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 12 章﹝17﹞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 許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17﹞:見性學道難
第 12 章﹝17﹞:看見本性學習道是困難的。
看見本性學習道是困難的。是釋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說的二十難中的第十七難。
這裡關於「本性(自然)」這個詞的定義與你在字典中所知道的不同。
這裡的「本性(自然)」大致分為四種含義。但是,實際上,深刻地講,這四種含義是一回事。
一是指「自性」。
二是指「法性」。
三是指「空性」。
四是指「佛性」。
這四性真的可以用眼睛看到,不僅肉眼可以看到,心眼也可以看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使用“看到”這個詞的原因。
關於“本性(自然)”的四種含義,大多數人都很難理解,更不用說“見”
本性(自然)了。
這裡的道是釋迦牟尼佛定義的,可以參考第二章斷慾不求。
在第二章中,佛陀說:「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說的道,大多數人都很難懂,更別說學了。
《法華經》中有一句:“見性成佛”。所以,現在我們知道,在成佛之前,我們必須完全看清本性。這裡的本性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說的意思。
自性
天性和自性的廣義含義包括天性、內在品質和內在本性。
然而,你真的了解本性與自性的真諦嗎?中國禪宗第六位創始人慧能禪師(公元638-718年)說:“妙性本空。”但是,如果妙性是本空,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他說:“萬法不離自性 (一切法都離不開自性)。”這裡的「法」廣義上是指一條一般規則,它規定了當存在相同條件時總是會發生什麼。又指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其中包含美德的法則,邪惡的法則;包括方法、規則、立法、法典、教育、知識、法規、理論、學說、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教條、科學、音樂、藝術、政治、物理、技術、心理學、哲學、社會學、醫學、治療等等,甚至是德業、財富、健康、智慧和幸福。
他還說:“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可以產生一切法)。”換言之,萬物皆可依自性而生。即自性能生德法,也能生惡法。
禪師慧能說,自性的本質是清淨的,是空性安定的境界,也是無生無死的境界。但是,一旦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自性就會變得模糊不清和不穩定。好像被外面的灰塵污染了一樣。自性的污染狀態也處於不斷生死輪迴的狀態,也就是說,在外心與本我相互影響的情況下,一切事物都會發生生死(生滅)。
其次,禪師慧能也說過,自性的本質是充滿萬物的。為什麼?由以上概念可知,自性能生萬物。但是,在這裡我必須更深刻地解釋它。釋迦牟尼佛說:“萬法由心造(諸法皆由心造)。”在這裡,心是指自性。換句話說,任何善因遇到任何善緣,任何善事都會從我們的自性中產生。善因可能來自我們的內在思想,也可能來自外部條件。好的條件可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也可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
從上面的觀念,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依靠我們的自性,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佛或菩薩。為什麼?佛菩薩的自性與我們無異。當他們用自己的心創造任何東西時,方法和概念與上面相同。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是佛或菩薩呢? 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性,沒有開悟。 佛不失自性。 釋迦牟尼佛說,自性如明月,能在黑暗中照亮我們的道路。
然而,大多數人的本性都被烏雲所籠罩,讓本性失去了光彩,無法再照亮我們的道路。
烏雲指妄想、一廂情願、空想、白日夢、執念、固執、貪婪、仇恨、嫉妒、不信任、多疑、放縱慾、過分享樂、狡猾、詭詐、傲慢、偏見等,會污染自己的本性 -自然。
所以,如果我們去除這種烏雲,我們就有可能看到“明月”,即自性。 一旦我們看到了自己的自性,我們也可以看到他人的自性。 因為別人的自性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法性
如果我們要區分自性和法性的區別。可以說,自性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法性在我們的身體外面。再者,法性也離不開自性。沒有自性,法性對我們就沒有意義,因為法性也是由自性產生的。最終,它們都是某種概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是誰以及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我用“法 (law)”這個詞來代替“法 (dharma)”這個詞。我們可以給“法 (law)”這個詞下一個新的定義,因為任何新的定義都可以由我們的本性創造出來。
