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9, 2021

第 12 章﹝16﹞:遇到見多識廣的人很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     12 章﹝16﹞ ) 

 

摩騰、竺法蘭  共譯 (從梵文譯成中文)

經文解說許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16﹞:會善知識難

第 12 章﹝16﹞:遇到見多識廣的人很難。

 

遇到知識淵博的人是很困難的。是釋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說的二十難中的第十六難。

 

根據我個人的知識和理解,對知識淵博的人有三個定義。

 

知識淵博的人的第一個定義是指那些了解專業學科並了解專業領域信息的人。它是指可以在社會和國家中使用的職業。大多數情況下,它必須經過學校或大學或任何允許的教育機構的測試並頒發證書。此外,還必須在政治、金融、環保、教育、管理、醫學、技術等專業學科和領域具有良好的經驗。

 

這個知識淵博的人會幫助我們增加知識和財富,以在世界上生存。但是,如果我們不是在某個專業領域學習或工作,我們幾乎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專業人士。

 

知識淵博的人的第二個定義是指那些在個人行為和品格上擁有美德和優點的人。因為他們有善知識,可以把它付諸實踐,勸人為善,所以他們可以同時幫助自己和其他人成為好人。

 

在佛教中,善知識的人是指在佛菩薩道等善​​道上證悟,解脫生死苦惱的人。同時,他們有這樣的知識和經驗來教導和幫助人們從生死的痛苦中解脫。也就是說,所有的佛菩薩都是所謂的善知識的人。

 

我們在哪裡可以“遇到”這樣的知識淵博的人?通過閱讀和背誦佛經,深刻理解佛經的教義和意義,我們就有機會“結識”這樣的善知識。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閱讀和背誦佛經,更談不上深刻領會佛經的教義。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有機會遇到和尚,或尼姑,或佛教住家的男女學者,並且他們具有上述特徵來教導大眾佛教知識,我們認為他們是知識淵博的人。這種善知識的人是佛教的三寶之一。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上述知識淵博的人。如果我們今生和前世沒有德,我們就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此為佛經中為釋迦牟尼佛所提及。所以釋迦牟尼佛總是勸大眾、勸人要做好事,要學智慧,不要做壞事。

 

遇到這樣的知識淵博的人有什麼好處?總之,它們會啟發我們的智慧,幫助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增加我們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幸福。在佛教中,它會幫助我們有一天成佛。

 

有一部著名的佛經,名為《華嚴經》。在梵文中,它是“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bud-vaipulya”在最後一部分,佛陀提到了一個男孩,他的名字是「善財」(德富)。我把男孩的名字翻譯成「德財;德富」,這是從漢字的意思而來的。漢字的音譯是Shàn cái tóngzǐ (善財童子)。美德富貴男孩 (善財童子)大約在15-18歲之間。由於他在今世和前世都在心中種下了許多德行,自然也就擁有了很多財富。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善財童子」(男孩美德財富)。著名的部分是他拜訪了53位善知識的人,向他們諮詢如何學習菩薩行,如何在菩薩道上修行。一句話,就是學佛。

 

在《華嚴經》的這部分,我還沒有找到中文譯成英文的版本。這是一個遺憾。人類寧可花費巨資開發或購買高科技武器,也不願花費大量金錢為人類開發智慧和真正的幸福。

 

53名善知識者中,有僧、尼、女、男、仙、婆羅門、長老、男孩、女孩、非和尚、國王、神明。天、地神、夜神、神光女、菩薩。

 

我們可以發現,善知識的人並不局限於佛教。善知識者也來自佛教的外在,也來自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甚至來自神仙、女神和神靈。我認為這更符合我們對多樣性和平等的邏輯思維。

 

一切善知識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或佛法來解脫生死苦,並用這樣的方法或佛法來解脫他人的生死苦。它不僅是讓眾生從痛苦中解脫,而且是開悟他們,讓他們自然地擁有智慧、財富和幸福。

 

有些方法就像世俗的知識,如建築、算術和法律。然而,大部分方法或佛法都超出了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法。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積極的概念和能量,對所有有情眾生具有仁慈和同情心。

 

但是,也有例外。即使有例外,其本質仍然是基於對一切有情的仁慈和同情。只是他用了另一種方式,我們認為這可能不正常,不符合我們的邏輯思維。

 

例如,其中一個善知識的人是國王,根據我們的常識,他可能不是一個好國王。相反,根據公眾的常識,他們認為國王是“邪惡而野蠻的”。由於他的國家惡人較多,這些惡人心中充滿了貪婪和仇恨,總是欺負和欺騙好人,所以國王成為“惡人”,用殘酷的懲罰來懲罰他們。懲罰這樣的壞人。

 

所以善知識者的第三個定義是指那些成為“惡人”的人,教導和懲罰真正的惡人,使他們成為好人。中國有句古話:“惡人騎惡馬”。就是說真正的惡人就像惡馬一樣,會有更多的惡人去馴服這樣的惡人。

 

不要擔心。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的惡人,我們絕對不會遇到“更惡的人”。

 

總之,如何遇到上面提到的有識之士?按照佛陀的教導,我們應該發心、發菩提心、種德。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善因,我們絕對會遇到上述善知識的人,這將有助於我們走上佛道。

 

英文:Chapter 12 16 : Meeting the good-knowledge person is difficul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