不能分擔對方的人生課題,那麼兩個人也是沒有交集,反而更增添個人孤獨的感受。同樣地,在婚姻中的伴侶也是如此。生幾個小孩就能擺脫孤獨感嗎?那也不一定。產後憂鬱症本身其實也是孤獨的感受。照顧小孩需要耐心和體力,如果承受不了照顧小孩的生活壓力,暴怒起來狂打小孩,那也是憂鬱孤獨的心情。養寵物也是一樣的。最好的方式,還是自我學習及成長。了解在任何情況下,與任何人互動,包括寵物,能夠真誠無私地對待對方,那才能真正遠離孤獨的感受。

 

總結

 

依賴「孤獨大臣」或社會工作人員來幫忙社會大眾解決孤獨感的問題,或其他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形成孤獨感的原因,綜合來說,就是自私、自我、喜愛控制及操縱,觀念思想封閉僵化,理解力差,不願意學習新知,有依賴性,但是缺乏獨立性。自己唯有從這些根本原因去修正,才能真正擺脫孤獨感。您內心的孤獨感是您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讓孤獨感不再成為您自己的疾病,是您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責任。別人只能扶您一把,並不能背負您的人生。就像醫生可以幫您診斷和開藥,但是您自己的免疫力及復原力還是得靠自己。如果政府官員及社會賢達足夠聰慧,就明白如何運用智慧及各種方便的方法,真正幫助具有孤獨感的社會群眾擺脫孤獨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