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2, 2018

書名:道州濟語 十 神通智慧的原理初探


書名:道州濟語  
作者:道清 (Tao Qing Hsu)
日期:2011513

神通智慧的原理初探

在華嚴經中提到「見佛神力聞佛說法」,若不是親身經歷,恐怕很難體會這句話。《十住斷結經卷法界品第二十三》曰:「所謂無盡藏者分別音響。或以一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或以一句應適一切眾生心意。」
那麼,如何見佛神力?又如何聞佛說法呢?在禪定中,在行住坐臥中,在睡夢中,皆可以經歷。《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曰:「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清淨心是基礎,首要先清淨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在密宗或顯教修行都是基礎,所以,會透過一些修法來讓我們達到清淨的目的,譬如,透過念佛讓意念專注,或透過拜懺讓心清淨,或是經由禪定觀想將心定於一境,修行的過程中必需嚴守戒律,如此修定以達到心不隨外境馳騁。

當我們將這六意識清淨了,才能接收到佛菩薩清淨的能量及頻率,「所謂無盡藏者分別音響」,更深入禪定之後,可以直接與祂溝通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意識仍然是清楚能夠自主的,並且在事後仍然能夠記憶回想當時的狀態及所談的話語,故這種狀態與降靈或起乩其無自主意識是絕對不同的。《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五寶髻菩薩品第十一》曰:菩薩爾時次第修集四如意足。一者欲。二者心。三者進。四者慧。專念至心念於菩提。是名為欲。修大悲故覺心輕便。是名為心。遠離惡法是名精進。得方便故名之為慧。」又曰:菩薩若得四如意足。則得面見十方諸佛。與共語言進止一處。」故四如意足指那些呢?即是「欲心進慧」。當我們修集此四如意足,則可當面見到十方諸佛,並與之對話,進與止皆在同一個地方,在那裏呢?就在心中,即是心能。

那麼,祂們用什麼語言和我們說話呢?我們懂什麼語言,祂們就用什麼語言,這種溝通的過程即是「非聲非非聲」以及「非耳非非耳」﹝「非聲非非聲」一詞出自《宗鏡錄卷第三十七》,「聲非聲聲非非聲」一詞出自《力莊嚴三昧經卷下》﹞,因為,佛菩薩與我們皆沒有用到舌頭喉嚨的物質來發出聲音,所以是「非聲」,但是,我們又確實能用「聲」與佛菩薩溝通,也能「聽」到佛菩薩的「聲音」,這部份是「非非聲」。其實,這種功能是腦內意念能量頻率的波動,沒有透過任何物質性的介質,故就本身身體外面的物質界是無聲的狀態,聽不到的或沒有音訊的「非聲」,但是,在個人腦內﹝耳內﹞確實有「聲」﹝非聲非非聲﹞,即我們與佛菩薩的意念思惟,彼此念波交互流動。這種狀態與我們自身理性思惟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有一種差異是當佛菩薩來親近與我們溝通時,我們會感受到一股能量的籠罩,這股能量不是陰冷之氣,不會令人起寒顫,是稍微溫暖的能量,所以,我們平時無論打坐或睡覺的時候,都要記得注意保暖;此外,還有一種差異,即我們一般自問自答的思維狀態仍在六意識中,並沒有止息運用眼根眼識耳根耳識,故在這種狀態我們仍然會感受到勞心勞力,而有疲倦感;但在與佛菩薩溝通的狀態,是第七、八意識為主,但仍有第五、六意識為輔,直接進入心能狀態,是意念波的頻率振動,故相對的我們會感受到較為輕安。

而我們能於腦內﹝耳內﹞「聽」到「聲音」,佛陀說這是「耳非耳耳非非耳」,亦即「非耳非非耳」,原理同上所說,我們並不是用物質性的耳朵去聽到聲音,所以是「非耳」,但是,我們又確實能「聽」到聲音,是於腦內接收到能量的頻率而感受到「聲音」,所以是「非非耳」。腦內約在左右側的額葉與聶葉的部份,靠近太陽穴的區域,兩側皆可以作用。