在佛教中,法(law)的概念不是你想的那樣。 “法(law)”在佛教中有多種含義。
一般來說,我們知道“法(law)”一詞包括由人類制定的標準、規則、原則、規定和規範等含義,如憲法;或如牛頓運動定律、物理定律和自然定律。
對“法(law)”這個詞的延伸和廣義解釋,它包括大小變化或不變的一般規律,或物質或物體或事物關於有形、無形、真實和虛假的變化或不變的一般規則。它被視為佛法的一部分。
再者,“法(law) ”字的涵義包括保全自體的法則。例如,梅樹有自己的身體;竹子有自己的身體;可見的有自己的身體;無形的也有自己的身體。他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規則來保護和維護自己的身體。它也被視為佛法的一部分。
此外,在這種意義上,它還包括方法和應用,以及在這種意義上產生的任何狀態。它也被視為佛法的一部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賦予“法(law)”這個詞在佛教中更廣泛的含義。
“法(law)”字是指宇宙中的一切有,它包含了可見的事物或物體,如高山、大海,或細小的沙塵,或細菌;也包含無形的事物或物體,如空氣、風、靈魂、鬼或神;也包含了人類產生的思想、精神、意見和觀念。總之,“法(law)”是所有外在原因和條件的結合而產生的。
因此,如果我們一步一步地,或者一個一個地去除任何原因(因)和條件(緣),當任何一個原因(因)不能滿足任何條件(緣)時,我們就會發現任何法(law)都不能成立或產生。於是我們明白了法(law)的本質是虛無。
例如,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陽光、水和土壤,草的種子就不能長成青草。所以,種子是原因。陽光、水和土壤都是條件。綠草是結果。只有種子(原因)結合了陽光、水和土壤(條件),才能產生綠草(結果)。我們把這種形成過程、方法、規則或保全自體稱為佛教中的“法(law)”。
所以,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法的本質是無和空。 但是,一旦任何原因鏈接到或滿足任何條件,它就可以在宇宙中產生任何「有」(或「存在」)。 條件是什麼? 宇宙中的聲音、光和物質都被視為條件(緣)。
以上都是佛法的一部分。 沒有合適的英文詞來解釋佛教中的法律、規則或原則。 我將其翻譯為“法 (law)”或“佛法 (Buddha-law)”或“佛法 (Buddhist-law)”,而不是梵文中的“法 (dharma)”。
空性
梵文中的空是“śūnya”。梵文中的空性是“śūnyatā”。領悟與修行空與空性,是學佛的重點之一。
然而,對於空和空性的意義,人們卻很難領悟和實踐。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接受佛教的原因;甚至有些人憎恨佛教,想要摧毀它。為什麼?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想要更多的慾望、更多的愛、更多的財富、更多的妻子、更多的權力和更多的享受。想要擁有這麼多東西,就得主宰世界,奴役眾生;甚至發動戰爭或殺人。
但是,釋迦牟尼佛卻持不同意見。釋迦牟尼佛完全開悟,證悟空性之義。他是真正的大智慧人,給我們留下了無形的寶貴財富。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導他的弟子們如何理解、領悟和修行空和空性的意義。談話被其弟子記錄為佛經。著名的佛經之一是金剛經和大智慧經(梵文為महामहाभारतसूत्र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這兩部佛經都提到了空性的大智慧。
一些佛教徒,包括和尚和尼姑,無法真正理解空性的含義。這不是他們的錯。那是因為他們的智慧還不夠。所以他們的生活變成了素食主義者。並且,他們每天為自己和其他有情,甚至是死者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和佛經,以加持他們。他們認為這是功德。並希望來生能生在阿彌陀佛淨土。他們對這樣的信仰如此執著。所以一般人會誤以為佛教徒脫離世俗,對社會沒有貢獻。因此,他們對佛教和佛教徒的偏見更大。
釋迦牟尼佛講解脫眾生的功德,是為了教導弟子們不殺生,避免罪孽降臨,生起對一切眾生的悲心。有的僧尼於是特意從賣家那裡買來動物,並為這些動物念誦佛咒或佛經,以教弟子生起慈悲眾生的心。然而,這樣的行為引發了爭議,因為釋放的生物,如外來物種的魚、鳥或毒蛇,會傷害或破壞當地的生態和環境。
以上兩個例子是佛法的運用之一。但是,如果我們不真正了解空性,只執著於佛教的某一方面功德,就有可能使大眾誤解佛法,或錯誤地引導大眾走向錯誤的道路。
如果我們想學佛,了解、領悟和修行空性是我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事情。佛法的一切方法或應用,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歸依空性。證得空性,就是證得無上的智慧與福報。
從互聯網或任何佛教學校,關於什麼是空和空性,有很多爭論或哲學。這樣的概念或理論讓我們頭暈目眩。直接讀佛經可能對我們更有幫助。不幸的是,佛經的英文版本很少,更不用說其他語言的版本了。
