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2, 2022

隨心日記 20220222--善知識

作者:許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我們通常稱能夠引導及教導我們入門修行學佛的老師為善知識。為何能夠引導我們學佛的人稱作善知識,而不是善智慧?當我們觀察這些台面上講經說法的佛教老師,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我們都會發現,無論從任何管道的訊息,我們都可以看到負面批評的言論。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就不會受到這些批評聲浪的影響。一位佛教老師的行誼如何,仍是需要我們自己善用智慧來作判斷。佛教師父在觀察學徒能不能受教。學徒當然也會觀察自己所跟學的老師的行誼、知識,胸襟及智慧如何。

有些佛教老師頗具爭議性。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人在看這些佛教老師,通常只看到表象,是看不到這些佛教老師真正所做的內涵。如我們曾經提到,學佛是一種有智慧的生活態度與高度,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樣有智慧的程度,我們自然也看不懂這些佛教老師在做什麼。如果我們用坐井觀天去看這些老師的行為,那觀點自然是偏頗的。當我們有一天的修為接近這些佛教老師的程度,我們自然就能看懂他們的所作所為。

一位能啟發眾生佛性的佛教老師能夠上台講經說法,台下的功夫自然是練到一定的程度,慈悲與智慧通常已達到該有的程度,貪瞋癡慢疑的五毒心基本上也已達清淨的某種程度,至於智慧到達怎樣的程度,他自己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完全掌握,但至少應該是及格,並且諸佛菩薩一定清楚這位佛教老師的修為程度,並認可他可以上台講經說法。一位真正好的善知識,都是經過佛菩薩的認可才敢上台講經說法,絕對不敢自己冒然上台。並不是說這個人很會講課,很會講經說法,長得帥,長得美,學歷高,就可以自己想上台講就上台講。有些人可能如此,那是他們個人的因緣。我們自己跟隨老師,仍是需要善加判斷。

我們心中所認為的好老師,在他人心中卻不一定。這主要在於師與徒之間的緣份。我們跟甲老師有緣,卻不一定跟乙老師有緣。好的善知識也不一定知名度高,也不一定有眾多的弟跟隨。但他們仍然會在台面上,透過各種方便法傳播佛法。這只要我們有良好的因緣都可以在網路上發現他們。這樣的老師仍持續他們修行學佛的過程,但跟凡夫菩薩不同。這是在修證程度上的差異,修行境界不同。當我們觀察一位講經說法者,我們當觀察他們的神態,是否從容安祥,語氣是否平緩安定,內心是否誠懇。

通常老師傳授給我們的只是佛教知識,並以他個人的修行經驗,啟發我們的自性智慧。換句話說,一位好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除了佛教知識,最重要的,還有他個人在修行上的生活經驗及智慧,以及生死觀。這對我們來說只是知識,還不是我們的智慧。他們的生活環境和背景不一定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背景。他們的生活經驗,不一定是我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智慧也不一定是我們的智慧(我們不一定能夠擁有他們所具有的智慧)。至於我們能不能吸收他們所傳授的佛教知識,能不能學習他們的智慧,然後,啟發我們的自性智慧,就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將佛教知識及我們自身的自性智慧實際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則取決於我們自己。所以,慈悲與智慧是自己覺悟,體證、實行與運用。這才是真正自己所擁有的。慈悲與智慧是一種生活狀態。無論善知識呈現出來的相和狀態是什麼,我們必須明白,善知識無法給我們慈悲與智慧,只能啟發我們自性中的慈悲與智慧。這樣我們才不會在學佛修證的過程中遇到挫折而無知地抱怨善知識,甚至無知地批評善知識。這是我們在修行學佛的過程中必需明白的。

好的佛教老師是用他學佛修證的實務生活經驗在講,是用自己覺悟及體證的自性智慧在講經說法,甚至可以用自己親證的佛法,將它分析及歸納。佛教名詞解釋只是被他用來輔助說明。他絕不會拿著其他佛教大師的註解及論,照本宣科,一直解釋佛教名詞及修行次第。如果要了解這些註解及論,自己上網查就有,而且資訊豐富。

有些佛教學院及其老師教導學生背誦佛經。您覺得佛陀是透過背誦佛經成佛的嗎?有些寺院收小沙彌,小小年紀就讓他們出家,住在寺院裏,背誦佛經。這樣的年紀,記性很好,倒背如流,任何佛經名詞解釋,他們也過目不忘。所以,他們可以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上台講經,一表人材,講得頭頭是道,被信徒捧為佛教大師。可惜,有些人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我曾經讀過一位在歷史上的出家人所講解的佛法,他講的內容高深而豐富,但是,我自己怎麼讀都覺得怎麼怪。我一查才了解,這位出家人從小在佛寺被養育長大,因為身體不好,住持就叫他每天去藏經閣讀誦各種大小乘經典。所以,他比一般人更有時間讀經。佛經及註解讀多了,都記在他的腦海裏。所以,他可以侃侃而談地說經道論。可惜,他三十出頭就病死了。我終於了解,他講經說法是複誦出來的,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叫做:複製,貼上。東貼一塊,西貼一塊,初看好像很完美,實際了解才發現有問題。我們自己實際修證佛法就會明白,以他這樣的生活和經驗,雖然可以將佛經講得頭頭是道,但實際並未入佛的真正智慧。這只要我們自己有深入佛法修行就觀察的出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修行經驗的初學者能夠從中受益,因此啟發自己對修行學佛的好奇心,自己的自性佛性能因此受到啟發,腦袋突然開竅,一念相應,想去探索佛教,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好。

一位深入佛慧,有自己的實際修證經驗的老師,其實都很健康長壽,平實只有一些小病痛而已,但很快就痊癒。為什麼?因為這跟佛的智慧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如果深入修行及了解佛法就會明白這一點。當然,如果回歸佛祖身邊的時刻已到,自然預知時至,圓滿放下,瀟灑安然離世,對世間不會有任何牽掛和留戀,也不會勉強。畢竟,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是自然不變的佛理。今日就跟大家分享到此。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