以上「聽」及「說」的狀態在禪定中,在行住坐臥中,在睡夢中,皆可以體驗,但是,能量或頻率會有差異,感受的深淺也有差,這其中來自自力(禪定力)與佛菩薩的他力(神通智力)兩者因緣合成,能量與頻率的差異大小,百分之九十九決定於佛力。大部份的人習慣使用右手,表示多用左腦思考,偏向語言文字,但透過修行與禪定打坐,將開發我們的右腦,增強圖像的能力,習慣也會因此稍微改變,我們會感受到我們的左手比以往更加靈活,可以拿筆寫字畫圖,並且比以前更加滑順。

佛菩薩的音聲或文字,有時候是直接從心底浮現,我們可感受到文字相,有時候直接就在我們的第三眼這個部份呈現影像,包括文字、人像及物像的變化,就像我們在看電影或黑白字幕一樣。前面「夢修」中提到「如來非色非非色」,又「法身虛空無相無無相」,當我們透過修行,不僅開發第三眼,並且,當因緣呈現時將可就肉眼於大白天中的室內或室外見到非物質的相,浮現於虛空中,這種非物質的相視個人因緣而現,是用肉眼清楚可見的虛幻相,非久住於虛空,約三十秒內隨即消失。當我們透過長久修行的實際體驗,我們將發現用肉眼所見的虛幻相與禪定中或夢中眼閉透過第三眼所見的虛幻相似乎沒有差異,相雖然不同,但是,原理可能沒有太大的區別。由此,我們約略可體會佛陀所開示「非相非非相」:如果「相」是指一種藉物質或介質呈現的東西,亦即因緣和合的東西或事件,例如,用手觸摸得到的電腦鍵盤以及透過光電呈現於電腦螢幕的聲音、文字或圖像,或者天空的雲彩,或者一件新聞事件,或者現實生活的家庭紛爭。那麼,「非相」則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從肉眼或第三眼所見的虛幻相,是沒有藉任何介質或物質所呈現的東西或聲音,如同「心的鏡像」。所以,在此我們可以體會「非相」意指不是我們平常睜開眼睛用肉眼看到的一切物質現像或用耳根聽到的一切藉空氣物質傳達的聲音,但是,我們確實又可以睜開眼睛用肉眼見到浮現於虛空的虛幻相或者於夢中或禪定中閉眼不用眼根而見到虛幻相的變化,以及不用耳根即能聽到不須藉由空氣物質傳達的聲音,而體會「非非相」。由此,我們再回顧《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二》中節錄其中:「如來非相非非相。非有非無。非說非非說。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曰:「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遍至普遍無量諸音聲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這裏佛陀清楚地為我們解釋「如來音聲」的狀況是普遍的,無法量度的,是化現在適當的時候,該聽到人都會聽到音聲,是正面的,是教人行善的,不會教人為非作歹,這如來音聲也沒有一個主子,因為,隨我們善惡業自然而起的,這如來音聲不從內出亦不從外出,是無生也是無滅的,是不能思量,但也不是不能忖度,是沒有主子但也不是沒有主子,是沒有顯示教導,但也不是沒有顯示教導,也就是說,雖然是非量非主非示,但還是可以思量、忖度,還是有主有為,還是有顯示教導的意謂。這在一般人很難體會,但是,透過實修經驗,我們如果經常感應到如來的音聲,則會瞭解並體會這一段開示。