一些佛教古人對空和空性缺乏徹底的認識,從而陷入頑固的空,否定一切存在,放棄世俗生活。大多數人因此認為他們是失敗者、頹廢者。因此,對佛教的理解是錯誤的。佛教甚至會被公眾所鄙視。
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我曾經多次解釋過空性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讀過之前的文章,你可能對空性有概念。如果你還沒有讀過之前的文章,對空性和無上智慧感興趣,我推薦你閱讀下面的文章《無上智慧心經》,或者《讓心平和,不再有恐懼和煩惱。
(更新於 2019/07/11)》。此文為《心經》及其解釋,是空性概念的集中與精髓。這是了解空性概念的基礎之一。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深入地學佛,僅僅閱讀心經是不夠的。
空與空性是無法用任何言語來討論的,更談不上任何思想的辯論或推測。然而,要了解空和空性的含義,我們必須做出第二選擇,談論和解釋什麼是空和空性。甚至“空”或“空性”二字,都是人從空和空性中創造出來的。原初,不存在“空”或“空性”二字。因此,對於許多事情,您可以進行比較並進行類比。
例如,我們假設您面前有一張桌子。你看到辦公桌,同時你的腦海中也出現了“辦公桌”這個詞的概念。當我們還是嬰兒,能夠認識世界的時候,書桌的形狀和概念就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也就是說,從那時起,我們就已經習慣了任何存在。任何存在都在我們身邊,甚至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使我們無法認識和承認空性,更不用說看到空性了。那就是我們的頭腦在不知不覺中被思維和認知的慣性所佔據、限制和控制。這會影響我們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桌子的形狀和材料是由人類完成和創造的。而這個過程就是從無到有。但是,也有可能從某物到無物的進一步過程,因為桌子可能會變老,風化和損壞,然後它可能會被拆除或燒毀。那個時候,還是書桌嗎?不,它不再是一張桌子。對於任何無形的事物,如概念、意見、觀點、思想、理論、教條、意識形態、研究、學術、法律、習俗、情感或感覺,也可以這樣比較,可以類比。
所以,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就是空性的本質。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任何慣性、任何存在,包括思維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和控制。
那麼,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誰創造了人類?在佛陀的教導中,一切眾生都是由他們過去生的思想和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是指行為或行動的強度,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因此,在佛教中,創造我們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外在或內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是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把握。而我們外在或內在世界的本質,包括我們自己,就是空性。
例如,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卵子結合形成人體,即形成或出生的過程。它成長起來,可能會在穩定中保持健康,這就是居住的過程。但是,細胞、神經和器官也開始退化,這就是變化的過程。最後,身體是死亡,被燒毀或分解,這是毀滅和空虛的過程。整個生、住、異(變化)、滅的過程,我們說它的本質是空性。
所以,空性不是說它什麼都沒有,也不是說它無為。 反之,空性包含一切有,一切都可以由空性來做。
無論是自性還是法性,都是空性。 所以,空性不是死法。 相反,它是“能生 (能產生或能發生)”,生出一切有,包括有形和無形的事物或事件。
佛性
空性即佛性。 佛性包括空和非空。
很多人祈求佛祖加持,甚至去參觀坐佛名山或名僧住的名山。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只知道外在的佛,卻不知道內在的佛。
中國第一位禪師叫達摩,是印度人,會說中文。 在中國早期,佛經是由印度和尚傳入中國,也由印度和尚從梵文翻譯成中文。 印度僧人將佛教傳入中國時,採用的是和平之道。
他們既不用軍隊欺負人民,也不用威脅向人民徵稅。
然而,由於信息和交通的限制,以及大多數沒有幸福、智慧和知識來學佛的人的貧困,佛教無法在印度廣泛傳播。 幸運的是,過去佛教在中國盛行和廣泛傳播,現在在台灣也是如此。
達摩,中國第一位禪宗創始人,曾寫過一些關於什麼是佛的佛教文章,也被他的中國弟子複寫和記錄。 他的一些著名的佛教經文如下:
我本求心心自持 (我本來求心,心自己主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如果求心而未得,應該等待心自己知道)。
佛性不從外心得 (佛性不能從外心得到)。
心生便是罪生時 (當從心裡產生任何東西時,就是產生罪惡的時候)。
我本求心不求佛 (我本來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無一物 (明白三界空無一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如果您要求佛但求自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唯自己的本心是佛)。
以上佛經是我從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我希望它能正確地傳達中國第一位禪宗創始人達摩祖師所說的佛經的含義。這裡的心不是指器官,而是一種無形的狀態。在佛教中,無形之心的含義很多,甚至包括意識、思想和頭腦。
從佛經中,我們了解到佛性不能從外心獲得。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從外在的心,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在的心,佛性。
許多學者研究佛教,並撰寫了許多理論。但是,大部分談話讓我們頭暈目眩,讓我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研究過佛教,他甚至沒有任何證件和證書。釋迦牟尼佛以具體的行動認識並修行佛法。這是我們應該學的,如果我們想學佛。
得見佛性,不是從研究或念誦而來,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覺悟和修行而來,也不是遠離眾生而得的。
那麼,什麼是佛性?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在上面總結。自性、法性、空性就是佛性。釋迦牟尼佛說,佛性本來就是萬有的,就像如意寶珠(順心珠),可以生出我們需要的任何東西。在釋迦牟尼佛看來,一切眾生的本性,即佛性,是非常豐富的,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當我們深入了悟和修行佛性時,我們就會更加了解自性中的豐富。
很多人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因為他所展示的是一個和尚。他每天乞食,沒有房子,沒有妻子。他不需要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每天都睡在樹下,一天只吃一頓飯。他怎麼可能是有錢人?很多人討厭釋迦牟尼佛,因為他們不想像他一樣。如果你只是看到這樣的東西,那是你最大的損失。
釋迦牟尼佛用了49年的時間來傳授佛法。當時,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可能不到40歲。換句話說,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不可能完全了解佛法。這是我的推測。這或許也是佛教未能廣為流傳,一開始只能為貴族所接受的原因之一。那個時代的貴族,比一般人壽命更長,了解佛法的時間和知識也更多。其次,貴族們不擔心他們的生計問題。
釋迦牟尼佛講過,凡佛所需要的,都是天地眾生供給的。因為佛是天地眾生的老師,也是因為佛的無上功德。為什麼?因為這是佛的善報和果報。佛陀在過去的許多世中一直是有情眾生之一,並為許多佛提供了任何東西。同時,接受佛法,誠心修行。就是這樣,活在他的許多世裡,直到有一天,它完全開悟了,然後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善因必有善報的因果。
所以,其實釋迦牟尼佛很有錢。值得稱道的是,他並不貪戀那些東西。它也沒有沉迷於這些事情。他所需要的只是應用在傳授佛法上。他的一些弟子非常富有,並提供房屋和食物來支持佛陀的教義。所以,釋迦牟尼佛並不總是乞丐。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大而漂亮的房子裡,吃的都是他的弟子、富貴長老們提供的食物。
以上只是佛性的一部分,也是一部分原因。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也很多。佛法的一些運用,是為了方便人們證悟佛性。有的人不明白道理,就不能證悟佛性。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佛法來實現佛性。為什麼?
佛性不可思議。 它的本質是處於無思想、無工作、無行動、無作為的至高無上的寂靜狀態(空寂)。 同時,它能夠從無念的狀態中思考一切。 並且可以在不工作、不作為、不做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
所以,如果我們了解了佛性的緣由,我們就有可能學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 看到上述性質,達到這樣的道,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 那麼,對我們來說意義何在?
它讓我們完全充滿(圓滿)無上的智慧、功德和加持。
英文: Chapter 12 ﹝17﹞ :
Seeing the Nature and learning the Dao are difficu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