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道州濟語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日期:2011年5月13日
佛陀時代,那時候跟修的比丘及比丘尼皆以修戒律來斷貪欲,戒律有它的時代背景,也有它的意義和道理,當時,很多比丘斷盡貪欲,也斷盡煩惱,自我解脫即入涅槃,我們稱此為自了漢,亦即羅漢只有自利而不能利他。佛陀晚年於涅槃前卻傳達不斷煩惱與不入涅槃的菩薩思想。佛陀為什麼前後所講的不一致呢?當我們深入經藏後,將會發現,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破除我們的觀念,讓我們的觀念擺脫框架的束縛。由此,我們何不以愛染為緣,增進生命的智慧與意義,進而幫助他人,化貪力成就智慧與德行。
《維摩詰經》曰:「先以欲勾牽。而後入佛慧。」維摩詰是一位居士,他深知眾生貪欲的煩惱,故以欲為誘餌,牽引眾生深入佛的智慧,這是「貪力」的運用,也是菩薩力的運用之一。例如,眾生貪世間美色,有人沉溺於此,因而失財或用精過度而敗壞身體,或者有人強擄善良婦女為娼以取非義之財,有需求就有供應,種種皆造成社會與家庭的不安,佛陀為讓眾生端正行為,攝心修行,於是運用神通幻力讓一位貪性甚深的眾生來到天界見到天道的仙女,我們常稱讚世間美女「美若天仙」,可見仙女有多美了,祂們的氣質、容貌與身材都在世間美女之上,「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位眾生見到天上的仙女與天界的生活之後,對世間的美女再也不動心了,他因此嚮往天界的生活,從此願意收攝心性跟隨佛陀修行,守戒行善。《金光明經》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將聲止聲。前諸行淺塞。非是通途。」佛陀於此作補充說明,佛菩薩運用「欲力」是「非欲之欲」,是明瞭貪欲之本,啟發智慧,超越世俗貪欲之後的方便運用。如果未經轉化的「以欲止欲」,那麼,就不是一種智慧,而是造業了。
所以,衍變到最後,「貪力」將轉化為「佛力」之一,這是「力度」之一,也牽涉到「智度」與「方便度」。《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這是大格局、大氣度。菩薩何以為菩薩,是已解脫生死煩惱,慈悲調柔,化貪力為清淨業力、摧滅煩惱、降服諸魔、救度眾生之力,因此,能夠深入一切智慧法海。凡人貪力的運用,多為一己之私,或讓自己,或讓家人過更好的物質生活,故於心多不平等,而排擠或剝削他人,甚至破壞天然環境,以及傷害動植物;然而,菩薩貪力的運用,卻能夠於心平等,自度度他,慈悲護眾,愛護一切動植物以及天然環境。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又曰: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這是「貪力」轉化昇華後最圓滿的運用:蓮華不著水,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