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2, 2018

書名:道州濟語 【化小慈為大慈】


書名:道州濟語  
作者:許道清 (Tao Qing Hsu)
日期:2011513


【化小慈為大慈】

什麼是慈?《大乘義章十一》曰:「愛憐名慈」又曰「慈能與樂」。唐朝孟郊所作的「遊子吟」表達了天下為人母對子女的關愛之情,這種親情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深刻的癡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許多父母犧牲自己的健康,辛苦賺錢養育子女,給予子女快樂無憂的成長環境,對子女確有養育之恩,但是待子女長大後,卻期待子女賺錢孝養回報,一旦期待落空,忿怒即油然而生,有的甚至罵得很難聽,重重傷了子女的心。

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會有偏頗的對待,例如,有些父母重男輕女,有些父母特別溺愛其中一個孩子,因此,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會收受另一個孩子所供給的錢財,而資助給自己較為溺愛的那個孩子,這種慈愛是父母對子女的偏心,雖然,他並不是不愛另一個孩子,但是,相較之下,他卻對他較不溺愛的這個孩子所能夠給予父母的回報有著較多的期待,一旦不順己意,也比較容易對這孩子生起怨恨之心。所以,父母給予子女的資源將隨自己的袒護而不同,而由於父母的偏心,子女承擔的責任與勞務也不公平,故長久下來,難免形成兄弟姐妹間的嫌隙與家庭間的爭端。所以,這種慈愛的本身其實也是一種煩惱。

故父母對子女雖有慈恩,卻是一種養兒防老的自私之慈,一種一廂情願的癡情,故多煩惱。有些父母看得開,故也不冀望子女的回報,只盼將子女養大成人,自己存好存滿退休金,老來將自我安排入住養老院,不想帶給子女麻煩,不期待子女的孝養,這也是對子女的慈愛;子女有心孝養也好,無心孝養也好,相對地讓自己煩惱少一些,但這仍是小慈。

美國有一位富豪曾發表聲明同意將其百分之九十五的財富於往生前捐給慈善機構,只留百分之五的財產給子女,這位富豪提到,如果留下太多財產給子女,子女將失去學習為生命奮鬥與為眾人付出心力的機會,讓子女享樂而失去生命的意義,反而是傷害子女。平實這位富豪就常捐款給慈善機構並獻身公益。消息一傳出,其他富豪紛紛效法。這是將小慈化作大慈的例子之一。

臺灣曾經有一對父母,其兒子因于服兵役期間於軍中往生,於是他們將這種對兒子的思念之情轉而幫助育幼院的孤兒,雖失去一個兒子,但是,他們看到更多孩子因為他們的資助而能夠快樂地學習與成長,他們的內心也因此感到安慰和高興。這也是將小慈化為大慈的例子之一。

有一句話說「無緣大慈」,這是指誰呢?通稱佛菩薩。父母和子女是親屬關係,有親情之緣,故為小慈;而佛菩薩與十方眾生無任何親屬關係,但是看待他們就像看待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樣充滿癡情與愛憐,佛菩薩這種對眾生的深情更甚于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故佛菩薩恒聽恒觀眾生的苦難,並隨時化現救度眾生,給予充足的衣物、飲食和財富,滿足眾生基於合理的所有願望,以此給予安樂,並不望眾生回報,所以,佛菩薩是基於無緣大慈。我們可以這樣觀,前面所舉捐款從事慈善的富人與這一對資助育幼院的父母都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看到他們實際體現了「無緣大慈」這句話。所以,《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意謂:大慈能夠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所以,從小慈化作大慈,可以減輕我們對自身的執著與煩惱,英文有一句話「More giving, more happiness.」即「愈佈施,愈快樂。」給予別人安樂即是一種佈施,這種不求回報的佈施可以帶給我們內心平安和快樂。

沒有留言: