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道州濟語 (未出版)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日期:2011年5月13日
十三 來自零距離的愛
我們這一生一世從少至老,無論男女,無論老少,總是在追尋並期盼一份浪漫的愛,故少男少女總愛編織美夢,即便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亦不例外,當無法從現實中得到期望中的愛,就沉浸在小說或戲劇中,將自己融入其中的一個角色,讓自己活在虛幻的世界,以幻想彌補自身現實所遇的缺憾。凡有所缺乏就會有所企盼。若有人幸有愛情臨身,或相約看電影喝咖啡,或燭光晚餐,美食當前,或在夕陽、或在星空下、或在海岸邊、或在公園處相偕牽手談情說愛,美景當前,詩情畫意,有人陪伴,有人呵護,濃情蜜意,特別感受愛情的浪漫。然而於現實生活彼此雖靠得很近,可惜彼此的心卻很遙遠。有時不免要猜測對方的心意,討好對方,而讓自己精疲力竭,這是許多人的真實親身感受。不順彼此心意,是仳離的人口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所謂同床異夢,兩個人再如何如膠似漆,一旦入睡也就各自靈魂各自變化與遠遊,沒有交集。平日清醒的時間,差異的個體也必需以手機或簡訊掌握對方的行蹤,表達關懷與愛意,以避免第三者的介入。無論是雙方的靈魂與個體二十四小時彼此皆存在相當的距離,只是遠近的差別。心與心的遙遠不僅發生在情人或者夫妻之間,也發生在父母與子女間,以及老師與學子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上司與部屬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降低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懷與信任。許多人在這種關係中受傷流淚,進而尋求心靈的依託,從認識上帝,從認識佛與菩薩中,重新找回自信,重回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信任與關懷。
世間最癡情者莫過於菩薩,那是充滿智慧,對眾生慈悲與愛憐的深摯情感。空性即是無障無礙的智慧。深悟空性的佛與菩薩,其對眾生的慈悲與關懷是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不分地點,甚至不分前世今生,這種愛與關懷是生生世世,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障礙。故這種愛其心與心的距離是零。許多人透過潛修,讓心思靜慮,皆可以感受到祂們的存在。世間最美的愛,最浪漫的愛,莫過來自於悲智雙運的佛與菩薩。其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
當我們稍微悟入空性,亦即用心體悟智慧與慈悲,並且身體力行,雖然只是月牙的狀態,尚未達到滿月光明,我們將深刻感受諸佛菩薩無時無刻的關愛、呵護與叮嚀。當我們有過失的時候,祂們亦會提醒或斥責,讓我們心生警惕。祂們亦會給予我們福報,冥冥之中幫助我們,有了福報的安樂,才能使我們安心修行,無論我們有無信仰,或所信仰為何,無論我們曾經有過如何的經歷,無論我們學歷高低,以及財富多寡,只要我們自重自愛,並誠心助人,諸佛菩薩與護法皆二十四小時更替輪流護持我們。
佛與菩薩除關懷眾生,對於不學好但是尚未泯滅本性的眾生,或者因修行但是只執著於求福而不求智的眾生,佛菩薩會化身整治並修理他們,有人說這是遇到冤親債主來討債,換一種角度想,其實是遇上另類的貴人,沒有這些冤親債主對我們的折磨,則無法平息我們內在愚癡、貪婪與瞋恨的惡習。當我們從中體會到對冤親債主慈悲,我們才能升起無上的智慧,不再與之對立,而能與之和諧共處。如果我們因冤親債主而更加助長內在的愚癡、貪婪與瞋恨,我們不但無法生起慈悲心,也失去智慧,而讓自己推向更加罪惡或憂鬱的深淵。有人說修行會走火入魔,其實是誤導,所入的魔無非是心魔,而不是外在的魔所引起的干擾,當我們心住於慈悲與智慧,不再與之對立,無論是內在或外在的魔(冤親債主)自然化為無形,內外在的魔終將化為護法護持我們,成為我們最貼身的貴人。
楞嚴經五十陰魔,佛陀其實告知我們,當我們潛心修行,會有這五十種善根發相,實際是個人潛能開發,每一個人只要用功,皆有可能經歷其中,如果執著其中任何一項,認為自己是奇能異士,或足以為師,號召徒眾,即是煩惱,即是陰魔,即是障礙。如果不執著其中任何一項,那麼,就不會構成煩惱,就不是陰魔,自然無礙,而能成就深入空性與圓滿的智慧。這時候的五十種現象,就不是陰魔了而是智慧的成就。
那麼,佛菩薩如何關懷眾生呢?佛菩薩無形無相,祂們是一種能量狀態,是心能及光能的狀態,這種能量的狀態可以變化出種種具體的或不具體的形相與音聲。祂們會用我們所能理解的狀態呈現,這種呈現無非就是一種溝通,隨每個人的因緣及程度而有不同的相的呈現,無論是古人或現代人皆有類似的經歷,故我們從古籍中,無論是繁體文或藏文翻譯的文獻資料,皆可以找出蛛絲馬跡。那麼,呈現在那兒呢?《華嚴經》曰:「心為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對佛菩薩而言,心無障礙,心為工畫師,能畫種種諸世間,故祂們能於諸眾生的心中,呈現無量萬法,諸世間無量即是如來境界。對眾生而言,其心亦為工畫師,但是心的障礙因智慧差異而有程度上的差別,故其世間亦有區別。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同樣的苦難,有人受不了折磨而行惡多端,有人無法承受因而憂鬱而死,有人卻能超越苦難形成智慧,看見轉機,度過難關而創造奇蹟。例如,面對手腳殘缺的自己,有的自我放棄,自怨自艾,有的藉眾生的憐憫乞討維生,有的卻能自我堅強,學習知識及智慧,環遊世界巡迴演講,啟發並鼓勵眾生,積極樂觀面對生命,創造不可思議的奇蹟。