一般人沒有透過修行能夠體會這種「非聲非非聲」以及「非耳非非耳」之如來音聲狀態通常是在睡夢中,偶而亦能於清醒中「聽」到如來音聲。無論眾生為善為惡,皆有因緣「聽」到,只是一般人無法辨別,有的人內心惶恐,到處求醫、求神問卦,反而讓自己更陷入困擾之中。夢中我們的耳朵不起作用,沉睡中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外面的聲音完全被阻隔,但是我們卻能夠在夢裏聽到美妙的歌聲或夢中有人對我們說話或是任何吵雜的車聲、鞭炮聲或敲門聲;有時候我們在夢中會與對方對話,或在夢中唱歌,這時我們的喉嚨也是不起作用,但是,我們卻能夠在夢中「發聲」,所以,在這種狀態中我們可以稍微體會出佛陀所提到的「聲非聲聲非非聲」以及「耳非耳耳非非耳」,進而體會「非相非非相」。但是,一般人這種夢中狀態跟修行者禪定中的頻率狀態仍然不同,其主要差異在於夢中的「我」通常處於無法自主的狀態,而禪定中的「我」卻是能夠意識自主。但是,對於久修夢瑜珈而深入者,其於夢中也是可以意識自主的,這與一般人不同。

在修行的過程中透過禪定,能將生物能轉化為氣能,所以,在禪定中會透過呼吸吐吶意守丹田,舒通全身氣脈,讓氣通暢,所謂氣脈筋絡的調節。所以,有人雖然沒有修學禪定,但是透過學太極拳或氣功,也屬於這一部份將生物能轉化為氣能。在這過程,體內的濁氣會慢慢排除,而轉化為靈氣,故氣變得輕而柔,於體內緩緩流轉,有時會感受到一股清涼的氣在體內流竄,有時會感受到體內某些部位特別疼痛,表示那部位氣脈上有阻塞,氣通了過一陣子就好了,故這股靈氣對我們自身來說有一種自我療癒的功能,再配合營養清淡的飲食及簡易的散步運動,我們的身體會回復到健康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說:「佛是大醫王」。我們一般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或家人身體健康,是將佛菩薩當成外在對立的個體來祈求,例如,藥師如來或觀世音菩薩。但是,從前文探討「自心他心是佛心」一文中,可以體會這佛除了意指他佛之外,亦是指我們內在自心即佛,所以,當我們明白「即心即佛」,將會明瞭身心自我療癒的功能本身,對自我來說即是醫王,這是更深一層的體悟。

所以,從生物能轉化為氣能,再從氣能轉化為靈能的狀態,這時候處在靈能狀態,磁場相對清淨,表示我們內在的能量與頻率能夠接收諸佛菩薩的訊息,眼智明與耳智明的狀態會慢慢開啟。但是,在這修行的過程中從氣能轉化為靈能的狀態,我們開啟眼智明與耳智明的能量還不穩定,所以,無論於禪坐中或睡夢中的狀態,我們會感受到佛菩薩外來能量的衝擊,有時候這種能量是非常強烈的,可以說是一種震撼。佛菩薩用祂的能量強烈轉化我們的意識,其教化的用意及威力是非常明顯,我們不可等閒視之。佛菩薩教化的方式通常讓我們印象深刻,必要時我們可將記憶的部份記在筆記本上,不過有時候還是會忘失,但是,不需要懊惱,謹記佛陀的開示「一切法空;不著有亦不著無」。

佛陀亦在「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十夢中成道品第二十六」中對濡首菩薩開示:

無形之識無覺知識。無想念識夢幻化識。
以用救攝無量眾生。或有佛土文字教化。
解知文字性空寂寞。」

又《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曰:
「佛有三昧名究竟。入此定已乃說法。
一切眾生無有邊。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復更演。無量言音各差別。
於世自在無分別。隨其欲樂普使聞。
文字不從內外出。亦不失壞無積聚。
而為眾生轉法輪。如是自在甚奇特。」

這時候佛菩薩對我們的開示與教化是「非有非無,非說非非說」,並不是從我們自身的六意識思惟產生,而是直接從我們自身的如來藏識自然浮現,所以,佛陀說:「文字不從內外出。亦不失壞無積聚。」又說:「記忘一如」。又《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曰:「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不從內出,而能饒益一切眾生。」
                                                                                          
對一位深修禪定者來說,是可以覺察出其中的差別,其中細微的差異是可以自身感受覺知的,如何辨別?當我們用腦筋思維時所運用的是以第六意識為主,其他五識為輔,亦即思考是運用第六意識;而在我們的腦筋思維之外,自然浮現的訊息即來自第八意識的如來藏識,這即是無形之識無覺知識。無想念識夢幻化識。」為什麼是「非有」?因為,教化的訊息於自身腦海、於心底、於第三眼幻化浮現後隨即消失,沒有任何物質或蛛絲馬跡留下,提不出任何我們用眼根眼識(或五根五識)所能辨別得出的實體物質的證據,例如,文字、契約或錄音錄影等實體證據;那麼,為什麼是「非無」?因為我們又的確「看到」或「聽到」這些訊息,並且深刻在我們的腦海記憶中,可以訴諸實體的文字或言音,所以又是「非無」。古大德常以「鳥飛過天空,不著痕跡」或以「明鏡映物」作為比喻,透過清淨的修行,於心的一切影像將是澄淨而具智慧教化。藉由浮現的訊息當作線索,例如,一句未經思維的智慧開示,一本從未聽過的經名,我們開始探索及思維佛法,以及檢視反省個人的行為道德,這心的過程亦是「非有非無」,這是另一層的體會。此即「內外皆空,但亦不著空」的體悟之一。《六祖壇經》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如常自在。」

對我們來說,當修定後自然會起神通智慧能用,能夠耳聽佛菩薩說法,這種神通能用,佛陀稱之為天耳通;能夠見到一些未曾見過的影像或文字訊息,睜眼閉眼皆可見,佛陀稱之為天眼通。但是這樣的狀態還不是究竟的智證通,只能說是一種感應。一般人沒有透過修行,但因宿命因緣,也是有可能在機緣之下呈現天眼天耳的感應。《雜集論十四卷》曰:「神境通者:謂依止靜慮,於種種神變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種種神變威德具足者:謂變一為多等、種種神變、自在具足。」是故藉由定力和智慧,我們的心將相應於諸佛菩薩依止靜慮於若定若慧中所顯現之種種的威德神變。華嚴經》曰:「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佛陀於華嚴經》中清楚說明,見佛神通力是不離開色與聲,從前面的探討,約略可以明白這其中所說的色與聲,也包括於禪定中、睡夢中、或行住坐臥中,所見的「色非色色非非色」及所聽的「聲非聲聲非非聲」。「色」意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

所謂神通,並非一般所知的特異功能。《三藏法數》曰:「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又曰:「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徹照無礙,名為神通。謂如來無謀之應,善權方便,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不可思議。」一切神通皆以智慧為體,故神通不能離開智慧與定力作用。「如來無謀之應,善權方便,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不可思議。」如來在運用神通智慧時,是「無謀之應」,是離開「遍計所執」,是「非有為非無為」,是「非有漏非無漏」,也就是說,如來並沒有意念執著,思考如何運用神力變化,也沒有「要有所作為」的意念,對自在神變也沒有起任何煩惱,一切都只是「善權方便,稱適機宜。」但在與如來相應的過程,又是「非無為,非無漏。」也就是說,在我們相應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強烈外力的意識作用而令我們升起煩惱,例如,我們可能睡眠中斷,因此經常處於睡不飽足的失眠狀態,因為透過中斷睡眠才能記得夢中意境的教化,這種外力與自力合一的意識作用看似心的投射卻又不完全是出自於我們自身的意識思維,主要在於這些強烈的意識作用遠遠超出我們平常的智慧所能計畫與安排,而且一切皆是針對我們個人的習氣而來,有人誤解此為個人的潛意識作用,其實,與個人的潛意識是有相當差異的,這必需透過自身的實際體會才能明白其中的差別。若我們心善行正,絕不會為此感到不安,因為,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無上智慧的教導,我們心中將會感恩,並且會對此感到相當不可思議,而於菩提道上更加精進。

《大智度論卷九四》曰︰「若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生。」這也是為什麼稱為菩薩通慧的教化。故佛菩薩的教化不離神通,神通是為饒益眾生,如果不是這個目的,將自取惡果。這是我們在理性辨別時很重要的參考基礎。以上為對「非相非非相、非聲非非聲、非耳非非耳」於無量義中的理解與體證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