佛菩薩關懷眾生,只要眾生一念心善,佛菩薩即會設法隨其因緣而給予安樂與福報。這種安樂與福報不見得是高官厚祿,或是經營公司身價千億,或是擁有極大的財富,或是考上公職或是前百大名校畢業。我們見過許多因權位或財富而招致禍端,最後接受法律的調查與制裁的實際案例,或者因財富顯露而招來殺身之禍。可見利益的誘惑所帶來的殺傷力,並不因自己的學經歷、年紀、財富高低而有差別。有些人求姻緣、求子女,佛菩薩亦隨其因緣給予滿足,但是,若是無法給予滿足,我們也不要心存怨恨,這是智慧的開始,無法給予滿足的背後必有其未來的因緣安排。有人年邁了,因為膝下無子,更能以同理心體會沒有兒女的老人的心情與困境,而興起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以幫助這些無兒無女的老人,這不也是一種有助於社會的智慧和創意。有人雖有子女,晚年時卻是兒女不孝,有的被子女漠視,有的被暴力或精神虐待,有的甚至被害死了。所以,極有錢財或有子女不一定是福報。福報將隨每個人的因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和認知。可見無法滿足所願的同時,我們必然聯想到另一種智慧及因緣的安排。如此我們將不會專注在我們所缺乏的事相上,而能專注在我們智慧與精神上的富有,而這才是真正的福報。
心住慈善的眾生並不限於佛教徒,對於圓滿證悟的佛來說,並沒有宗教的界限,這些眾生有無信仰,或信仰為何,對佛菩薩來說皆沒有差異。
其次,我們會頓悟,凡人用無線電設備或小抄「作弊」的方式以取得學位、工作或公職,是很愚蠢的行為。護法神本身就有「給答案或引導思考」的能力,但隨個人因緣不同以協助眾生。同樣地,護法神亦有擾亂意念、想法或思緒的能力,但隨個人因緣。不論是「給答案」或「擾亂思緒」,我們不要以自己狹隘的知見論斷其是與非,有時候干擾也是一種幫助,例如,某人與人約定某時會面,但這其實是死亡之約,卻因塞車塞在車陣中而與死神差身而過,幸運逃過死劫。而一般人的思緒多著重在貪瞋癡的念頭,因邪念而招致種種苦難與煩惱,護法神阻撓或擾亂「思緒」看似破壞,其實是一種協助,導引我們住於正念,一生才能知足平安,這一點要細心體會。其它事相可藉此引申。
由此,「人定勝天」這句話,必需重新思考。「敬天畏天」才是我們應當謹慎。現代的「狗仔」扛著錄影機到處跟監目標,徵信社四處竊取及竊聽他人的個資與隱私資料,殊不知他們一點一滴的作為,都看在護法神的眼裏。那麼,我們會有一個疑問?護法神知不知道樂透彩的號碼?我們可以推想,護法神絕對知道,但是其會隨因緣告知或引導而給予,是福是禍,但隨個人因緣。當我們經歷過護法神不可思議的能用,樂透彩的號碼對我們自身來說已沒有太大的意義,對福報的看法也會完全改變。想享用眾生財,就得為此付出代價,這一點要謹記在心。
同時,我們亦會打破證照、學位及學歷的迷思。佛陀與歷代祖師或諸佛菩薩並沒有讀到哈佛或台大才悟道成佛,也沒有因為作佛學學術研究而成佛。此外,凡人談情說愛,愉快地沉浸在只有兩個人的美好世界,卿卿我我,以為天地間只你和他,絕容不下第三者破壞彼此親密的感情。殊不知護法神即是最調皮又隱而不見的「第三者」。生死無常,此死彼生,臨終時再高的學歷或地位,再多的財富,再好的技能與學識,再親密的情愛,也無法幫助我們投生善道。由此,誠實的品性遠勝於一切世俗的價值,永遠記住這一點。
佛菩薩頗具赤子之心,對於心善之人向來主動友好。有人或許不認同,認為這些是外靈的干擾,是一種障礙,所謂的靈障,而生起瞋恚心欲驅趕祂們;有人卻是祈求指導靈或守護靈之高靈降靈並與之溝通。前文我們提到「如來非鬼非非鬼」,是否為鬼為神,但隨個人因緣所見所遇而不同。《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曰: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在長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祂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視祂們為阻力或助力,也將隨我們的智慧與心量的不同而有差異。祂們是佛菩薩的千億化身,故就個體來說,也有不同的個性和思維,故亦非全能,我們仍必需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常識判斷,當我們深入體悟與探索,終將發現祂們對我們個體的開示與教導完全合理正確,而且充滿智慧與慈悲。無論經歷如何,佛、菩薩與護法不會想要佔據我們的身與心,或企圖從我們身上得到什麼利益,完全只為引導我們明白,我們同祂們一樣具有純淨純善的心與空性的智慧,同其具有法、報、化三身於一身。
參考書目
一《道德經》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四《三藏法數》
五《大乘義章》
六《瑜伽二十六卷九頁》
七《大智度論》
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九《論語》
十《孟子》
十一《雜集論十四卷》
十二《維摩詰經》
十三《金光明經》
十四《無心論》
十五《資持記》
十六《大藏一覽》
十七《大悲經》
十八《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十九《道德真經義解卷之二》
二十《淨土論註上》
二十一《涅槃無名論》
二十二《法界次第中之下》
二十三《華嚴大疏十八》
二十四《宗鏡錄卷第三十七》
二十五《力莊嚴三昧經卷下》
二十六《阿毗達磨大婆沙論》
二十七《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二》
二十八《圓覺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